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夕阳下(二十六)2018欧亚非自驾—古丝绸之路(土库曼 🇹🇲)

老马识途

<p class="ql-block"><b>中亚自驾行车路线图</b></p><p class="ql-block">土库曼是我们由西亚进入中亚的捷径,但又是最充满变数的国家。由于严格的出入境政策,被称为世界赏拒签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连过境都很少有人能取得签证。这也是我们在伊朗马什哈德领事馆得到过签消息的那种兴奋原因了。<b><br></b></p> <p class="ql-block">汽车通过伊朗巴吉兰边境检查站最后一道栅栏后,前面不到百米即是土库曼的GAUDAN边检大厅。想不到两国的边防站靠的如此之近,步行走过去也只不过一分钟左右。更令人诧异的是两国的边检大厅竟然是完全一样的对称建筑造型。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b>土库曼斯坦 过境车辆必须在通行上注明进出口岸和途经点</b></p><p class="ql-block">估计土、伊边境一般都是人员往来,而少有车辆相互通行,也许是无所事事,不少官员在太阳下打着瞌睡。估计他们很少看到眼前在中东、西亚等地少有的褐红色以及蓝色车牌的车辆,待后来搞明白是来自中国的车后,由困惑转而好奇,自而纷纷上前围观。妻女作为乘客,在办证大厅签盖护照入境章、经过例行安检程序很快就通关了,而我则作为驾驶员必须随车及行李开始转战于各个办公室应付接下来各种证件的查验,尤其是对车辆通行证件的核对发放手续更是冗长、繁琐。不过此时有一位看似有点年纪的官员很热情地在一旁引导帮助下,总的说来还算顺利。最后他让我到他的办公室时我才发现他竟然是最后负责签发车辆通行证的官员。此时见他不断给我以暗示,我也揣着明白装糊涂打着哈哈。最后老兄终于装不下去直接说明让我给他小费,我也似恍然大悟、摸遍所有口袋抠抠索索地拿出邹巴巴的两美元纸币非常抱歉地向其解释,现款都在俺老婆那里,谁让她是咱当家的呢。而严格的讲已出关人员原则上是不允许重新入内的。他也只有悻悻地接过那脏乎乎钞票后盖上了关蝶大印。接着让我确定汽车的出境口岸,并在通行证地图上画出线路以及在我的汽车上放上GPS追踪器(其实也是吓唬老百姓的)。这张通行证总的费用是一百零八美元,这可能是世界上除伊朗外最贵的通行证了。呜呼,真是个奇葩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除了我们自驾车外,到首都阿什哈巴德的入境者必须乘坐口岸外的官方车辆前往中转站,再由那里搭出租至首都。从边境到首都只有三十多公里,这在国家安全角度讲是在有点匪夷所思,不过土库曼人肯定也有充分信任这为西亚邻居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土库曼斯坦</b><b style="font-size: 18px;"> 🇹🇲</b></p><p class="ql-block">土库曼其实直到公元14、15世纪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土库曼民族,与土耳其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历史上以盛产汗血宝马而闻名。虽国土多为荒漠,但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也算坐在宝藏之上、中亚最富的国家了。1991年独立后改名为土库曼斯坦共和国。全民几乎一夜之间从信仰共产主义改奉伊斯兰教;前总统任内实行严格的边境封锁、禁止体育活动、取消科学院,在全国关闭图书馆和除首都地区的医院,停止网络,禁止文艺活动。因其对国内管控程度是世界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而被称为“中亚朝鲜”。不过等到我们这次入境时,那位前总统则早已仙逝多年,相应的政策也放宽了不少;至少还允许我们这样的外国散客车辆过境。