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0年6月,时年22岁的沈嘉蔚自愿支边黑龙江,参与开发建设北大荒,次年任宣传组美术员。1971年至1976年,沈嘉蔚每年均有数月借调至黑龙江密山与佳木斯从事美术创作。这期间,他创作出油画作品《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1974年,下简称《站岗》),成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志性美术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站岗》的故事,从1973年11月9日开始,彼时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领导要求沈嘉蔚参加业余美术学习班。就在学习班行将结束之时,沈嘉蔚等决定提前一天结束此次学习班,利用两天时间去乌苏里江采风,且恰恰因为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沈嘉蔚才有了《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最初构思。</p><p class="ql-block">当沈嘉伟和众人来到乌苏里江江畔,虽然看到了被积雪所覆盖的一二百米宽的江面,江岸上的航标,对岸密密的杂树林子,及远处苏方的瞭望塔,经边防站同意,沈嘉蔚一行人上到20米高的大架子(瞭望塔),此时离上游仅百十余里的地方就是珍宝岛,而《站岗》就在此刻从沈嘉蔚的心中喷涌而出:</p><p class="ql-block">他放眼观察,只见苏联那边没有村庄,也没有相传几十里外的铁路,只有大架子、营房,和“乱七八糟”的树林。转身再看祖国的土地,辽阔无边,有房子、拖拉机等。正当此时,沈嘉蔚的一个构思油然而生——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描绘伫立于大架子之上,庄严站岗的边防战士。</p><p class="ql-block">“多好的想法呀!我都来不及高兴,只顾急急地观察塔上的一切,可以在创作时默出来。” 在1973年12月15日的文章,沈嘉蔚描述了当时的心情。</p><p class="ql-block">然而,《站岗》从开始构图,至1974年2月底完成正式草稿。这一过程并不顺利,在创作之初,沈嘉蔚遭遇构思、构图被否定大约二、三十次,沈嘉蔚也在日记中写到“《站岗》新构图被否,弄得我心神不宁,十分难受!” 直至1974年2月底,沈嘉蔚从董振厚的革命歌曲《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所抒发的豪情节奏中,受到了启发,完成了正式的草图。</p><p class="ql-block">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也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郝伯义。当年郝伯义所主持“学习班”的主要职能就是汇聚兵团的青年美术力量集中搞创作,并将作品送省、军区与全国各级美展,以宣扬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成果。事实上,也正是在郝伯义的“连帮带推”之下,沈嘉蔚得以克服困难。在1974年6月24日,《站岗》终于全部画完一遍,尽管沈嘉蔚认为“如果能大改一两次那么可能还好些,但是看来只好到此为止了,这是要遗恨终生的——因为不大可能再重画了。”此时的沈嘉蔚并非不能大改,而是不知道如何大改。</p><p class="ql-block">恰逢此时,郝伯义拿出了替代临摹外国画作的方子,给“学习班”的学员放了一部彩色纪录片《美术园地新图画》,而在这部影片的启迪下,沈嘉蔚立刻找到了方向,用两天时间,即改到7月4日凌晨2时,迅速完成了整幅画色彩的大改。至此,《站岗》一画最终完成。</p><p class="ql-block">基于这样的创作历程,《站岗》中,艺术家选择位于中苏边境高处的瞭望塔的一半创作,使画面处于一个险峻的高度之上;执勤的边防战士像雕塑一般地矗立,又像雕塑一般富有体量感,具有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油画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画家对人物面部进行了细心的深加工“提高”——两位军人的脸庞被加宽,以凸显革命军人的高大形象;鼻唇沟被加深,以强调革命军人对大河对岸苏修帝国主义的警惕和仇恨;面部在清晨焕发出的玫瑰色则被一层粉红色取而代之,以象征革命军人的堂堂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p><p class="ql-block">在1974年的全国美展上,《站岗》一举成名,除报刊杂志宣传报道之外,又被制成宣传画、月历向全国发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