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灵。”6月3日《地理中国》摄影组不辞艰辛二上三光洞(新闻报道)

故事

<p class="ql-block">5月25《地理中国》摄影组第一次来的北流塘岸镇的红日岩拍摄三光洞,三光洞就在红日岩后山上。摄影组在爱新紧急救援队的保障下,第一次登上了三光洞。6月5日《地理中国》摄影组再次登上三光洞。</p> <p class="ql-block">爱新应急救援队</p> <p class="ql-block">宣传部部长陈小凤,也非常关心摄影组的拍摄任务,再三叮嘱大家拍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p> <p class="ql-block">整装待发</p> <p class="ql-block">安全保障队的认真检查保护装备</p> <p class="ql-block">低位练习</p> <p class="ql-block">央视江导耐心指导小封在拍摄中要表演要点</p> <p class="ql-block">小封第一次几十米的崖壁上速降,还真是有模有样的</p> <p class="ql-block">玉林方向景色</p> <p class="ql-block">北流方向,正对塘岸开发中的工业园区</p> <p class="ql-block">陆川方向景色</p> <p class="ql-block">三光洞北流县志早有记载:邑人曾仁祖题落款“一唯堂”以及题名的字等线索,为何命名三光洞呢?据走访周边村民,综合出来一些结论:</p> <p class="ql-block">1、 物景成名;此洞三面见光,自然定名。</p><p class="ql-block">站在洞中间位置,正东方向是北流,洞口最大,三光洞字石刻就在正东石壁上。西北方向玉林,西南方向是陆川。虽然年月久远,但三个洞口有人工堆积起来的痕迹还是很明显。</p> <p class="ql-block">2、 儒道思想;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出自《三字经》,概念是出自于《易传》已及《庄子》典籍,塘岸石山群中众多儒释道庙宇氛围场所影响所至。</p> <p class="ql-block">3、 佛教三光境界取义定名。</p> <p class="ql-block">石刻正文清晰刻着“三光洞”三个字,上款是:“龙飞 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端月谷旦”,下款比较模糊,拓片后经多方辨认确定为:“一唯堂主人戴锡氏题”,印章共三方,迎首章为闲章“一唯堂”,押脚章两方,盖于下款之下,第一方勉强可辨,隐约可见文字是:“曾仁祖印”,第二方模糊不清,在左上角勉强可见一个“易”字。</p> <p class="ql-block">覃光林校长测量的数据,三光洞字石刻:高90.5厘米,水平宽188厘米。《三》字高42厘米,宽44厘米,《光》字高49厘米,宽44厘米,《洞》字高44厘米,宽45厘米,上款高72厘米。</p> <p class="ql-block">江导交代拍摄要点</p> <p class="ql-block">陆老师根据地理环境的变化,让我们对三光洞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黄老师根据北流的历史本地的风俗习惯阐述了三光洞在以前是的作用。认为三光洞是村民用来躲避贼人和来这里苦读诗书的一个场所。</p> <p class="ql-block">发现了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我听老人说上面的事……</p> <p class="ql-block">风景独美</p> <p class="ql-block">文字数据由玉林黄老师和覃光林校长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