但依旧对外界保持着很高的戒备,这种现象不由让我想到当年国内那场动荡后期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过了此门也意味正式进入首都。此时老婆被路边一幢白色镶金的大理石建筑所吸引,就靠边拍了一张照片。没想到从大楼里瞬间冲出一位警卫大声呵斥,之后出来一名军阶较高的官员告诉我们在这里是不准拍摄政府机关建筑的。我们解释道由于是刚入境,此处且又没任何标牌警示,实属无意冒犯后才让我们离去。谁会想到这幢看似宫殿的建筑恰恰是当地警察局。原来就听说这个国家的情况,但没想一来就是个下马威,不免让人有点草木皆兵的惶恐。</p><p class="ql-block"><b><br></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什哈巴德</b></p><p class="ql-block">“阿什哈巴德”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历史文献中,意思为“爱之城”,当时是土库曼人一分支捷詹人的城堡。1881年,基于《阿克哈条约》,阿什哈巴德连同花剌子模其他地方被波斯割让与沙俄。沙俄在这里建立要塞,作为此地的行政中心。随着1889年建成通向里海和塔什干的铁路,成为俄国和伊朗的贸易重镇。1948年10月,阿什哈巴德曾遭7.5级大地震而基本被夷为平地。独立后,作为新国家的首都,阿什哈巴德大兴土木,进行重建,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白色大理石作为建材,故阿什哈巴德又被称为“白色大理石之城”。</p> <p class="ql-block">阿什哈巴德几乎一尘不染的宽阔街道旁是连片的草皮绿地,一座座白色大楼竖立其间,就连偶尔出现的汽车也全是白色的。后来听这里的同胞说,由于前总统的偏爱,所以令所有国内汽车一律改为白色,以与整个城市的基调保持一致(现在有所放松)。这确实也给初来驾到的游客带来视觉上的惊艳和冲击。</p> <p class="ql-block">不过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城市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在阳光下显得特别的空旷,令人昏昏欲睡。似乎多了一份仙气,少了一些人气。就如没有灵魂的美妇,漂亮但且空洞;千篇一律的基调再是圣洁也很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p> <b>土库曼国家文化中心</b>是典型的土库曼式的标准建筑——蒙古化的拜占庭穹顶加柯林斯式的廊柱,以及金色的饰框和题字。这里的绝大部分公共建筑、国家机关都是此类的建筑风格。 大厦富丽堂皇,庭院清泉绿草。看此景万万想不到这不远处还是一片黄沙戈壁。而要是在他国,这里肯定是一处游人争相留影的打卡热点,可这里鲜有人见,可谓是“空有寂屋”罢了。 由于BOOKING上对于此地酒店的选择非常有限。按谷歌地图搜索到一条靠近市中心聚集着多家酒店的大街依次问询,得到的答复不是拒绝接待外国游客就是说客房已满,不知何故,明明门可罗雀也不愿做我们这票生意。在近乎于绝望中找到大街最头一家AZIYA酒店,看看如果不行只得另寻它处了。 正当我们停罢车子准备再去碰一鼻子老灰时。旁边突然有中国人的说话声传来,原先没太多感觉的中国话此时是那么的悦耳动听。此时他们也惊奇地发现了我们的车辆竟是挂着杭州牌照的私家车,真是他乡遇故音了。原来此酒店是中国石油公司土库曼项目组的办公驻地,同时中国大使馆武官处也在此办公。此刻他们正准备前往总部汇报工作,听到我们的遭遇,二话不说,开车在前引导我们去了不远处他们总部的酒店帮我们打听是否可以接待。他们说这里一般外国人只可以住在特定的地方。但大堂经理所报出的价格却让我们傻了眼:一千好几百还是友情价,此时真是深感人生最恨no money啊。看出我们的窘态后让我们随他们回到原来的驻地,和那里酒店经理商量后同意让我们入住,自然价格也相当优惠了。