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宋元粮仓遗址位于镇江市区古运河东、大西路北,今如意江南小区内。在2009一2010年对该地块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宋元粮仓仓基、元代石拱桥、宋至明清时期古河道等遗迹。宋元粮仓遗迹是目前大运河沿线经考古发现的规模较大的一处仓储基址遗迹,验证了《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等文献中关于宋元粮仓的记载,为研究大运河漕运、宋元仓储建筑、镇江地域文化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宋元粮仓遗址相对集中,沿用时代较长,具有地域特色,是大运河漕运的实物见证,丰富了大运河遗产的内涵。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镇江文物志》2019年版)</p> <p class="ql-block"> 在镇江古运河畔的“如意江南一余福里”小区, 如今这片草地下埋藏着原址保护的两座“宋元粮仓遗址”(上图)</p><p class="ql-block"> 草地上排列有序的仓基柱础石6块x7块(下图)。</p> <p class="ql-block"> 镇江江河交汇地形图(镇江方志馆)。</p><p class="ql-block"> 镇江位于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南段(又称江南运河)的起点,是沟通北方和苏浙的重要节点城市。镇江段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时期,吴王利用天然丹徒水道,修治利用形成早期运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对江南运河进行开凿改造。隋大业六年(610年),在秦、汉、南北朝、几朝代续浚基础上,把原来断续河道疏导浚深,形成了贯通千里的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镇江段:一是从平政桥到谏壁三叉河口与京杭大运河相连,全长17.43公里,这段俗称镇江古运河;</p><p class="ql-block"> 二是从谏壁入江口为起点经丹徒、丹阳段,由吕城东村界首村出境入武进,这段现称苏南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 </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历史上大京口(现中华路口)、小京口(平政桥)入江口起至吕城出境止,镇江大运河全长超60公里。</p> <p class="ql-block"> 下图,北宋时期(960一1127年),规模宏大的京口澳闸(拦河而建的水闸)系统建成,水运交通便利,使镇江成为南北商贸中转中心。(镇江方志馆)</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镇江港的主要功能是转运漕粮与贡品。1969年洛阳出土的含嘉仓苏州窖砖上证载: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697年)苏州交出租米13000余石。这便是镇江港中转江南漕粮的地下物证。”(摘自镇江市志》</p><p class="ql-block"> 北宋张方平说:“ 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北宋年定漕米达800万石,其中两浙发运米经镇江北上就达400万石。南宋经镇江转运临安漕粮每年约为319万斛(每斛五斗),占各路漕粮总数的68%。元代海远兴起,但经镇江北运的漕粮仍有30万石。明代永乐年间,竭力修复遭战争破坏的江南运河,自咸化八年(1472年)定漕粮为400万石,大部份均经镇江段河道转输北上。漕运至清代发展至顶峰,由于实行海禁,每年经镇江的南粮北运达408万石。咸丰五年(1855年),因黄河决口,运河淤断,漕粮以海运为主,同治十一年(1872年)用海轮运漕粮,停止河运,镇江漕运遂告终结。 清代诗人查慎行曾有诗:“舢舮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 正是当年镇江运河漕运空前繁荣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城镇江因水而兴,根据元代志书记载,宋元时期镇江城内有三条市河,它们有的源自城外岗峦,入城与漕渠交相呼应,交织成网,环绕如带,水道通畅,市内河道上有桥梁50余座。这是民国时的关河上的“千秋桥”,位于今千秋桥街与第一楼街交会处。昔日桥畔,画舫云集,两岸酒肆林立,楼台栉比,笙歌达旦,十分繁荣。