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是2021年4月25日。早上在凤麟居酒店的三楼用餐,这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入晋来最后的早餐。这次出来旅游,每天都更换新的住所,每次早餐后都带着自己的行李上车,今天也不例外,大家依然是井然有序,有条不紊,7:30准时出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碛口镇出发,行驶43公里,大约1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黄河大画廊天然水蚀浮雕景区,这里可以看到沿岸崖壁上的水蚀浮雕画卷。据说这些造型各异、妙趣横生的崖壁浮雕形成于三叠纪,由地下水溶蚀、河水冲蚀、风蚀和日照等多重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至于这些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浮雕究竟像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就全凭自己的想像力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来到了黄河画廊的码头,坐上了蓄势待发的游艇,披上了安全防范的衣服,就这样出发了。游艇高昂着头,咆哮着驶向前方。河面上的风吹乱了头发,吹动了衣角,吹佛着快乐的心情肆意飞扬;机器轰鸣,浪花翻滚,激起的水沫溅在脸上,再将手放在河水里,终于和黄河水有了亲密接触;游艇,你慢点啊,那崖壁上的浮雕还没来得细看,就从眼前掠过,当手机刚刚举起,美景就从镜前滑过,当人还没有完全从亢奋中平静下来,黄河的“途中岛”就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登上途中岛作短暂停留,放松一下心情。站在岛上向周边张望,四周全是水流湍急,汹涌奔腾的黄河水,我们被黄河包围了。都说黄河是我们国家的母亲河,此时此景,我们仿佛已被黄河母亲抱在怀里,我们也张开双臂,热烈投入到母亲的怀抱。久别重逢,心潮起伏,也就差热泪盈眶,泪流满面了。在黄河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我们打开国旗,合影留念,祝福我们中华民族,在黄河母亲乳汁的滋养下,更加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蒸蒸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游艇从中途返回了,这才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好好欣赏这崖壁上的浮雕。首先看到的浮雕怎么这么像一条船呢?哦,它应该就是嘉兴的那条红船,党的“一大”最后就是转移到这条船上召开的,最后才得以圆满结束,1921年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了;接着看见一块巨石,像极了一头狮子,正仰着头,张着嘴,打着哈欠,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这就是“醒狮”了,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说得不错,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再忍受外国人的奴役,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紧接着又看见浮雕上有一组画面,在一条乘风破浪的船上,连船帆都依稀可辨,众多的战士提着枪,弯着腰,随时准备冲锋的样子,这个画面像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一组雕塑,原来这是百万雄狮过大江的画面啊,毛主席一声令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蒋家王朝顿时望风而逃,一击即溃;最后我看见浮雕上有一幅图案,很像是一座古代的城楼,这不就是天安门城楼吗?1949年10月1日,正是在这座城楼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值全国人民欢天喜地,积极筹办为党庆生的时候,这里黄河画廊的大型浮雕就已经捷足先登,抢先一步,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使我们既饱览了黄河的壮美景观,还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寓教于乐,其乐融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大巴来到吴堡县川口渡口时,透过车窗看见一座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它高高耸立,在空旷的黄河边上,格外引人瞩目。1948年3月23日,在胜利完成转战陕北任务后,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延安,前往西柏坡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坐船渡过黄河的。那时候黄河上可没有桥,要坐着小船,冒着危险,在风浪中搏击,还要预防国民党飞机的轰炸,才能涉险过河,要做到万无一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纪念碑立于1998年3月23日,是吴堡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竖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它象征着中共中央坚持在陕北的任务已胜利完成;象征着中国革命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象征着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象征着国共两党最后大决战的序幕已悄然拉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跟黄河有关的游览已经全部结束,大巴又回到了山西的太原。记得我们来山西的头一天就参观了晋商博物院,还逛了当地的美食一条街,其实,太原还有一个最大的景点没有去,那就是晋祠了。为什么头一天没去晋祠呢?都说好戏在后面,这不,我们终于来到了晋祠,好饭不怕晚呀。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建于公元前11世纪,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时间了,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进晋祠,仿佛刘姥姥走进了大观园,唯有紧跟导游的步伐,才不会迷失方向。晋祠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建造,经历了西周、东汉、南北朝、隋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每朝每代都对晋祠这块风水宝地宠爱有加,关怀备至;每朝每代都对晋祠进行过扩建、修缮和维护;每朝每代都将晋祠的前世今生记录在案,代代相传。整个晋祠就像是古今建筑的一个博物馆,无论哪个朝代的建筑,都能在这里找到它的存在,多美的事啊,看完了晋祠,就等于穿越了三千年。晋祠历经千年建成,虽说祠内的建筑及布局都带有各自朝代的特点,但它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背景,天衣无缝,浑然天成。听导游说了,晋祠内有两个“三绝”,一个是晋祠古建筑的“三绝”,一个是晋祠的“三绝”。话不多说,让我们跟着导游去一探究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在晋祠里那些跨越多个朝代的建筑中,就数圣母殿最为引人瞩目,也是晋祠的“镇祠之宝”。走进圣母殿,正前面有八条廊柱,柱上雕刻着八条金粉装饰的盘龙,精工细作,惟妙惟肖,仿佛对着吹口气,它们就会像变戏法一样苏醒;圣母殿屋顶以褐色琉璃瓦覆盖,在屋脊两端以及向四周延展脊背上,排列着许多百兽、佛像为主的瓷雕造型,有这些小动物在房顶上乱窜,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就不那么孤独了;整座建筑立于高大台基之上,可以防水防潮,屋顶硕大的斗拱飞檐向外延伸,既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雕,也起到排放雨水,保护屋身作用。