除此之外还以很高的汇率(1:19,市面最高是1:17)换给我们急需的当地货币马纳特,并且让我们离开时再按此价退换给他们。这不相信都不行:每当我们山穷水尽之时总有柳暗花明一刻:身边总会出现天使般的好人拽着我们爬出苦海。也应验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神喻。 由于这家酒店是这里中国机构的常驻地,因此其餐厅的装修风格也是中国化的。 项目组的好人们,女孩是聘用的当地工作人员。 这家购物中心是首都最大的一家超市购物广场,这里也成了夜晚扎堆聚会的中心。只有到此时,才感到这座城市开始苏醒过来,更有了一点正常城市的烟火气。在阿什哈巴德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光是看见晚上有那么多人出现也是件让人兴奋的事了。 就连购物中心内部装饰也与此国女人们所穿的艳装那么充满着土库曼特色。 一路上的主食就是面包,其口感远胜于国内那些软不邋遢的同类。 <b>再遇乡音 </b>从商场出来至停车处,看到几个人围着咱的车子说着什么,一看原来也是几个在这里搞电力工程的中国人,看到我们的车自然惊讶,听他们讲这里对他们这样的工程人员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去他们工作范围之外的地方,有时感到就如同软禁一样。更别说中国车了。接着又相互唏嘘了一番,再一次复叙了一遍连自己都已嫌弃的“伟大历程”后,依依相别。 运动酒店(Sport Hotel) 傍晚遇到回酒店的大使馆武官助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非常热情地介绍了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及注意事项,对我们了解这座城市帮助不小,因为第二天有事外出,特地给我们留下其联系方式,如遇困难时可请他帮忙。不管对于土库曼这个国家的感观印象如何,但在这里感受到的浓浓的同胞之情则是整个欧亚非自驾旅行过程中最令我与夫人难忘的一段回忆。 <p class="ql-block">我的汽车尽管在国内不咋的,但放在这里妥妥地可比那些浅色豪车更拉风。行驶在此地大街上,在周边一片明白相衬之下,其靓眼的红褐更显咱车的与众不同和鹤立鸡群。</p> <p class="ql-block"><b>独立广场</b>是土库曼最大的城市公园,它占地140公顷,几乎是整个阿什哈巴德绿地面积的一半。也是这里当之无愧的第一景点。在这里一切都趋于大而广,有点像国内有些城市、景区追求的所谓帝王级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b>土库曼独立纪念碑</b>是广场上的主体建筑,也是现代阿什哈巴德的标志。这座118 m的圆柱被五颗新月形月亮所环绕,象征着五个土库曼部落的统一。 纪念馆的下部巨大的蒙古包式的建筑是自由博物馆。大理石台阶旁环绕着五头鹰喷泉代表着国家组成的标记。</p> <p class="ql-block">五部落形象代表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都说在阿什哈巴德是不能随意给人拍照的,不过空荡荡的广场上突然出现的这拨身穿像戏服似的女青年实在吸人眼球,夫人斗胆上前征求是否可以与之合影留念,竟然被应允了。不过后来看到街上的那些女人们都穿着这种服装才明白,这是土库曼前总统近年下令新设计的民族服装,也是当局要求妇女外出标配的服饰,说实话穿着那么长的裙装走路是需要点技巧,稍不留神,就会踩到裙子摔个跟头;看着就累得慌。这让我想起四十多年前国内曾流行的所谓“XX”服,尽管那时也只是提倡而非强制。</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国家看的最多的大概要数前总统尼亚佐夫那肩披大氅的标志性塑像了。这位前土库曼斯坦共产党第一书记,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为土库曼斯坦总统,继而又被授予终身总统。他被封为“土库曼巴希”。意为“所有土库曼人的领袖,并在土库曼留下无所不在的个人形象。