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万票!王德义为何突然火爆了!?

耿伟

<p class="ql-block">昨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微信:请为“深圳最美退役军人”投票。哈哈,这个每天都有啊,烦不烦?</p><p class="ql-block">可细看,王德义?!</p><p class="ql-block">就是那个小老头?他怎么成了铁血军人的典型?要是打仗,他恐怕连我都打不过,怎么还是最美军人?啊,哪怕是退役的,他在深圳也排不上吧?</p><p class="ql-block">可这个王德义,还真有点故事。在深圳最早的拓荒牛中,作为一个基建工程兵,他的成长是有代表性的。他适应了这块土地,他在这里生存和成长,他找到老婆成了家,他实现了一个深圳人的梦想。</p><p class="ql-block">我对他有了解,是深圳有一年说有流星雨,可能是和当时在播《流星花园》有关吧,人们都很注意这场“雨”。第二天《深圳特区报》头版有一篇现场短新闻,写的就是流星雨。短文场景链接,故事跳跃叙述,署名记者王德义,高手啊。</p><p class="ql-block">可我一打听,说是总编室的版面编辑,以前是基建工程兵,非新闻专业。1983年7月随部队从唐山来深圳,后来集体转业到深建集团当电工,又到公安口转一圈,才折腾到了深圳特区报。</p><p class="ql-block">可人家稿子真是写得好,要不然怎么上了头版?</p> <p class="ql-block">我后来从体育部调到总编室,和他就联系多了。他那时好像是时事部了,但我们办公桌很近,一个支部的。</p><p class="ql-block">开始是做专版,领导让我们两个管市直机关的先进性教育报道。我俩就去市委联络,路上就熟悉起来。知道他刚到深圳时,在营部做勤务兵,转业后到第三建筑公司当电工,也是深圳市第一批电工。当时得考试,他炫耀说理论100分,规程95分。他还讲了几个故事,说是在华强医院工地,他发现老师傅手钻布电线管很吃力,2公分厚的木板,钻一个洞要四五分钟。他受小时候看木匠凿洞的启示,尝试着斜截镀锌管直接打洞,不到20秒就可以打穿,大大地提高了施工进度。</p><p class="ql-block">还有,电线管汇集到配电箱,一般都有十几个洞口。土建打楼板时,有时会把电线管打穿,导致水泥漏到线管中造成堵塞。穿线不通,10多个管道又不知通向哪个。老工人的做法是挨个试着穿,要穿两个小时。王德义则鬼精鬼灵,用吹烟的办法,10多个管道,不到2分钟搞掂!</p><p class="ql-block">不到1年,王德义的这两项小革新,给工友们带来了极大方便。他真该在那里当个中国电工大王。</p> <p class="ql-block">他是怎么当了记者呢?</p><p class="ql-block">原来他当电工的时候,发现一个报纸联合院校函授招生的广告,说是当时有5万人的记者缺口。于是,他一口气报了3家函授:人民日报联合社科院、工人日报联合中华新闻学院、南方日报联合暨南大学。其中,暨大的还与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挂钩,国家承认文凭。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他有一天听说报社从建设集团调5人,就拿着这些资料到报社联系,然后从公安口辗转调到报社。</p><p class="ql-block">1986年元月,他调到报社。他连“稚”与“维”的发音都搞不清,却分到校对科。那就只好拼命认字啦。他干了3年的校对,被选到编辑部做版面编辑,后来做文字编辑。 </p><p class="ql-block">我在2002年到总编室的时候,他还在坚持读书,前后8年拿到了广东省自学考试新闻学大学专科文凭;后来又用了2年时间,拿到广东省社科院研究生院经管专业毕业证。</p><p class="ql-block">我曾逗他,说他是不是因为他老婆是老师,是正规大学生,他有压力,才一路从中学生学到研究生。他说别管那些,他老婆每个月都给王德义在山东老家的亲人邮钱邮东西。这年头,这样的老婆不多了,凤毛麟角啊。这是真的,我给过他一套运动服,从未见他穿过,原来是他老婆邮到山东了。我的天那,这要是深圳选好老婆,她可能会上榜啊。</p> <p class="ql-block">王德义,历经报纸从繁体到简体、从竖排到横排、从铅字印刷到电子激光照排直到现在,是深圳报业的历史见证人。到如今,他所编辑的版面不下6000个。特别是他曾经办过一个《华夏一瞥》,每天刊载明天中国主流大报的最有趣新闻,真是精品。</p><p class="ql-block">查一下他的获奖版面:</p><p class="ql-block">第十六届中国时事报道新闻奖一等奖,载深圳特区报2004年11月14日A16版《生活万象》;</p><p class="ql-block">第十七届中国时事报道新闻奖一等奖,载深圳特区报2005年10月13日版面;</p><p class="ql-block">2015年度深圳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一等奖,载深圳特区报2015年7月28日—8月25日。