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网上流传一则黑底白字的文字帖,开头就讲“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让所谓学者们欺骗你”。它还说:“世界健美冠军去世,享年41岁”, 跑步机发明者去世,享年54岁”,“卷烟制造商温斯顿享年102岁”。文章由此得到结论:“健身对健康无益,抽烟对健康无害”,等等。这则文字最大的逻辑缺陷,是用列举个例的方法来得出结论。</p><p class="ql-block">过去也见过几则类似的文字,我早已对这类反科学的文章恨之入骨。它蛊惑人们放弃改进生活方式的努力,将人们带入保健岐途。终于,我下了决心抽时间来痛批一番这种下三滥的文字。它涉及对健康认识的一些方法。看待事物的方法错了,得到的结论必然是误人不浅的谬误。</p><p class="ql-block">医学怎样研究和认定一个因素对人体产生了有益或有害的影响?一定要用一个大的样本并设对照组来做观察。例如观察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影响,要设有1000人的运动组,他们每周做700分钟的运动。并且另外要设一个1000人的对照组,每周只做少于70分钟的运动。这样的研究要观察足够长的时间,如5年甚至10年。至观察终点时,对比两组患2型糖尿病的百分比。结果是运动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0人和200人患2型糖尿病。那么两组患病率分别是2%与20%。前者患病率只有后者的十分之一。这就得到了运动能预防2型糖尿病、不运动能导致2型糖尿病1l的结论。</p><p class="ql-block">当然,此研究的运动组中仍然有患了2型糖尿病个体的例子,对照组也仍然有未患2型糖尿病个体的例子。若是凭着这一个或数个例子,就下结论说运动对预防2型糖尿病没有用处,你别去运动了,从思维的逻辑上看,这是荒谬的,大错特错。我们的思維一定不要落入这“简单枚举法”的陷阱中。</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从个别个体的例子不能推出一般性的结论?仍拿2型糖尿病研究举例,因为2型糖尿病是多病因导致的,除了是否做运动外,饮食是否过量、体重是否超标等也是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运动组中患了2型糖尿病的个体,可能是因为他体重过大或饮食过量,超过了运动对2型糖尿病的保护作用;对照组中未患2型糖尿病的个体则可能是因为他体重保持得好或饮食管理得好,抵消了很少运动的致病作用。</p><p class="ql-block">健康无捷径,常人的思维方式不能指导人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相信这样一些极端片面的微信帖子。要学会以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待健康知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