民国填河造路,河道逐渐淤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桥身石拱及墩基全部掩埋路下。</p><p class="ql-block"> 另据省镇中老校友回忆,三十年代省政府拨款,省镇中在鼓楼岗盖了一座较大的红砖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教学设施很好,校园綠树成荫,繁花似锦。校门向东是古建筑鼓楼;向西也是古建筑石砌的千秋桥;学校后面体育场墙外就是北固山和浩浩荡荡的长江……。惜省镇中鼓楼岗校园毁于1937年12月日寇轰炸。</p> <p class="ql-block"> 省镇中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古楼岗时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上下两照片为1937年的千秋桥,千秋桥是镇江古代最精美的石拱桥。桥东有月华山,晋代山上建有“万岁楼”,就是对应山下的“千秋桥”。古代城市在宋以前普遍实行以坊为制的户籍管理,在千秋坊旁建造桥,得名,可见千秋桥建造早于晋代。千秋桥四周更是商户云集,市井繁华,民居众多,曾名楼四立,桥南“喜雨楼”规模最宏大。宋代诗人释仲殊在《京中怀古》十首中吟道:</p><p class="ql-block"> “万岁楼边谁唱月?</p><p class="ql-block"> 千秋桥上自吹箫。</p><p class="ql-block"> 青山不与兴亡事,</p><p class="ql-block"> 只供垂杨伴海潮。” </p><p class="ql-block"> 抒发了江山依旧,世事兴亡的吊古伤今的情感。还有那哙炙人口的名篇《芙蓉楼送辛渐》:</p><p class="ql-block"> “寒雨连江夜入吴,</p><p class="ql-block"> 平明送客楚山孤。</p><p class="ql-block"> 洛阳亲友如相问,</p><p class="ql-block"> 一片冰心在玉壶。” </p><p class="ql-block"> 芙蓉楼就在关河畔的月华山上,与万岁楼南北呼应,为京口历史上最有名的姐妹楼。</p><p class="ql-block"> 关河,宋朝称“漕渠”,元朝称“关河”,明朝称“转城河”,至清朝称“城壕”,民国以后,镇江人习惯称之为“关河”、“网儿河”。古城关河有“门前潮汐家家海”之景观。曾是镇江城最美丽的风景点,唐代杜牧有赞美关河两岸风光的诗云:</p><p class="ql-block">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p><p class="ql-block">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p><p class="ql-block">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p><p class="ql-block">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p><p class="ql-block">(诗里的青苔寺原址就是今天的镇江市少年宫,青苔寺前的绿水桥就是高桥,前两年还存在的大市口街道高桥北社区)。</p><p class="ql-block"> 宋,沈括也因关河美景与其梦境相合,叹曰:“吾缘在是矣。” 遂置地建院,起名“梦溪园”,并在此写下千古不朽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p> <p class="ql-block"> 原关河边的青苔寺,寺侧有绿水桥,又名高桥。始建于唐代,明代改为药师庵,后改关帝庙。庙前有“万古一人”木牌坊,庙后有“古青苔寺”四字。唐代青苔寺一带靠江临河,水运发达,商贾出入,文人汇聚,十分繁华。民国初年在此迁建镇江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镇江最早的新式公立小学,清1904年建于绿水桥旁白马坊),1933年改名高桥北小学(绿水桥又称高桥)、1969年文革中与民办北固中学合并组成井岗山学校、1974年一2005年为市十三中,现为市少年宫。因大西路东段拓宽东延并改扩万古一人巷为万古一人路,原药师庵巷、高桥北等地名消失,唯有原青苔寺(关帝庙)院内这两株老银杏见证了老城的沧桑巨变和日新月异。</p> <p class="ql-block"> 古代镇江漕运离不开关河,古关河逶迤曲折穿城而过,关河源于北固山西侧的甘露口,由甘露闸入新城水门,经栲栳闸、老人闸,登仙桥,折流向东而后南入了北水关,大致流经钓鱼巷,穿过连接仓巷和道署街的太平桥;折转向东穿过四牌楼附近的绿水桥(北水关一绿水桥段称“柳溪”);沿万古一人路南侧,流过青苔寺前,再流经月华山西麓的千秋桥转折向东南;沿第一楼街、中街之间,穿过今中山路五条街的网巾桥;再沿着梳儿巷流经梦溪园前;穿过今正东路的范公桥(绿水桥一范公桥称“梦溪”);沿酒海街经南水关注入运河(范公桥一南水关称“清溪”)。