可惜英年早逝,权杖还未捂热,就见了真主。他的著作Ruhnama《灵魂之书》,堪称土库曼斯坦的圣经。全国所有政府部门单位都要将其放在显著位置,连清真寺里都要放在古兰经前!被推崇为土库曼“国民最高精神纲领”以及国家艺术与文学的根基,列入中小学以及公务员等各类考试的教材之中。甚至驾照考试前也必须修习16个小时的该书相关课程。尼亚佐夫宣称,真主告诉他,任何读过该书三次的学生都可以自动上天堂。果然被真主早早召唤而去修成正果,不能不说效果的灵验了。</p> <p class="ql-block"><b>Arkadag—护国者纪念碑 </b>现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自07年接任以来,修正了不少先总统时期的政策,其中包括在首都阿什哈巴德开设免费网吧并延长国民义务教育、恢复被尼亚佐夫取消的体育和外文科目,重新开启被关闭的土库曼斯坦科学院。不再强调一日数次诵读土库曼的国家“神誓”,撤销了前总统自我创造的月份和星期名称。而今新近竖立在阿什哈巴德大街上最具代表总统形象的<b>护国者纪念碑上</b>,换上了现总统的雕塑:&nbsp;24K真金裹身、骑着汗血宝马的“Arkadag”扬臂挥手,雄睨天下;更显一代英豪。</p> <b>阿什哈巴德喷泉</b>是机场大道进入市区第一个、也是这里最大的市内喷泉。在水贵如油的阿什哈巴德机有着众多的草皮喷泉,真是奢侈的可以。<br> <b>中立门</b>是阿什哈巴德八大建筑之一,主建筑高75米,有电梯通往观景台和咖啡厅。有三个支撑脚分别代表新土库曼斯坦三个不可分割的基础:中立、独立和民族团结。据说顶部12米高的前总统金像总是随太阳方向旋转。 1995年12月12日,联合国18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赋予土库曼斯坦永久中立国地位。1998年建成了中立门以示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不过与这里其它所有的标志性建筑一样,平时几乎一天见不到一个游客。只有随时用水冲洗地面清洁人员,将这座沙漠城市的广场保持的如此一尘不染。 <b>土库曼总统府门前中立广场:</b>早上行至这里,远远跑来一位军警,又喊又挥手地让我一脸懵懂、不知犯了哪条圣规。也许是我的汽车颜色太突兀了,让他有了危机感,所以让我停车询问。得知我们是“外国银”,逐告诫此地不能停留后让我们离去。乖乖哩个咚,还好是虚惊一场。 阿什哈巴德街上空无一人,幸好在车里吹着空调,否则大太阳下连个街边歇脚、庇荫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提点心凉茶之类的店铺了。 阿克比尔大道(Archabil Hwy)两旁集中了一些令初到此地的游客大加赞誉的指标性的公共建筑, <b>巴希鲁希清真寺</b>又称吉普恰克清真寺,2004年10月22日开放,是土库曼斯坦的最大的清真寺。吉普恰克也是已故总统,“土库曼巴希”尼亚佐夫的故乡。主寺外的4个宣礼塔高度为91米,象征着土库曼斯坦于1991年获得国家独立。可同时接纳10,000名信徒。寺内地面铺着八角星图案、面积为215平方米的巨型地毯,墙壁四周雕刻着《古兰经》经典名句和尼亚佐夫总统所著《鲁赫纳玛》语录。正如《鲁赫纳玛》一样,这座清真寺也一直处于争议的中心。尼亚佐夫死后,被安葬在此处陵寝内。<br> <b>Alem Center</b>以土库曼国徽造型,建筑主体是两个四边形组合而成,它的上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观景转轮。 16个透明的吊吊舱不断地上下滚动,可以360度地观看四周风景。谷歌显示其下面部分是一个餐厅。<br> 连公交站也设计的如同一顶土库曼传统男人的帽子,即传统有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者为整个城市的布局和风格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b>星星饭店</b>是阿什哈巴德最具现代感的涉外高档酒店,这座外观类似于两块船帆合并为一体的玻璃高层建筑是周边最引人注目的地标。