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转热,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接下来让我们认识和了解一下这两种幼儿传染病的知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疱疹性咽峡炎</b></h1><div><b>小儿疱疹性咽峡炎?</b><br>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div> <b>疱疹性咽峡炎的表现</b><br>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br>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br>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br>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br>提示:患病期间,家长要随时监测孩子体温,可使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防止高热惊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疱疹性咽炎?</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疱疹性咽炎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2.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疱疹性咽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就医,否则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小疱疹发展成脓疱,病情就加重了。</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手足口病</b></div> 在口唇、手和脚,包括肛门周围,也会长有透明小水泡,关节部位还可见皮疹。出疹后发热,多是中低烧,咽痛症状不明显。<br>从病症上来说,疱疹性咽颊炎来势猛烈,高热抽搐的临床表现往往让家长先乱阵脚,但实质上来说疱疹性咽颊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但手足口病不然。<br>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手足口病患者有1%的几率感染并发症,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儿童,常见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有时往往危机生命;家长们应当在发现孩子有手脚水泡与发热后,及时送去就医,切勿拖延。因此,从并发症来看,手足口更危险。 <b>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b><br>家长可以对照以下症状:<br> 发高烧,体温多在38℃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出现丘疹或疱疹,多发于手、足、口、臀四个部位<br>口腔溃疡疼痛,拒绝进食。 <b>如果宝宝不幸“中招”,如何护理?</b><br>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br><b>1. 注意隔离</b><div>(1)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div>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 2 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br>(2)多通风:<br>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br>(3)家长也需警惕:<br>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div></div> <b>2. 观察病情</b><br>(1)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br>注意有无新的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重点留意有没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危重信号出没;<br>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br>(2)注意观察呼吸:<br>主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5 岁以上儿童 > 30 次/分钟;1 岁 ~ 5 岁 > 40 次/分钟;2 月龄 ~ 12 月龄 > 50 次/分钟;新生儿 ~ 2 月龄 > 60 次/分钟;<br>如果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或呼吸频率加快,那么肺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了。<br>(3)定期监测体温:<br>一般每 4 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 38.5℃(腋温),每 1 ~ 2 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 <b>3. 注意护理</b><br>(1)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br>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br>(2)在发病的一周内,休息很重要:<br>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br>(3)注意勤洗手:<br>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br> <b>4. 注意消毒</b><br>肠道病毒在 4℃ 可存活 1 年,在 -70℃ ~ -20℃ 仍可长期存活,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但不耐高温。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br>(1)紫外线照射:<br>如有条件,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 0.5 ~ 1.0 小时,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br>(2)阳光暴晒消毒:<br>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 0.5 ~ 1.0 小时,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br>(3)家长自身也需消毒:<br>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更换尿布/尿不湿和处理大便后都应戴手套或注意用肥皂和清水洗手。<br><div><br></div> <b>如何预防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b><br>因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都是通过粪-口-呼吸道传染,且都是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方法也相似。<br><b>01接种疫苗</b><br>2016年我们国家就研发上市了EV71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br>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两次接种,间隔一个月),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br>Tips:打了EV71疫苗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了吧?<br>答案是......不一定!<br><br> 接种EV71疫苗,可以预防部分普通的手足口病和绝大多数重症手足口病。宝宝接种后,得手足口病的几率会下降,即使仍然得了手足口病,也不大会是严重的手足口病。<br>所以,打不打,你说呢?<br><b>02加强防御</b><br>除接种疫苗之外,防护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br>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是手足口病病毒的隐性感染者,通常成人被病毒感染后,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强或曾被感染过,因此不会发病或者只出现类似感冒、口腔溃疡等较轻的症状。但成人在和宝宝的密切接触中却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宝宝,因此成人在接触宝宝前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洗干净手之后再去抱宝宝。<br>另外,家长们也应关注宝宝周围其他小朋友生病的情况,避免与生病的宝宝密切接触。<div><br></div> 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卫生部有一个五句真经一定要落实: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br>最后提醒:凡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口疱疹皮疹病儿,应速去医院就诊。<br>希望孩子们能在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