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参观沈阳“工人村生活馆”

纪明

▲沈阳“工人村生活馆”按照年代发展,在宿舍楼内,通过当年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说明,分上下三层分别复原了工人村老住户的居住与生活场景,保留了50、60、70、80、90等年代的集体记忆,让人印象深刻,感慨回味。 ▲展览馆入口处 ▲序厅以图文形式介绍了工人村的历史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购物票券等实物。 ▲1953年第一批入住工人村的住户都是厂级领导、劳动模范、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董朗泉的“家”是第一批搬入工人村的住户之一。1949年,董朗泉进入沈阳第一机床厂工作。1956年,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工人村的建设者郭忠善的家庭。1952年,郭忠善作为东北有色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材料员参加了工人村的建设。<div> </div> ▲当年的厨房,有水泥灶台,原木菜板、用切开的葫芦做成的水瓢、高粱秸秆串成的水缸盖儿、烧水用的铝制尖嘴壶等厨房用具。 ▲八十年代新婚家庭。当时结婚流行“三转一响带咔嚓”(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照相机)。“一屋家具带沙发”,36条腿、48条腿或64条腿(家具)。 ▲沈努西冰箱,西凤电视机,有钱人的标志。这塑料插花,在那个物质不够丰富的年代,依然有对美的追求。 ▲这是还原的当年新房的场景,已经很现代了,小康啊~ ▲1954—1960年担任沈阳第一机床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叶剑英元帅之子叶选平的家庭。 ▲叶选平的家庭 ▲一张1.5米的双人床因为要睡三个孩子,只好在床边搭一块木板。对50岁左右的人来说,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眼熟吗?这床单的花纹、这床的架构,一定见过吧!<div> 除了当时工人家庭的陈设外,还有几十年工人村里的副食店、粮油店、图书馆等等设施,据说这里的陈设完全都来自原来工人村居民的捐献,你所看到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div> ▲这是一张改革开放前国营粮店的老照片。相信年龄大的老朋友们看后一定会感慨多多吧。 ▲工人村第一粮店成立于1953年,一直到80年代初期都是按计划供应。居民凭购粮本按规定的粗、细粮比例定量购粮,粮价比较便宜,一般都是1角多钱一斤。但普通人家都是钱不够花,粮不够吃,一月顶一月,将打将。 ▲大油桶!我还去打过油呢,不是打酱油... ▲这个是做什么用的?年轻人恐怕答不上来。 ▲原来去买粮食,每次售货员称完粮食都会说:“把口袋撑好了”然后就一边倒着一边使劲儿磕着面簸箕,顾客用力提着面口袋,最后还要把漏斗用力抖抖看看干净了才行。<div> 那是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粮食都是定量供应。所以人们都特别珍惜粮食,绝不会浪费一粒粮食。</div> ▲当年的百货商店,里面各色食物和用品一应俱全(早已拆除) ▲原来的商店是这样的 ▲展厅里这格局、这装饰、这摆设、真是倍感亲切。 ▲我在这儿拍一张照片 ▲柜台中的香烟 ▲当时的百货店就是工人村居民的主要副食供应地。居民凭票购物,蔬菜品种单一,菜价都是几分钱一斤,10块豆腐2角钱,买肉都愿挑肥的买。 ▲展厅内有一块简陋的木制小黑板,上面用白色粉笔写着当时的蔬菜价格。 ▲工人村幼儿园展厅里放着格子木柜,每个格子里都放着一个白色的搪瓷茶缸或搪瓷小铁碗、红色亮漆的手风琴、老式的脚踏琴、刷着白色油漆的小木椅子等。 ▲图为昔日工人村电影院。看看那时这电影院前停满了一排排的自行车,这些自行车大多是来这里看电影的人停放的,可见昔日这个电影院在这一带多么受欢迎。(影院早已拆除) ▲露天电影的放映机 ▲老式电视机、电唱机、缝纫机、……满眼都是回忆。 ▲展厅内的小人书<div><br></div> ▲那个年月,像这样的图书摊比比皆是,特别是露天市场旁边,都有这么个地摊,有2分钱看一本的,也有2角钱看一天的,它让我们的童年,变成变得丰富多彩! 参观结束了,应该说,生活馆不大,有一个小时时间足够游览。但这里有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和最朴素的感动。最后,我必须重申:我们怀念过去,并不是因为过去有多好;而是因为那时我们还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