关河又称漕河,江南的粮船经南水关入漕河可达拖板桥粮米仓等,所以,关河是苏南运河粮船进入镇江城内转般仓的水道。宋代时粮船每艘载500石(120斤/石),河水必须有5一6尺深才能载行,所以关河经常疏浚保证深度和宽度。从这张1879年的清代地图还清楚可见,城东有条城壕连接运河和长江,城壕即护城河,现已填河改造成为梦溪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本人市一中上学,当时在社会福利院(今市报社东侧)与大学山(今外国语学校)之间还隔着一条深深的己干涸的城壕。另从城西北到城东南,即从老闸口、小京口到虎踞桥,即为现城区古运河段。(此地图上北水关、太平桥、道署衙门、绿水桥、千秋桥等标注清晰)</p> <p class="ql-block"> 甘露渡又称甘露口,位于北固山下西北江边。古代镇江曾有五口入江,如今仍存三口,大京口、甘露口已圯。民国省会移镇江,填河筑路,甘露口及关河废弃。本人曾于2012年7月在会莲庵巷发现一个石碑,上刻“省会建设”四字,疑似修建中正路,现解放路时的界碑,时《京江晚报》记者曾就此碑及省会建设撰文报道。2019年10月,会莲庵街面临拆迀,京晚记者再次进行了考证报道(见图)。 北固山下现在原址重修甘露渡(图2),文天祥镇江脱险渡口(图3),地上的大幅石雕展现当年古渡的繁华景象(图4)。</p> <p class="ql-block"> 这些与关河及市河有关的地名,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让我们记住老城镇江城里的这些古街巷:北水关(2020年底己成废墟)、钓鱼巷(拆字己上墙)、千秋桥街(千秋桥北、千秋桥东)、观音桥巷、网巾桥、梦溪园巷、范公桥、下河头、新拖板桥。</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大西路上发现,在道署街、太平寺巷和大西路交会的三角地,大地幼儿园东侧有一个叫“沿河边”的地名,有几户人家还未拆迁走。这条巷子原来是从道署街向东通解放路的,几与老大西路平行,前几年大西路东段改造拓宽后消逝了,这“沿河边”就是当年关河入北水关流经钓鱼巷经太平桥拐向东边绿水桥的河边的老地名,因门牌新钉分外醒目。(镇江市最近对所有街巷都规范补齐了路名、门牌,为政府有关部门的这一举措,点赞!)(2021年9月)</p> <p class="ql-block"> (上图)新钉的门牌号码下有二维码,扫一扫即可查询地图定位情况,如沿河边位置图示。(大地幼儿园北、钓鱼巷东侧的“都市名苑”即前道署衙门、原丹徒县政府所在地及旁边的解放路小学未标,北水关?北水关应在钓鱼巷北端啊…)</p><p class="ql-block"> 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地图能看明白(下图)</p> <p class="ql-block"> 镇江道署街的原清代道署衙门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古城镇江城内关河上曾有五座石拱桥:1.太平桥(仓巷与北水关交会处);2.绿水桥(四牌楼靠高桥北附近);3.千秋桥(千秋桥街与第一楼街交界处);4.嘉定桥(又名利民桥、网巾桥、镇方桥、网儿桥,城内最大的三孔石拱桥,今五条街网巾桥巷口附近,东西走向);5.清风桥(今酒海街巷口西侧正东路旁,北宋范仲淹在润州为官时重修,又名范公桥,曾毁于太平天国战乱 )。左图,1999年在中山东路五条街菜场工地,考古发现的宋代漕渠(关河)嘉定桥东段部份遗迹。 右上图,2014年中山东路第一楼街交汇处,地下商业街工地发现宋代嘉定桥基。宋代镇江名桥嘉定桥,又名网巾桥,清代重修,后拆顶填埋,此次发掘因不具备保护性展示仍予以填埋保护。 右下图,1998年在正东路拓宽工地考古发现的宋代范公桥遗迹。桥长约40多米,位于酒海街与下河头之间。</p> <p class="ql-block"> 古运河上丁卯桥,应是镇江最古老的桥之一。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根据《舆地纪胜》卷七“丁卯港”注引《舆地志》记载:“晋元帝子哀镇广陵,运粮出京口,为水涸,奏请立埭。丁卯制可,因以为名。丁卯桥原为单孔石拱挢,1979年因道路拓宽,西桥头被拆。1981年为拓宽河道,石拱全部被拆,仍保留部份桥基。1982年在此附近施工出土唐代金银器950多件珍贵文物,由此可见丁卯桥历史上曾经的繁华和地位。1995年又因拓宽道路,丁卯桥彻底拆除。现今的丁卯桥是1986年异地重建。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有《润州道中作》诗六首,其中有 “许浑别墅今何在,犹道诗人丁卯桥。” 句(许浑,江南才子唐朝诗人)。</p> <p class="ql-block"> 南水关遗址,在今南水桥附近。