回想起这两天在阿什哈巴德确实也看到过不少非常奢华的高级饭店,但其价格也高得令人咂舌,绝非吾等穷游者可以企及。而且是一水铁价,没有类似国内砍价之说,再说我们多少还沾点外国人身份的光,还可以进去过过眼瘾。 新古典主义与现代简约风格的弧形楼梯彰显富丽华贵。但问题是:土库曼并不是旅游热门国家,要论油气资源确实可排上富豪之列,但讲到人文、山水则真说不上一二,除了那些比我们还抠门的欧美背包青年,又有几个身揣万金的游客会来这个连街上都没几个人影的地方游玩度假。那么是什么收入维持这些豪庭酒店的日常开支呢,也许这真不是我们这种人所考虑和理解的问题。 阿什哈巴德体育场 阿什哈巴德市郊的农贸市场,但人气似乎不太旺,因为整个市区白天也看不到什么人,除非有车,谁会大老远顶着烈日到这儿来呢? 这也是我吗在这里唯一看到的自由经济的体现。要说对于阿什哈巴德给我们的感觉,就如一位披着白纱、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可望不可及,仅此而已。 离开阿什哈巴德前,中石油的那位土库曼女孩告诉我从首都到土、乌边境小镇库尼亚乌尔根奇540公里的路上没有任何城镇可供过夜,并且帮我问了她在那里的亲戚,说只有在库尼亚乌尔根奇才有旅店,所以一大早去了一趟附近加油站给汽车加满油,这也是我多年在外的教训,尤其是在荒漠地带,几百公里之间往往没有加油站,不然到时候死哈哈只有站在风沙里凌乱了。在土库曼一公升汽油仅为0.08美元,约0.48元人民币,与伊朗相似。据说在阿什哈巴德坐一次公共汽车只需0.01美元;从阿什哈巴德到里海乘飞机往返一次1400公里,只需15美元;简直做梦一般!可问题是这里除了一片黄沙戈壁中唯一所谓的“地狱之门”外,不知还有其它地方可去。就像关在屋子里守着一堆金子,毫无意义可言。<br> 出了首都即刻就是无垠的贫瘠荒漠,似乎没太感觉到存在着郊区的过渡。开始道路状况还行,至少也算是铺装路面。但好景不长,接下来是时好时坏,速度自然也上不去。从首都阿什哈巴德到乌兹别克有两条道路(也是该国最重要的道路):一是经<b>达瓦札</b>(地域之门)到边城<b>库尼亚乌尔根奇</b>从<b>努库斯</b>进入乌兹别克斯坦,或从那里里转道达沙古兹前往乌兹别克<b>希瓦</b>。二是经<b>马雷</b>从<b>土库曼纳巴德</b>出境到乌兹别克中部城市<b>撒马尔罕</b>。而我们自入境时就是走的第一条线路,别无选择,车上还带着GPS监控着呢,容不得你们歪门邪道的乱窜。 除此之外,当时我们选择这条线路,除了该国最著名的地狱之门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出了边境小城<b>库尼亚乌尔根奇即</b>是乌兹别克最西面的古城<b>努库斯,</b>这样我们可以从西到东横贯乌兹别克全境,几乎可以将该国所有最有名的古迹一网打尽而不用走回头路。 从下午1点半离开阿什哈巴德至达瓦札已是下午四点。根据谷歌地图上似乎已到“地狱之火”附近,但路边竟连个醒目的标志都没有,而所谓的达瓦札只是十公里以外的一处村落。看到前面有一检查站,上前一问说沿路基下一条土路就可抵达那里。说着从里屋出来一位警官所这条路不太好走,他可以带我们景区,如不过夜,会等我们一块出来,车子可以放在检查站。估计他趁下班后捞一下外快所以这么说。但经考虑如果价格还算挺厚道,只要了三美元也就答应下来。不过后来还是有点后悔,一是道路并没有如他所说的那么不堪,最主要的失去了一次难得的装酷机会,想象一下对着大火坑,在夕阳下爬在车顶上来上一张美图是何等潇洒牛逼。 <b>地狱之火</b><div>又称达瓦札天然气燃烧坑。1971年苏联工程师为了探明此地的石油蕴含量而对此地进行勘,造成勘探营所在的地面崩塌成坑地质学家为避免甲烷扩散而将气坑点燃,当时估计气体会在几星期后燃烧殆尽,但至今已燃烧了超过四十年。由于坑内燃烧的火炎、滚烫的泥浆和橘红的焰色,在黑暗中犹如炼狱之火而被当地人称之为“地狱之门”。不想后来这里却成了该国最为有名的一处景点而声名远扬。也是凡到这个国家的游客必到的打卡点。该气坑总面积为5,350平方米,相等于一个美式足球场的大小。