</p><p class="ql-block">他参与的版面创出许多个第一:</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图片新闻头条及第一个通栏新闻图片:1992年3月12日头版,以通栏图片形式报道了小平同志考察深圳的新闻。他头晚拿到菜单时,并没有具体策划,王德义也不知道后面还有个图片专版。老人家的图片发多大才撑得起版面。在大家商量中,他建议八通栏。值班老总说试试看,这一试,一个非常大气的版面横空出世。由此诞生深圳特区报第一个图片新闻头条及第一个通栏新闻图片。</p> <p class="ql-block">第一张号外的出版:1997年2月20日,深圳特区报刊发了邓小平同志逝世的独家号外。当天凌晨,编辑部决定发号外。对于年轻编辑来说,只知道有号外,谁都没见过。老同志说,就在报眼处打“号外”两个字,不必细琢磨。为了抢时间,王德义和文字编辑“摸着石头过河”,仓促间完成了这家报纸的首个号外的编排。中国人民大学的陈仁风教授说,这是他所知道的国内有关邓小平逝世的唯一一份号外。</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双连版:记不得哪一期了,编辑部决定出双连版,当时戏称“双黄蛋”。那晚由王德义操刀,就用两张单版样拼在一起,左上角和右下角留了双报头。然后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画出了第一个连版。</p> <p class="ql-block">我们两个常常夜班在一起,白天他就开车,拉着我去看房子,找美食吃。我可能是同事里最了解他的人。他当过党支部组织委员,曾经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去延安宝塔进行红色教育,他搞党建还真有一套呢。</p><p class="ql-block">对了,我俩还半夜研究过“悬疑新闻”,写了论文发在《新闻实践》上,那可是全国新闻核心杂志啊。</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王德义看似很土,实则很是有诗意诗情。</p><p class="ql-block">他从2018年起,开始尝试旧体诗的习作。以历史人物、事件或当代生活为背景,以诗的形式进行点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创作形式。几年来,已创作近800首。近年来,他又开始新诗的习作尝试,也日渐积累了120余首。</p><p class="ql-block">王德义有一个小计划,到2023年退休时,旧体诗创作1000余首,新诗300余首,实现古体、新诗两本诗集双双出版。</p><p class="ql-block">可谓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哈哈。</p><p class="ql-block">透露一下,从年轻时代起,王德义就一直天大的设想。就是想以把晚清到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写出来。天才大胆啊,专家都不敢这么大跨度地开题啊。</p><p class="ql-block">岁月蹉跎,犹豫不决。他说再等两年退休后,他可集中精力用10年时间完成这部大作。我拭目以待吧,这个计划有点大了。</p> <p class="ql-block">王德义爱下棋,有输有赢,有时荣获报社象棋冠军,有时输的是灰头土脸。可他说:“人生就像一局棋,对方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与命运的博弈;别人只是局外人。所以,对于自己与自己的博弈,不必在乎输赢,只要悉心走好每一步就行了。”这些俗话,他老是说,连我都记下来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王德义,一个深圳很普通的活生生的人。尽管他是报社的老编辑,其实他还是个小人物,每天还要上夜班苦熬着。但是他和许多深圳人一样,有着许多难忘的闯深圳故事。他是一个普通的兵,却在这块热土上改造着深圳,当然深圳也彻底地改造了他。他已经不是那个背着行囊,冒着小雨行军的那个小兵了,他已经快退休了,他就是深圳这段历史的老战士。这座城市的伟大,就是因为有无数个王德义,他们支撑起这个城市,他们才是这座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的脊梁!</p><p class="ql-block">算了,这次他入选 “深圳最美退役军人”候选人,没想到从昨天到现在,竟然已经突破13.8万票!这令我十分惊讶和震惊。我真心地祝愿他最后能被选上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