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孩子身上—杨智伟专题报告会

<p class="ql-block">6月3日下午,单县人民路中学特邀杨智伟老师作专题报告,专题为"如何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孩子身上"。报告会伊始,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庆标隆重介绍了杨智伟老师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取得的诸多成绩。随后杨老师走向与会教师中间,开展专题报告。</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就一堂公开课的课堂教学展开分析,详细揭露了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教研能否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等观点,带领教师反思教研、听课等存在的形式与惯性,从学生出发,积极为老师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解决办法。</p><p class="ql-block">首先,杨老师就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从备考教研、上课等环节,提出让每个老师的教学有智慧,不能以走流程为目的,要落实教学目标,而这些的前提就是有效备课。备课不认真教研只能流于形式。个备集备再个备,要关注痕迹,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个备中体现,备好课才是上好课的前提。</p><p class="ql-block">第二,杨老师进一步提出让老师改变课堂教学观念。课堂必须有流程,但不追求流程化。把追求课堂流程作为教学目标是误区,课堂流程是整体概念,因课型不同侧重点不同,可以删减调整,而预习展示和反馈是永远不变的。流程设计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逻辑规律。</p><p class="ql-block">课堂要追求实效必须进行个性化流程设计,不同的课型、学科,追求不同的流程。无论怎么变,评价一堂课好坏则要关注学生是否在真实地学习、是否以落实目标为目的。假如知识点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追问点播都不会,难道还要继续走流程吗?应该进行即时性强化记忆(给学生留出2分钟时间消化记忆,之后学生互相讲解,即检测),课堂上时刻以落实目标,达成目标为目的。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流程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p><p class="ql-block">关于讨论环节的设计,杨老师指出,当知识点很简单的时候,则不必设置讨论,教师预设很简单,但事实学情暴露出学生学习的问题困惑又是必背知识点,则可以给孩子时间消化进而互相检测。这样则可以破除僵化的流程。课堂必须以目标达成和孩子学会为目的。</p><p class="ql-block">总结起来即课堂不是单纯走流程,流程是为完成目标的落实而服务的,所以它可以变通。知晓以上,突破瓶颈则可以生成鲜活灵动的课堂。时刻反思学生学会了吗。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流程即是表象,背后目的的达成是本质。任何课堂要追求实效,必须把对流程的理解打通。</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杨老师对学校管理层指出误区并提出建议。例如,老师面对学校设置的教学模式在照本宣科的做,作为管理层深入听课时是发现问题指导老师还是严格机械的督察老师是否按既定模式流程去执行。把督导老师落实流程为目的,而不是让每一个老师追求课堂的实效为目的。指挥棒偏了,教师则畏手畏脚,不敢变革。老师的认知和领导的认知必须同步,同频才能共振,才能奏出和谐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第三,杨老师纠正教师对小组理解的误区,加深对小组的理解,避免流于形式。六七八人等划分的小组,分的是形式,班情不同学情不同,小组是一种简单组织形态,要突破形式,把握内涵。组织是为了落实合作学习而产生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要局限于形式。但要追求实效。提倡两个人结对。人数过多,优秀的人永远是发言标杆,其他的人永远只兑耳朵不兑思考,效率很低。杨老师鼓励多用对子,穿插在课堂中,步步为营,落实目标。</p><p class="ql-block">组织的大和小,收和放取决于教师对组织形态的理解。组织是为合作学习产生而服务的,并不是局限于六人大组。展示提升课,凸现成果性要用大组。一般性课堂则不必流于形式。一切组织是为学习目标而服务的。不能陷入流程化和形式化,形成有水分的课堂。</p><p class="ql-block">第四,对学生展示内涵性提升开展培训的重要价值。展示基于表象,没深度。教师多示范展示逻辑。学生只会填空,课堂的丰富性就没了。引导孩子学会组织自我的语言体系。育人,育的是思维体系完整,打开思维,言之有物,才能有内涵。先陶醉于氛围、充满欢乐只是课改之初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必须由感性走向理性,课改走向深水区,必须打破学科,构建学科思维,让每个孩子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用学科语言去表达展示自己。否则带领孩子越走越窄。</p><p class="ql-block">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在高水平的教师操控下生成的。备考不充分,点播学生也是很浅显的。</p> <p class="ql-block">当杨老师谈到学校增长点在哪里,他指出必须靠团队齐心协力突破瓶颈并就几处实例提出建议。</p><p class="ql-block">第一,人中外墙文化很优秀。关于内壁文化则空空如也,是重要的提升点,让孩子的成果逐渐呈现在板块上,用成果吸引家长。家长关注孩子的成果。班级内必须以学生为主题,凸显几大主题,动态文化的呈现。内壁文化必须以孩子的成果成绩足迹印记为支撑点,充实自己的班内文化。</p><p class="ql-block">第二,关于小组评价加分,节、日、周行程不了闭环,不以弘扬学习一个好习惯一中好品质一份好成绩,不落实育人文化,没有抓手载体,只是为了有评价而评价没意义。通过评价树立标杆引领优秀。班级班会课是否有评价,年级组大会是否有对各班优秀小组的评价。<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让孩子有值得炫耀的姿态出现在班级墙壁上,让孩子自身的价值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彰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三,通过组织开展日日清,你查我我查你,老师通过抛出目标让学生动起来。每天给组长给班长提醒,让他们关注这件事。要的是学生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状态,要的是精气神,这是目的,而不是抓了几个过了几个没过,那个是形式。所以,抓人要抓精神,把孩子的自信心和志气抓起来,不达目的不罢休,他行我也行,他好我比他更好,把这种精气神通过日日清的方式给孩子清出来。清出目标,清出责任,清出自信。如差的孩子哪个老师都找,就是不过关,那就是教师对日日清的理解出现偏差,只是落实知识点,真正目标应是关注本学生在原点深入,学习进步,提升一点点,天天进步和充满自信挑战自我,这是目标。原来不学,现在学了,原来记5个单词,现在记6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以,每天是以学会为目的,每天是以落实为目的,课堂扎实了,孩子的状态出来了。绘制表格,呈现每个孩子每天目标达成情况。就这种状态,结合班会课让孩子去谈。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让他时刻有目标,他想干才会付出落实。老师无非是把孩子引到一个平台上,引到一种情境中,让孩子出现这种状态,才可能有好的结果。所以才能看到课下有孩子相互抓学习的这种场景,这都是孩子自发落实的结果。教师只不过在墙壁开设出一块根据地,让孩子把结果彰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会捍卫自己的尊严,证实自己我也不差,只不过是教师创设的舞台不够。</span></p> <p class="ql-block">期间,与会教师就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惑,积极与杨老师沟通交流,寻求良方。</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耐心解答,将报告会推向一次又一次高潮。</p> <p class="ql-block">通过此次报告会,该校教师在杨老师帮助下,进一步厘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的困惑和疑点,积极突破瓶颈。校长张庆标在总结中强调,下学期课改中将积极带领全体教师开展适应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在孩子身上。</p>

老师

课堂

孩子

流程

教师

课堂教学

学生

学习

目标

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