2014年7月16日首播的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不可能的冒险》其中一集“火焰之坑”就是以地狱之门为主角。不过顺便提醒一下,这个所谓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个忽悠大拿,看它的东西尽可能的留个神。<b><br></b></div> “地狱之门”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大火坑,也没有网上有些人宣扬的那么惊悚玄乎。不过即然是该国排行第一的景点,即顺路又可开车直达,而且不像国内大老远就围闸起来收费,倒还是值得来此一看的。 因为还得连夜赶到距此地280公里之外的边境小镇库尼亚乌尔根奇,所以没等到完全天黑就离开了。也许那时的景象确实更为震撼吧。 <div><div>接下来的道路状况更为不堪:路面上灰土被风刮得漫天飞舞,能见度低的连路基都无法分辨清楚,只能凭着隐约的车辙蹒跚而行。由于浮土太厚车子行进中经常不受控制的打滑漂移,就如大海中一叶随波逐流的小船。幸好此地干旱少雨,也无悬崖峭壁之虞,否则陷入泥潭之中,连个信号都没有,更别提来车救援了。一个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每天日进斗金、可以用黄金与大理石将首都堆砌成金宇玉殿的国家,竟让唯一两条主干道之一的路况如此不堪,(甚至远不及令人诟病的高加索诸国),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了。<br></div></div> 视频:土库曼库尼亚乌尔根奇过境乌兹别克努库斯<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夜宿“玉龙赤杰”</b></div> 终于看到了远处闪烁的灯光,原来边境车辆检查站。这也意味着离<b>库尼亚乌尔根奇</b>不远了。在路边的加油站将邮箱加加满后即前往小镇,此时以近子夜。至此从“地狱之门”到这里,也已过去近6个小时了。然而不知咋的,在街上来回跑了好几圈,又经路人指点还是无法找到原先已在谷歌上确定的旅店地址,估计项目组的那位姑娘提供的旅馆信息有误吧。不过即使这里没有酒店,中途也没有城镇啊。 在一位骑摩托的小伙引导下终于找到这座隐匿在树林里的旅馆。不过眼前的景象却令我们茫然:昏暗的灯光下,破败的屋子大门紧锁,里面一片漆黑。后经小伙与人确认,这家旅店因涉嫌违法经营早已被关停歇业。此刻又无它处可去,最后也只有在此露宿一夜,等到到天亮再说了。引路的小伙说可以让我们去他家里过夜,考虑到咱们之间不甚了解也就谢绝了他的好意;至少这里还有灯光和场地,相对还算安全吧。<div>&nbsp; &nbsp; &nbsp; &nbsp;随着旭日冉冉升起,迎来了新的一天。上午准备去一趟离这不远的花剌子模故都玉龙赤杰遗址,然后离境前往乌兹别克边城努库斯,继续下一段旅程。</div> <div>Gürgenç Oteli—镇上唯一的旅馆<br></div>早上再看看这座旅店,连窗子都被人卸掉了。没想到我们自欧亚非自驾以来首次在一个叫库尼亚乌尔根奇—曾是当年中亚最大城市、雄霸一时的花拉子模故都<b>玉龙赤杰</b>边上的废弃旅店前,以这种方式度过了在这个国家的最后一晚;也算是旅途中一次磨难的经历吧。 <div>此图截自网上:显示当时开业时的情形</div>19年有人经过这里,已恢复营业。但旅客对它的评价却是异口同声的吐槽。<div><br></div><div><b>玉龙赤杰——花剌子模城历史遗址:</b></div><div><b>花剌子模王朝</b>是一个起源于突厥马木鲁克的波斯逊尼派穆斯林统治的王朝。中国最早的记载于《史记》,称其为“欢潜”,《大唐西域记》称其为货利习弥迦”直至《元史》称为“花剌子模”。这座被称为“<b>玉龙赤杰</b>”、也即今天的<b>库尼亚-乌尔根奇在</b>公元10世纪成为花剌子模地区最大的城市,曾是12世纪花剌子模王国的首都、丝路在中亚地区的重要交易都市之一。阿拉乌丁·摩诃末苏丹时期帝国首都迁到了撒马尔罕。1220,<b>玉龙杰赤</b>遭窝阔台统率领的蒙古大军围攻,抵抗失败后惨遭屠城。