古代 漕河贯穿老城区,南接京杭大运河,北通长江,为漕运的重要水道。城南北各设水关一座,旣可调节水位,又能控制船只过往,遇有军事变乱则封关闭城以资防守,漕河(关河)昔日舟楫如梭,两岸街坊林立,市井繁荣,傍水人家,鳞次栉比。1928年,镇江为江苏省会,决定“完全平废”,拆城填河筑路,关河被割成数段,1958年全部填平。上世纪末沉睡地下40多年的南水关因城市改造,曾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城以水兴,大运河镇江段,是千年来的黄金水岸,河面上南来北往的木帆船及船工持篙撑船的身影都留在了我童年对运河的记忆中。小时候住王通事巷,离运河很近,河滨公园更是捉螃蟹、逮知了的好去处。去城外必走丹阳码头,而小学同学班长肖兆麟住溧阳码头6号,大门对着运河,曾和他拿着鱼杆在河边钓鱼,阳光下“虎头鲨”趴息在清澈的水岸边鼓动着鳃帮;搬动岸边的石头,小指甲尖大的螃蟹密密麻麻慌不择路地四处逃散……,那时的运河多么多么充满生机。丹阳码头:货运、客班、储木场、柴草场(西柴院)、益群布厂……;溧阳码头:古运河内河客运码头、窑口商号的产品集散地(缸瓦厂)、木排、竹排和竹器搭建社(河对岸1980年还在),对岸还曾是古代驿站所在地皇华亭巷……。这里曾因运河而兴旺发达,留给老一辈镇江人对内河码头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镇江古运河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13年古运河上的新西门桥照片(摘自《古城掠影》)下同。</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古运河上的中正桥照片(现解放桥)</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古运河入江口的平政桥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古运河上的老西门桥照片</p> <p class="ql-block"> 古运河老照片,矗立的桅杆,打满补钉的蓬帆,唤起童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镇江古代驿站皇华亭,地名依存,街巷己无。据清《丹徒县志》记载:皇华亭在京口驿,为迎送客使之所。形成巷道后沿用为巷名,俗称黄花亭。该巷南自大西路北到上河边,长约200米与古运河平行相伴。建如意江南时拆除,现原上河边楼盘保留“皇华庭”旧址名称。</p> <p class="ql-block"> 镇江自古就是漕运的重要枢纽,转般仓是囤积北运粮食的中转仓,再根据江河水情适时调运。及至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攻占镇江即断了大清朝的南粮北运之路,清廷慌了,迫签中英《南京条约》。镇江文史专家王玉国在他的新书《镇江大运河遗产研究的新成果》一书中特别指出:“通过引用英国人史料证明,清代镇江对拱卫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功能的军事防御作用。证明镇江对大运河防卫价值也是它处无法替代的。它说明了镇江是保障漕运的第一穴位,因而成英军在鸦片战争时首先攻击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 清代漕船模型(摘自镇江交通史)</p> <p class="ql-block"> 图上园点所示为宋代镇江仓储机构:1,转般仓;2,大军仓;3,都仓;4,大军仓南仓;5,织罗务;6,江口税务;7,都商税务;8,榷货务都茶场(宋代官署名,主管茶盐等事务)。(镇江方志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8年,胜利路以西、大西路以北、古运河以东,即拖板桥、黄花亭、上河边(东)、荷花塘(东)、粮米仓、三阳巷、盛家巷(大、小)、马场街、小门直街一带实行棚户区改造,2009年施工前,这是开发商与考古部门按协议规划的考古发掘区域。</p> <p class="ql-block"> 粮米仓巷(下图)临近古运河北段,南至拖板桥,北转西至小盛家巷,此巷自宋至清代时,因建有国家粮仓(转般仓)而得名。2009年城市建设开发“如意江南”,此地名消失。</p> <p class="ql-block"> 上图,当年马场街与大西路的交会口,马场街曾经古驿站的马场,清末驿站毁于战火,仅留地名(李赞扬《寻常巷陌》)。</p> <p class="ql-block"> 仓巷位于大西路北,胜利路东,北转东至钓鱼巷和道署街。仓巷顾名思义,因粮仓所在地而得名,此处粮仓是当地驻军粮仓及后勤供应地,而非转运(般)仓,但有时转般仓来不及储转,会暂借大军仓存放漕粮。</p> <p class="ql-block"> 看看九十年代初镇江城区图,这一区域的街巷在开发“如意江南”后都消逝了,“宋元粮仓”就发现在拖板桥附近,粮米仓巷边。