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修道篇第四:修之于身,其德乃真</b></p><p class="ql-block">本篇凡十二章,循序论述大道之宝贵,进道之必要,以及修行者的途径方式、成就者的持守理念等。</p> <p class="ql-block">道为“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均是循着道体、道用篇中各章之迹而来。因道之可贵,所以“坐进此道”应当成为学人的一生追求,善于建构,善于抱持,方可立身、为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宝,贵,修,观。</p> <p class="ql-block">尽管道为天下之贵,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和追求,故学人亦可分为上、中、下三士。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王阳明进一步阐发说:“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对于求道者心性的区别,老子自然也了然于心,因此他惜言守中、被褐怀玉,只将大道付与上士,付与知我者。</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知,行,守中。</p> <p class="ql-block">修道首先在于“知”,而“知”的前提则是“知不知”。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东西方先圣所见皆同。既知之后也分等级,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则是圣明。同理,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只能说是有力量,但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p><p class="ql-block">“知足”在《老子》中凡三出,本章云:“知足者富。”新二十一章云:“知足不辱。”新三十六章云:“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可见知足常足即是富,知足不辱亦是富。</p><p class="ql-block">“故去彼取此”一句在《老子》中凡三见,本章之外又见于新二十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以及新三十四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有重文之嫌,但考虑到前面句子各有选择之义,“去彼取此”可资强调,故均予以保留。</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自知,自胜,自爱。</p> <p class="ql-block">前章说“知”,本章说“行”,知而能行,才是修道的意图所在,但行于大道时,则需要有所敬畏。首先是返璞归真:明知自身的雄强,却持守自身的雌弱;了解自身的清白,却不拒自身的昧墨;甘为处下的谿谷,归于婴儿和质朴的状态。这样做,其实亦是持守“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的道纪。其次是守静观复:万物成长,生机勃勃,但我们不能为繁荣所迷惑,而是要看到事物的清静根本,这才是天地常道。知常守常则是圣明,不知常道则可能轻举妄动,因而招致灾祸。</p><p class="ql-block">王弼本原第二十八章“知其白”之后有“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代(或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而后接“守其辱”。后世据《庄子•天下篇》引老聃语及叶韵原则,认定该句二十三字为窜改之赘文,予以删除。故《老子》中亦无“无极”一词。</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知,行,守,复。</p> <p class="ql-block">前一章定义“归根曰静”,本章续论:静能胜躁,清静是天下的正则。清静、庄重是修道行道应当持守的原则,唯如此方能不为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等外物干扰,才能无为、无事、无味,才能辅助万物,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难得之货”诱人为盗,故老子在书中两次强调“不贵难得之货”,本章之“不贵难得之货”重在修己,再出于新三十章时,则重在安人。孔子说:“修己以安人。”此之谓也。</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清静,重,不欲。</p> <p class="ql-block">贵身爱身,淡泊名利,是道家的基本修养。《庄子•让王》篇中,许由、子州支父、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等俱是以身轻天下的代表,“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甚爱是名,多藏是货。因甚爱声名,必然劳心费力;因多藏失盗,必将损失严重。于名上知足,于物上知止,才能够长生久视。极简主义亦可从此章找到道家道学的原则依据。</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宠辱,得失,身名。</p> <p class="ql-block">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修道者应具有“上游思维”,善于防微杜渐,防止积重难返,凡事从小从易入手,才可以成就大事,解决难事。道家主张慎始,当然也主张慎终如始,这正是圣人、修道者与凡民的区别。</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大小,难易,终始。</p> <p class="ql-block">道家贵身爱身,因此贵生摄生。从内在修为来说,真正的贵生,却是“无以生为”,刻意养生(即“生生”)反而无益。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所谓“不立乎岩墙之下”,不自投危险之境,即是本章所谓的“无死地”。</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生,死。</p> <p class="ql-block">关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新先生译为“学习的愈多,离大道愈远。”戚戚以为不然。黄瑞云先生译为“从事于学则日益增加知识,从事于道则日益减损知识。”窃以为也没有切中。笔者的理解是:学习应当每日精进,积累知识;修道则要提炼、综合,把原本散乱的知识归纳为简约的道理,从数量上说必然是减损的。这些综合而简约的道理才可以成为人生哲学。</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损益,无事,无为,无执。</p> <p class="ql-block">道家淡泊声名,低调处世,其代表做法就是“侯王自谓孤寡不榖”。但道家不是为了低调而低调,反而是在低调中谋取道之用,曲而得全,枉而得直,低洼而得充盈,敝旧而得新生。只有让自己持续处于“损”“少”“身退”“不积”的状态,才能触发道之“动”,周行流转,生生不息。一只已经倒满了水的杯子,则再无代谢;只有及时倾出一部分或全部的水,留下注入的空间,才能保持杯水常有常清。</p><p class="ql-block">新三十五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四句,正与本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四句反向呼应。</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贵贱,高下,不争,不积。</p> <p class="ql-block">作为“得道之士”,须以退藏的态度应世,因此才“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即使勉强为其勾画出一副容颜,也是恍惚不明的。“得道”并不是修道的终结,“得道”之后还须“保此道”,如前一章所说,使之不盈满,所以才可能持续代谢,保持常新。保道之方,则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与勇对,俭与广对,后与先对。没有原则的“勇”是不得其死的“强梁”(新十四章),没有原则的“广”是“甚”“奢”“泰”(新二十四章),没有原则的“先”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新二十五章)。只有以“慈”为本的“勇”才是大智大勇,以“俭”为本的“广”才是真正的“己愈有”“己愈多”,以“后”为本的“先”,才能实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目的。</p><p class="ql-block">“古之善为道者”在《老子》中凡两出,本章之外,又见于新三十章。本章所谓“古之善为道者”,系指“得道之士”;新三十章中所谓“古之善为道者”,则是指以道莅天下的治民之侯王。</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微,深,慈,俭,后。</p> <p class="ql-block">修道者追求“功遂身退”,“退藏于密”,因此常以“昏昏”“闷闷”的婴孩心态入世应世,与“熙熙”逐利,“昭昭”“察察”的世人完全不同。修道成德之后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老子亦无可描述,只能以“未孩”之“婴儿”或是“赤子”为喻,知和、知常,同道、同德,因此永远充满生机。</p><p class="ql-block">本章关键字词:畏,和,常,明,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