1372年-1388年间,玉龙杰赤再一次被帖木儿帝国所征服并摧毁,此后该地区日渐没落。直到1646年,老乌尔根奇彻底被毁弃。自此一代名城烟消云散。2005年,联合国将库尼亚-乌尔根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土库曼斯坦境内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div> <b>图拉贝克-哈努姆陵墓</b>是整个3.5平方公里的遗址的建筑,以古拉奇·提默尔的妻子图拉贝克·卡努姆的名字命名(统治于1321年至1336年之间)。但也有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建于12世纪的一座神庙。但无论如何,它以其优雅的设计和令人惊叹的瓷砖装饰而著称,可视为中亚地区的最完美的建筑之一。瓷砖贴饰穹顶内365个细瓷部分代表一年365天,穹顶垂直下方的24个弧形代表一天24小时,下面12个较大的弧形代表一年12个月,4扇大窗户代表一个月4个星期。无论是在空间概念还是工程设计上,达到了视觉,美学和精神上的最佳效果。<br> 陵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特色之一是覆盖主厅的圆形穹顶,其表面覆盖着五颜六色的马赛克,形成了由花和星星组成的错综复杂的装饰图案,为天堂创造了视觉隐喻。 精美的雕花木门。 <b>阿尔斯兰清真寺</b>( Il Arslan Mausoleum),是旧乌尔根奇幸存最古老的12世纪建筑。虽然建筑物本身仅有赤陶贴饰,圆顶则装饰有锯齿形琉璃砖。但这座建筑的历史重要性恰恰在那个锥形圆顶上。塞尔柱人引入了圆锥形,也称为“土耳其三角形”。<br> <b>库特卢-帖木儿宣礼塔</b>也许是这里最引人注目的结构。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和12世纪,高度为60米,是遗址中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中亚地区最高的宣礼塔之一。塔内有梯子盘旋而上,梯子共有144个台阶,但不允许游客攀登。 它的底部直径为12米,顶部直径为2米。尖塔以砖砌造,部分镶嵌有部库夫奇(Kufic)铭文砖饰。1330年左右由帖木儿修复重建。 库特卢-帖木儿宣礼塔和库特卢-帖木儿清真寺 <b>纳吉姆·阿丁·库布拉陵墓</b>,苏丹·阿里陵墓和皮里亚尔·瓦利陵墓。该建筑群位于孔亚乌尔根奇市中心。陵墓建于14世纪上半叶,是花剌子模繁荣时期以及蒙古入侵之后重建的建筑物之一。<div>走马观花一个小时,看了一堆坟墓(中、西亚国家景点大多都是一些帝王、圣贤的陵墓)后,也结束了在土库曼斯坦的旅行,即刻赶往18公里以外的口岸,准备出境。</div> 由土库曼库尼亚乌尔根奇进入乌兹别克霍贾伊利两国边界检查站之间的过关还算平顺,虽然进出口岸的通关手续一样也不能少,但我们对此也习惯了。由于同处中亚的斯坦国们原来就是有着相似血缘和共同宗教信仰、挤在一屋子里睡觉的哥们,所以大家面子上还算客气,而不像高加索那帮心怀异心的假弟兄一旦分家就即刻开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随笔后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佛祖保佑,在这场孤注一掷的签证过程中,我们最终成了其中的幸运者。不但使我们能够进入这个外界传说中的神秘国家一窥究竟。还可以以最佳的中亚旅行路线继续我们的旅行。从一开始为首都(在土库曼也没几座城市)这座由白与金为基调的大理石城市叹为观止的耀眼而赞叹不已,到美丽的外表之下的压抑和久而久之千篇一律的审美疲劳,以及途中的荒凉贫瘠和首都的富丽奢华之间没有过渡的极大落差同样令我们若有所思。而当我们跨过土库曼与乌兹别克的边境,也终于感到一种如获重负的释怀和轻松,这也意味回家路途中好像基本没什么障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