(此图怎么没标会莲庵街,它是如意江南小区的北界,东至北水关,西到荷花塘)。随着周边的拆迁和小区的新建,及双井北路的贯通,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是连接电力路和解放北路的一条新道。</p> <p class="ql-block"> 房屋开发建设前,对该地块进行的考古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 该地块开始考古发掘时,我常去看,看到拖板桥桥基被挖开,后来宋元粮仓事件看管严了,直接不让进了,围挡全封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古拖板桥挖掘现场,前景建筑从右至左:一人医、九洲广场、新世纪商厦、丹徒大厦(见楼顶电视塔)、怡海家园、建行京润支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掘的2号仓基残留的台基墙及墙砖铭文拓片。</p> <p class="ql-block"> 2号仓基乌瞰,及残留的仓基柱础。</p> <p class="ql-block"> 在1794公里长的大运河上还没有发现过像镇江宋元时期的这种粮仓仓基遗址,这是大运河考古的重大发现。</p> <p class="ql-block"> 据《丹阳市吕城镇志》:宋,咸淳年间(1265一1274年),淮浙发运使在吕城建有粮仓40廒,受纳常州、苏州府公粮,转运镇江。</p><p class="ql-block"> 吕城是苏南大运河上的重要古镇,因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得名,历史悠久,早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凿镇江至吕城124里漕河,吕城自古就是军粮集散地,吕城在漕运史上地位可见。</p> <p class="ql-block"> 鼎盛时期,镇江双井路北有转般仓74座,另大运河丹阳吕城有年仓40座,宋代大运河镇江段转般仓总计达114座。</p> <p class="ql-block"> 说起粮仓与公粮,插段题外话。本人1968一1975年曾在吕城插队务农。每年秋后送公粮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吕城粮管所粮仓就在吕城泰定桥西的运河北岸,排列着有规模的仓储库,收储吕城和运河两个公社的公粮。我们生产队先用船将稻谷经吕渎河运到吕城镇南黄泥埧(现代吕渎河与运河已不相通),然后再转用独轮车将稻袋推过泰定桥到吕城粮库,排队、检测、过磅、归仓,往往一等就是一天。虽说苦和累,尤其扛着130多斤的麻袋爬跳板,把稻谷送上高高的谷堆,晃悠悠、颤惊惊地,想想还真有点怕,但送粮能上街磋一顿饱饭还能吃上肉(生产队派人自己烧),这对长年难得沾荤的大伙儿,那叫个开心,所以每次送公粮队里特别关照我们三个知青。(图片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吕城大运河上的原泰定桥,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1年),元朝泰定年间(1324一1327年)重建,为花岗岩石拱桥,乾隆年间坍塌重建,1958年拓疏运河时部分拆除,1964年重建,并在开挖墩基时出土镇桥之宝:金“二龙戏珠”(今存市博物馆)。1968年我们下乡时石拱桥还在,1969年春疏扩运河时老桥拆除了(1969年春我参加了这次开河工程)。1970年建双曲拱桥,1993年又改建为拉杆拱桥。</p> <p class="ql-block"> 国家、省文物局对宋元粮仓遗址发现高度重视,发文并派专家来镇。</p> <p class="ql-block"> 该地块粮仓、古桥、驿站等构成古代大运河漕运、交通、传递公文书信的一个完整体系。</p> <p class="ql-block"> 当时该工地初步发现有13座宋元粮仓遗址,但被破坏掉8座。……如果不被破坏,被发现的大京口遗址和宋元粮仓遗址等连起来,展现给公众,这里将是大运河价值最高、体量最大的遗产点之一。南京省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 当年如意江南工地被挖掘毁坏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 《人民网》2010年7月15日: 镇江市政府高度重视遗址被毁事件,并紧急叫停该项目。</p> <p class="ql-block"> 当年国内一些媒体对宋元粮仓事件的报道,这是《新华日报》。</p> <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新闻1十1》。