<p class="ql-block"> 傍晚回娘家,老爸郑重的交给我和大姐一样东西:“这是你妈从前写给我的信。”<span style="font-size: 18px;">薄薄的两页信纸折叠着,泛黄,微透。</span>我小心翼翼地捏住展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展开</span>了一幅54年前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1967年元月十五,平凡冬月的某一天,是雪花纷飞的寒夜,亦或是冬雪初融的午后,我三十多岁的妈妈,做好了一大家子吃的饭,冷水中浆洗过衣裳,尽完了一个母亲、儿媳的义务,终于坐在了方桌旁,提笔给远在内蒙的爸爸写信。昏黄的油灯照耀着妈妈不再年轻的容颜,疲惫的双眼此时因思念焕发出别样的美丽。也许是落日的余晖温柔地触摸着妈妈的双手,才让那些涓涓流淌的小字缱绻生香。想念若有翅膀,书信便有灵魂,妈妈的心早已飞过万水千山奔赴爸爸而去了。“我是很想你,愿你回来....玉玲特别盼你回还,她哪日都问,爸爸今天回来不,回来给他做什么饭吃呢?”大姐玉玲彼时6岁,言语波澜不惊,思念却如千斤,<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女二人对亲人的殷殷期盼力透纸背。</span>1967年,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了,“四清运动已纳入到文化大革命当中”。绿军装,红色语录本,我的姐姐奶声奶气唱着: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翻阅尘封的历史篇章,遑论是非,我只愿那时的妈妈简单而快乐,守着几亩薄田,不用忍受饥饿,闲时有思念慰籍心灵,如此,方能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老爸喜欢收藏,他老人家十几岁时候的字帖,笔记本,书籍都留着,也包括我们小时候看的书,写的作文,还有这些我们长大后寄回家的一摞摞书信,都被他珍藏在旧书柜中。老爸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唉,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小时候,看看这些物件,就想起很多往事。而我倾向断舍离,一直倡导过往不恋,未来不迎。直到今天看到这些书信,真真切切穿越了时光,才明白历史的确不能忘记,大到一个国家民族,没有厚重的历史及文化的国就像浮萍,看着繁花似锦,却缺少底蕴。小到我们自己家,书信往来的日常,文字记载的不仅是成长的乐趣,还有经受了岁月考验的亲情,友情以及爱情。家人们的思想在一言一行中交流碰撞出火花,平凡的烟火给予我们用心生活的勇气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把这袋子书信拎回了家,捆在一起的,零星散落的,都是老爸用心保留下的珍贵记忆。字迹已干,墨香犹在,我坐在时光穿梭机上和它们静静对视。信封有的已经缺损大半,有的被水渍模糊了真容,邮票邮戳却新鲜如初<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随手抽出一封,青春年少的二姐向我走来.....</p> <p class="ql-block">二姐上大学时便有了正确的金钱观,“知道钱是好东西,然而,虽如此,却更加不看重钱了....我是越看重钱,越看不起拜金主义,越更加的珍惜钱了。”很矛盾的思想其实有清晰的思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姐属于大器晚成,觉得爸爸妈妈花在她身上的精力和金钱更甚,从而心生不安和内疚,现在估计那些内疚都没了,因为孝顺所以心安。顺便找到了我同期的一封书信,94年的,潦草的字迹同样提到了家的经济情况,“现在就想要是有许多钱该多好哇,我会给您们买最高级的补品,最豪华的时装,把咱家装修的漂亮极了,再给哥姐们许多许多钱,可这只是一个梦....也许因为没钱,我们这些孩子才上学上得很好吧,所以,钱多了也未必是好事。”当时在乡下刚上班,挣不够工资总挨扣,觉得要是理个发,开个裁缝铺就会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可能那时我都忘了,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个画家。我们年轻时执着于挣钱,是想报答父母,甚少为了自己。当父母衣食无忧,就会正确看待金钱。钱</span>人人都喜欢,但还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追求。金钱带来自由,自由却是无价。二姐在没有挣钱的时候对待金钱如此豁达,此后几十年也未改变,包括大姐,哥哥和我都从未做金钱的奴隶,让我更坚信了什么是从小看老。人生什么最重要?当我们垂垂老矣回首往事,谁会因此生财富不丰而抱憾呢?唯一放不下的大概是愧疚于人,错付于人,或者没有全力以赴实现梦想而虚度一生吧。所以明辨是非,三观正确的父母影响孩子一生,爸爸妈妈您们做到了。但那时家庭条件差是真的,家的温暖却从未缺席,否则我们不会时时刻刻想家,想那一方土炕,还有炊烟袅袅的村庄。</p><p class="ql-block">信里提到了哥嫂,“您们待我红姐要像待自己儿女一样,或应该比自己儿女还要好,这么远,她会想家的,想一想,如果是我离家这么远,心里一定很难。”红姐是嫂子。当年嫂子作为唯一的女儿远嫁而来,一直是全家人疼爱的对象。往事一幕幕:哥嫂结婚前日,一样的旧砖房,泥土院,却收拾的空前干净;二舅家表哥没日没夜的做木匠活打婚床;陪嫂子逛街买白色披肩,红色大衣....一封信,寥寥数语,又回到了那个欢天喜地的日子。</p><p class="ql-block">那些年车马慢,爸爸妈妈日复一日劳作之余,在文字中关注着我们的生活,无论喜悦或者沮丧,都会在遥远的故乡伸出双手把我们拥抱。如今孩子们都已成长为我们当初的模样,我们该给她们怎样的一个家,她们在心里是否也会写一封封家书,眷恋着,感恩着,成长着。</p> <p class="ql-block">“深知自己在个性上是个再平凡普通不过的人,没有太高的要求,对生活只求一份平淡,真实....”正当芳华的二姐说出了六十岁的感悟。如若当初的我看到这些言语,肯定难以理解。毕竟当年所有的诗词都是这样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枝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九十年代,大学生闯特区,中年人下海,工人们下岗,所有人都在改革的小船上奋力划行,能够看清内心固守平淡已是不易。现如今出走半生蓦然回首,甘于平淡未必平淡,生活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心态。不攀比,不顾影自怜,能善良的时候尽量伸出援手,能锦上添花就不去落井下石,有自己喜欢的一份工作,有个经营不错的家,这样的人生已然完美了。不过,还是希望下一代,在能拼搏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愿我们的孩子,如曾经的我们,恋家,爱家,孝顺长辈,友爱兄妹。愿我们这一代,经世故而不世故,在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