圣母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这么大一个建筑物,每个细节都做得那么精致,感觉它压根就不是给人住的,而是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圣母殿也自然成为晋祠古建三绝中的第一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刚才我们参观圣母殿时,看见门口八根柱子上的盘龙了吗?它们叫“木雕盘龙”。刚才参观时只注意了圣母殿的整体建筑,其实木雕盘龙也是晋祠古建三绝中的第二绝。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一路排开,气派非凡;柱子上的每条龙,怒目利爪,栩栩如生,神情并茂,看上去鳞甲须髯,跃跃欲飞;千年的木质都不腐烂,悠久的工艺历久弥新,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木雕盘龙”主要出现在圣母殿里,其它地方极为罕见,它是宋代古建筑的显著特征,这样的雕刻手法,能在晋祠里看到,也是非常难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木雕盘龙这样的雕刻艺术,带有典型的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情结,也深受中国人的喜爱,特别是龙首那独立于天下的精气神,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睿智和勇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去过晋祠的游客还记得,走进晋祠,在通往圣母殿的路上,有一座桥吗?对了,这座桥的名字叫“鱼沼飞梁”,它就是晋祠古建三绝中的第三绝。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这仅仅是一座桥而已,为什么叫“鱼沼飞梁”呢?由于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此方形池中多鱼,所以取名“鱼沼”;又由于此桥的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展翅飞舞的大鸟,故称“飞梁”。这下总算知道“鱼沼飞梁”的出处了。鱼沼飞梁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即使放眼全世界,也只有这唯一的一座存放在晋祠。现在城市里的水陆立交桥多如牛毛,像蜘蛛网一样在空中划着弧线,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立交桥的“鼻祖”是谁?那我告诉你,它在太原晋祠,“鱼沼飞梁”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陆立交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导游说了,晋祠圣母殿侍女像是晋祠三绝中的第一绝,让我们走进圣母殿,把目光投向那些侍女像。主像就是圣母像了,她头戴凤冠,身披蟒袍,气宇不凡,端坐于凤椅之上,显得雍容华贵,端庄慈祥。42尊宫女宦官左右分立,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还有她们的喜怒哀怨。在圣母殿众多的侍女像中,感觉有一尊作品最为出色。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头微微左倾,双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双肩消瘦,显得略有些单薄,头上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显得小心谨慎。作品将少女初入宫殿,未谙世事,谨小慎微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除她之外,其他侍女也是神态各异,表情多样,多姿多彩。它再现了古代宫殿里侍女们过的那种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强颜欢笑,度日如年,身不由己的悲惨生活,毕竟是伴君如伴虎嘛!这些彩塑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可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色彩斑斓,光鲜亮丽,活灵活现,仿佛可以呼之欲出,这是古代工匠的妙手天成,这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所在,这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稀世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导游又说了,晋祠三绝之中第二绝便是周柏唐槐了。原来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树的代表。周柏是西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至今它们都还生长茂盛,郁郁葱葱。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树干粗壮,苍劲挺拔,需数人才能合围。原先本有两株,如今其中一株已向南倾斜45度,倚靠在另一株古柏树上,这多像是一对风雨同舟的夫妻,老了老了还能互相搀扶,互相依靠,不离不弃,共同走向生命的尽头,多么感人肺腑的场面啊,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当听说这两株周柏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叫人目瞪口呆,瞠目结舌,近三千年的岁月啊,沧海桑田,东海扬尘,至今它们老得连树皮都脱落了,还依然顽强的矗立在游客面前,让人感慨万千,思绪万千。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枝繁叶茂,最充满活力,最生机勃勃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它绿树成荫,绿阴如盖,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在晋祠众多古代树木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问导游晋祠三绝中最后一绝是什么?她说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从悬翁山的断岩层里流出来的,它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据史书记载,喝了此水可以减缓哀老,延年益寿,故命名为“难老泉”。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句诗,就是专门夸难老泉的,就是: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其余两泉时流时枯,唯有难老泉则长流不竭,从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我就纳闷了,每秒1.8立方米的水量应该很大了,可我亲眼所见难老泉流出来的水,和我们家里的淋浴差不多,量很小呀?虽说难老泉的流出,经过了岩石层层过滤,无非就是水的纯度高一点,含矿物质多一点而已,它还能防哀老?它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山泉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更让人费解的是,这样的一支水流,竟然入选了晋祠三绝之中的第三绝,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反正导游那天花乱坠,云里雾里的解说词,我是不会全信的,就当是天方夜谭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刚刚还沉醉在晋祠里的徜徉中,当我跨出晋祠的大门出来时,才猛然意识到,8天的山西旅游已戛然而止,到此结束,该回家了。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相聚也有离别,无非再把相聚当成一次离别。我要将这8天的行程写成游记,来纪录这次山西之行中,我遇见到的每个精彩瞬间,我享受到的每段幸福时光,我感受到的每次心灵震撼,并把自己的快乐心情与大家分享。再见,同志们。(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