</p> <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p> <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保护城市文物》。(可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上海《东方卫视》,山东卫视。</p> <p class="ql-block"> 浙江电视台钱江城市频道和凤凰网。</p> <p class="ql-block"> 《扬子晚报》</p> <p class="ql-block"> 《广州日报》</p> <p class="ql-block"> 江苏城市频道关于宋元粮仓遗址遭破坏的采访视频。</p> <p class="ql-block"> 国家和省文物部门十分重视宋元粮仓的发现,三令五申发文保护。还分别派出专家来镇考察、指导。</p> <p class="ql-block"> 但一道道保护令并未能避免宋元粮仓被毁坏的命运,工地依然继续施工。</p> <p class="ql-block"> 处于與论风口浪尖的开发商,镇江城投集团就 “宋元粮仓” 事件回应相关问题,自证无过错。 孰是孰非,真相如何,谁来担责?</p><p class="ql-block"> 作为开发商自有苦衷,停工了、面积缩水了,回迁户咋办? 损失了咋办? 投下的资金咋办? 骑虎难下?</p> <p class="ql-block"> 在市政府干预下,如意江南工地暂时停工了,但己毁坏的,终将消失了,成排的系船木桩被拔除,仓基墙座被挖掉,己发现的13座粮仓毁掉了8座……。京杭大运河镇江段的考古重大发现就这样毁掉了,它让家乡人民失望、痛心,让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严重受损、蒙羞,让中国文物考古界的专家们愤慨、震怒……。</p> <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央领导批示要求,国家文物局赴镇调查处理宋元粮仓文物被毁事件。</p> <p class="ql-block"> 专家们认为:文物保护“法人犯法”,定性难,治理更难。</p> <p class="ql-block"> 在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如意江南工地保留了2个仓基,但整个遗址己遭毁灭性破坏,不可挽回。对于宋元粮仓遗址被毁事件的处理结果,人们不得而知。只是工地确停工了好几个月,给开发商也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 “如意江南”,曾经规划建成后的一一古运河畔的盛世画卷“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 今天古运河“如意江南”沿岸。</p><p class="ql-block"> 上河街,以前的上河边一条街,从老西门桥到石浮桥,丹阳码头、溧阳码头、古驿站,码头繁忙,商号林立,车水马龙,古人称之镇江的“夫子庙”。今天改造后的沿河老西门桥到迎江桥:亲水栈道、流水景墙、仿古码头、临街古驿、运河人家、余福广场……。三月春风吹绿岸边的垂柳,姹紫嫣红,水光潋滟,流水栈道交相成趣,古典与现代相映生辉……。遗憾的是一河对岸的荣庆里棚户区未拆迀并规划建设配套,同时投运数年的“如意江南”及“上河街”人气欠缺,沿河商铺开开关关,门可罗雀,人们至今也未见到当初所描绘的“清明上河图”似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上图 :今天的“如意江南”小区,马路左侧商品住宅、右侧拆迁回迁户住宅。新修的双井北路贯通了长江路,双井北路与长江路交汇西侧(正前方)是大平层精装修高档小区“天禧院”,照片左侧远处是烂尾多年的“江河汇”,现已重新开工。天禧院对路东是皇冠假日酒店和东方诚园小区(被遮挡),只是小区在建的几幢楼己烂尾数年尚无人接盘。东方诚园东侧会莲庵巷北侧北水关钓鱼巷西侧临长江路、即中国银行与港务局之间,正在兴建高档楼盘“京源里”,该地块今年3月拍出楼面价12100元,创镇江新地王。</p><p class="ql-block"> 下图:双井北路左为“天禧院”,路右(东)从北向南依次为:皇冠假日酒店、东方诚园、如意江南、新拖板桥。</p> <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在卡塔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了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p> <p class="ql-block"> 但中国大运河申遗,位居黄金十字水道,苏南运河入口的重要节点镇江,却与申遗失之交臂,大运河从扬州直下常州……,</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立说:宋元粮仓的毁坏成为镇江不能入选大运河申遗城市的主因。