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溯,向教育更深处——记山东省第41期齐鲁科学大讲堂活动

<p class="ql-block">  6月1日,“齐鲁科学大讲堂第41期(日照专场)”网络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活动分三部分:1.课例展示;2.专家点评;3.卢巍教授总结发言。兰山区颜世萍名师工作室全体人员按时参加此次培训。</p>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四节课例依次是《土壤与动植物》、《土壤的成分》、《土壤都是一样的吗?》、《认识岩石》。四位课例开发教师从课标分析、内容组织与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展开。老师们依据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实际对课例资源进行了设计并详细分析,娓娓道来,有理有据,为老师们展示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教学环节的处理方法。</p> <p class="ql-block">  金玉存老师展示的《土壤与动植物》,主要分三个活动:说说我们周围土壤中的动植物;观察校园里土壤中的动植物;到不同的地方或在不同的季节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三个活动由近及远、逐渐深入,实现由课堂到课外的延伸。</p> <p class="ql-block">  孙洪波老师展示的《土壤的成分》,首先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观察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的残留物、水分;通过沉积实验探究土壤中是否有空气;探究土壤中是否有腐殖质;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土壤与生物的关系。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猜想、验证、讨论、交流,加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p> <p class="ql-block">  吕红梅老师展示的《土壤都是一样的吗?》,课堂教学主要分四部分:认识土壤的特点;给土壤分类;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交流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分别适宜生长的植物。通过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自然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步步提高,培养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p> <p class="ql-block">  李春城老师展示的《认识岩石》,课堂内容由四个活动组成:用感官初步认识岩石的特征;运用工具认识岩石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以及知识拓展。李老师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p> 专家点评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特级教师杨冰冰老师对四节课例逐一点评,提出了详细的改进方法,让教学设计更加明晰。如:对古诗题目及字句进行了详细透彻的讲解并与教学内容相衔接,指导老师们在科学课堂中如何用好传统文化;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并灵活运用教学场景进行教学;用词严谨;利用更规范、严谨的实验方法进行验证;注意实验中器材的选择与使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课方法等。</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特级教师韩玉明老师点评四节课例。韩老师肯定了课例设计中的亮点,同时也对不足的地方给出中肯的建议。如:小组进行观察前要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让观察落到实处;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学情的教学活动;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过渡与衔接;渗透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p> 总结发言 <p class="ql-block">  卢巍教授做总结发言,对如何观课、设计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指导,引导老师们在观中学,实现专业的成长;对课堂的把控要谨小慎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鼓励大家在教学路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实现新的超越。</p> <h5><br></h5> 倾听·记录 感悟·反思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科学大讲堂培训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玉龙湾小学 宋传超</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线观看了齐鲁科学大讲堂第41期,本期讲堂有四节课和专家点评。</p><p class="ql-block"> 第1节课是金玉存老师带来的《土壤与动植物》。本节课金老师设置了三个活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2个活动,老师大胆设计走出课堂,带着孩子们到校园里观察土壤中的动植物。一方面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录的能力。同时老师也注意培养孩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活动注意事项中提醒孩子观察完毕,把动植物和小动物送回到土壤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和动植物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第2节课是由孙洪波老师带来的《土壤的成分》,本节课孙老师思路清晰,活动设计合理,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p><p class="ql-block"> 第3节课是由吕红梅老师带来的《土壤都是一样的吗》。课堂开始吕老师展示从不同地方采集的土壤,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老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再由老师总结实验方案。同时李老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为什么要给禾苗松土?结合锄禾的古诗,激发学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第4节课是由李春城老师带来的《认识岩石》。本节课主要是用观察的手段来认识岩石,李老师先引导学生利用肉眼直观的方式观察得到一个初步印象,再运用工具认识岩石特征。之后再运用已经认识到的特征进行岩石的分类,最后一个活动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方法层层递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更精彩的是之后的专家点评,本以为精彩的课堂,在专家的眼里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听了之后收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临沂一小 张金玲</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参加齐鲁科学大讲堂的学习活动,我受益颇多。今天四节课的内容层层深入,而且前三节课都与土壤有关。细细品来,每一位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都很用心,每一节课都很有特点,不仅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学生的活动探究,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p><p class="ql-block"> 三位专家的点评于细微处见真知,每听到一处都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啊,这样设计会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特点,这样设计会更易于孩子们的操作,这样设计会更加贴近于生活……因此看课,听课,上课,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学得更多、看得更远,才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要科学知识、更要科学态度》</p><p class="ql-block"> ——齐鲁科学大讲堂学习有感</p><p class="ql-block"> 临沂四小 徐怀涛</p> <p class="ql-block">  今天第一次参加齐鲁科学大讲堂,认真聆听了四位老师的优秀课例和专家点评,收获丰硕。首先四位老师们的课例展示,他们根据学生学情,联系生活实际,从课堂引入、知识探究、活动设计和课后的拓展等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描述、探究、实践等科学素养,非常值得我学习。然后是专家的精彩点评,从概念的叙述,课件细节以及知识的梳理辩证,都让我对四节课的知识内容、环节设计有了更精细,更科学、更严谨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有重要启示。</p><p class="ql-block"> 几位老师的导入都很有创意,古诗、歌曲和谚语,能激发起孩子探究的欲望。一首故事《锄禾》导入新课,渗透了传统文化,引发孩子的直观感受。专家对《锄禾》进行了细致解读,锄禾是为禾锄,古人讲锄下有水、锄下有火,锄禾不仅是锄去杂草,还能通过松土保水、保肥,调节土壤湿度,人勤地不懒。原来《锄禾》这首古诗还蕴藏着这么多的科学知识,让我更加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美丽,认识到科学严谨的态度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课前活动的准备和课后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有实效,课前的活动设计应努力做到对课堂设计有启发激趣;结尾拓展活动的设计不应该仅仅是一节课的结束,还应该是课后孩子研究的开始,所以课前和课后活动的设计,我们应做更多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另外,科学课的设计,无论对哪个学龄段的孩子,我们提出的问题都应该难度适宜,在孩子们的认知范围之内,对科学活动的环节设计、器材、表格的提供和实用都应该十分细致和具体,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通过科学课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应该有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让设计更合理 让观课更专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临沂一小 马春姗</span></p> <p class="ql-block">  第41期的科学大讲堂,展示了四位老师的精采课例、两位专家的细致点评,以及卢巍教授对学习方式方法的引领,处处传递着师者的教学思想、专家的认知高度、和科学领航人的良苦用心。每一期的讲堂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承载着一个团队的智慧、专家的经验和科学教学的风向标,让参加学习的我们获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一堂好课,从整体设计,环节的调整与衔接、再到细节处理以及具体实施的方式方法,都需要入微的思考和设计。要贴近学生、适合学生;要自然流畅,润物无声;更要把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态度等目标融会贯通,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环节里,像发明家发明创造新产品,也像工程师建造伟大工程。</p><p class="ql-block"> 而当我们观看一节课,评价一节课时,又要像专家老师们那样,有高度有深度,有整体有部分,从多角度分析、思考,寻找更贴合学生实际、更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采取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更合理的时间规划等等方面去把控一节课。</p><p class="ql-block"> 卢巍教授总结发言,对本期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对一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引领老师们借助科学大讲堂活动逐步成长,成为有专业素养的老师,培养有专业素养的学生,担负起小学科学教育的责任,做一名合格的科学基础教育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  学无止息。让我们携手同行,逐梦成长,在小学科学教育的道路上往更深、更远、更广处不断前行。</p>

老师

土壤

学生

设计

科学

探究

教学

活动

大讲堂

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