</p><p class="ql-block"> 但镇江人民有信心有决心,知耻而后勇,吸取教训,亡羊补牢,找差距、补短板,向沿河兄弟城市学习,继续做好大运河“作业”,争取交好答卷,早日加入申遗行列,不负运河儿女使命,为历史文化名城争增光,为人类,为后代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镇江市民对缺失大运河申遗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为保护母亲河,镇江人民一直在努力。</p> <p class="ql-block"> 镇江古运河规划美景方案(上)(镇江文旅集团)</p> <p class="ql-block"> 镇江古运河规划美景方案(下)</p> <p class="ql-block"> 如意江南小区内原古河道上的拖板桥在原址复建,桥北即宋元粮仓遗址保护区。早在南宋嘉定年间镇江志中就出现了拖板桥的记载,当时拖板桥架在穿城的关河上,是粮仓与外界道路联系的唯一通道。木质的桥面遇船经过时,拖板让行,故名“拖板桥”。至元代 “拖板桥,在大军仓前,旧名浮桥。天历二年(1329)废。至顺二年(1331)重建。”</p> <p class="ql-block"> 复原的拖板桥,充分利用原挖掘出土古桥的墩基,按照原石墩基的结构形制,保持恢复了古桥风貌。</p> <p class="ql-block"> 古运河上重建的千年古桥“丁卯桥”(拍于2019年3月)。丁卯桥昔为丁卯港,晋元帝时于此设埭,后改立单孔石拱桥。1980年因泄洪之需改建,1992年扩建丁卯桥路,桥被拆除,重建新式梁桥,后移现址复建。</p> <p class="ql-block"> 丁卯桥侧的运河广场对面的雕塑“运河之母”。(拍于2019年3月)看到照片远处的宝塔山吗? 那是镇江运河边的鼎石山,山下有都天庙,清末龚自珍途经镇江,看到都天庙盛大的祭祀活动,由此引发感慨,吟成 千古绝句:</p><p class="ql-block">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衰。</p><p class="ql-block">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镇江古运河上尚存的唯一古石拱桥“虎踞桥”,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48年的南门虎踞桥</p> <p class="ql-block"> 古运河上曾经消逝的新河街“石浮桥”己于2020年重现。(上图)</p> <p class="ql-block"> 1958年拆除前的“石浮桥”老照片(下图)。</p> <p class="ql-block"> 本人曾于2021年1月底发表“美篇”,《大运河一一新河街一条街》,介绍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河街的前世今生。今悉新河街改造项目将于今年启动,愿这条保留着清末明初建筑风格的老街重获新生,为古运河添彩。</p> <p class="ql-block"> 镇江最具特色 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镇江西津古渡街区及玉山大码头遗迹的保护建设。</p> <p class="ql-block"> 1997年在古运河南水桥南侧附近发现运河旁宋元石堤遗迹。(2019年版《镇江市文物志》)</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在古运河南水桥西北附近发现的南水关石闸遗迹。(2019年版《镇江市文物志》)</p> <p class="ql-block"> 现在广电大厦南侧,龙亭巷的异地重建的仿古“京口驿”。原位于古运河旁皇华亭、马场街的古京口驿,是大运河沿线重要的驿站,清末己毁于战火,空留地名。</p> <p class="ql-block"> 从京口闸上向北看平政桥及东侧新河街。</p> <p class="ql-block"> 位于京口闸旁的古运河风光带介绍</p> <p class="ql-block"> 位于京口闸的镇江古运河历史文化展示室。展室面积100多平方米,设展板17块,图片50余张。展览上篇为“源远流长古运河”,重点介绍古运河的概况及历史文化;下篇为“古河新颜”, 主要介绍近、现代古运河整治过程和面貌。</p> <p class="ql-block">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文化遗产的创造、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历史过程,当代人并不能用现实的优势而有权独享,甚至随意处置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他认为未来的人们同样有权享用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古运河穿城逶迤而过,一川碧波粼粼,两岸风光无限。你能看出这是城区古运河哪一段吗?照片左下是京口饭店吧。照片应在九州广场上(大润发楼上)俯拍的</p> <p class="ql-block"> 谏璧闸、越河口,自古就是苏南运河入江口,今天仍是苏南运河水运的要津和起点,担负着繁忙的大运河交通运输功能。</p> <p class="ql-block"> 站在我家楼上俯看古运河,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夏天的蝉呜蛙唱,看惯了春天的桃红柳绿。</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古远河风光:1.2,南水桥两侧;3,虎踞桥段;4.解放桥段;5.6,珍珠桥段;7,中山桥段;8.中山桥一新西门桥段;9,新西门桥一老西门桥段。</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国庆,拍于大运河丹徒段: “风吹稻花香两岸”,真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稻穗飘满香。”一幅美丽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在2016年4月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 “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他还强调指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p><p class="ql-block"> ( 图片为2014年2月25日习主席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p> <p class="ql-block"> 为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8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p> <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镇江丹阳吕城段风光</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扬州段风光</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常州段风光</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无钖段风光</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苏州段风光</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0日《京江晚报》刊载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及《江苏8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申遗总负责人朱光亚的文章,“镇江大运河遗产研究的新的成果一一评本市文史专家王玉国的新作《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p> <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2021年9月3日《新闻联播》</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14日《京江晚报》:大运河是中国南北经济与文化的命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镇江是这条命脉上的最耀眼的明珠之一,是镇江人民的骄傲,是伟大祖国的珍贵遗产,今天镇江人民正以“跑起来”的精神面貌,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奋力争先,正如市委书记马明龙在2021年4月“镇江市第二届大运河文化论坛”上所強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部署要求,紧扣“江河交汇、山水名城”的城市定位,围绕“江河交汇津渡文化示范区”目标定位,做把大运河“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三好生”。 </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