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国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与万里长城齐名,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长城、运河先后进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扬州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凿于隋朝。从湾头入境,由东向西至黄金坝,再由北向南,经古城东南两面直至西南的“三湾子”(宝塔湾、新河湾、九龙湾)。出市区继续向南,经瓜州进入长江,总长约30多公里。后因京杭大运河从湾头取直向南,新开河道,经施桥闸至六圩进入长江。原先穿城而过的运河段就成了扬州的“古运河”,这也是扬州古城的“母亲河”。其在市区范围内的13.5公里流程中,先后建造有11座桥梁。古运河流经扬州古城段(从北护城河的便益门至南护城河的南门)只有4.4公里,河面上就架设有6座运河桥。由北向南再向西,依次为便益门桥、解放桥、跃进桥、柳叶桥、徐凝门桥、渡江桥。这些建造于不同时代、运用不同结构、采取不同风格的桥梁,不仅沟通了运河两岸的陆路交通、拓展了古城街巷的延伸力,而且无一不留下历史的踪迹、增添了扬州古城的文化魅力。2006年4月18日,扬州开通了古运河水上游览线(从便益门北边的五台山大桥至南门遗址)。游客纷至沓来,骆驿不绝。6座桥梁犹如是洒落在古运河上的6串珍珠,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射下,形态各异,绚丽多姿,与两岸景点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b>便益门桥</b></p><p class="ql-block"> 东通江都北路,西连盐阜东路。 该桥于2003年7月破土动工,于2004年4月竣工。工程建设总投资450万元。桥梁总长85米、宽20米,其中,机、非混合车道为14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结构为三跨预应力连续梁,加两跨14米简支桥梁。立面结构轻盈美观。桥梁西接线设计采用了南北匝道方案,使上下行车分流,这样既显现古运河风光带的迷人风景,又能满足交通需求和尽可能减少对已建成道路的破坏。面对盐阜东路的匝道挡墙设置以运河风情为主题的壁画浮雕,桥下两侧分别镶嵌有“运河情”大型壁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解放桥</b></p><p class="ql-block"> 位于市中心的东西向大道——文昌中路。 该桥于1951年3月破土动工,于1952年元月竣工通车,是扬州城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排架T型梁大桥。桥长55.88米,宽18.5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解放桥的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堵塞现象成为常态。为改变这一状况,1984年市城建部门采用较为先进的桩基础灌注的方法,将解放桥从原有的基础上,拓宽至24.5米。2004年7月,为适应堪称“十里长街”的文昌路拓宽改造及东延西进工程需求,解放桥快车道由双向二车道改建为双向六车道,使新桥与文昌路实现了等宽接轨,成为连接扬城东西交通的主动脉。改造后的解放桥主桥长度达70米,桥宽达40米,桥梁主跨达25米。桥两端新增设4座四角方亭,并用近800米的发光灯管对其顶部、飞檐、翘角等部位进行勾勒。桥下两侧分别镶嵌有“运河情”大型壁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跃进桥</b></p><p class="ql-block"> 东通运河西路,西连广陵路。 该桥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建设,到1962年第一期工程初步建成通车。桥长51米,宽8米。通车后,市区车辆可驶过跃进桥,途经扬州运河大桥直达苏北地区各县市。在跃进桥的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费不足,物资匮乏,近20米宽的桥墩虽已浇制成功,但桥面只铺设了8米宽,苦苦等待近20年,直到1981年秋,市政府才着手完善跃进桥的扫尾工程,利用原有钢筋混凝土墩,将桥面拓宽至19.5米,并分设快慢车道和行人道。2006年,为打通古运河岸边人行道,桥两侧增设了木结构栈道。2013年,跃进桥再次改造扩建,实现了桥路同宽,双向四车道。两侧改为亭廊结构,每侧中间两个高亭,两头两个小亭,中置连廊;快慢车道隔离带增设了大型花篮造型。暨古典又现代,令人称赞。桥西侧泰州路进行了下穿通道改造,暨保证了南北车流畅通无阻,也提高了跃进桥的车辆通过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柳叶桥</b></p><p class="ql-block"> 建于2008年6月—9月。坐落于南通东路大水湾处,北连康山盐商文化园,南接大水湾休闲娱乐公园。路面为木板铺成,是古运河是唯一的步行桥。此桥由法国一家设计事务所精心设计,全钢结构,轻巧飘逸,型如一片“柳叶”,又像一个小舢板,还似秀女峨眉,与“绿杨城郭”的城市风貌极为协调。桥体 长70米,宽3—7米,总重量180吨左右。该项桥完全使用节能的LED灯照明,能耗是其他桥的1/10,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节能环保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徐凝门桥</b></p><p class="ql-block"> 南通徐凝门路,北连徐凝门大街。 该桥于1975年3月开工建设,于1977年10月竣工通车。该桥造价35.1万元,为高低肋双曲孔桥,长55.6米,宽12.6米,可供载重量1 5吨的汽车来往通行。经过近30年运营,特别是超载车辆的通行,桥身受损严重。2008年9月,徐凝门桥进行大修,采用包裹钢板增加强度等新技术、新工艺,给桥梁罩上“钢布衫”,桥面快车道重披沥青新衣。桥中“徐凝门桥”四字金色桥名格外醒目,两侧以短墙取代护栏,古朴厚重,美观大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渡江桥</b></p><p class="ql-block"> 南通渡江南路,北连渡江路。 该桥在原木结构的大荣桥西侧约50米处,于1953年5月开工建设,当年10月竣工通车。桥长56米,宽17.8米。桥面初为木结构,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T型桥,因纪念渡江战役而得名。 1982年,桥面两侧加宽至21.8米。2004年9月1日,西桥墩被黄沙货船撞坏,导致3根出现不同程度裂损,桥墩下侧的横梁向东发生位移。2005年元月,在原址上进行改建,当年8月竣工。改建后的桥梁为钢筋混凝土板拱桥结构,桥长为75米,宽35米,双向四车道,实现路桥同宽,可通行的船只吨位由原来的800吨提升到1000吨。新建的桥面两侧,建筑具有明清风格的木结构廊亭,高低错落有致,参差雅观。廊亭包括中间一个四方亭和对称分布的两个回廊,内设行人休息坐栏,长35米,宽3米。建筑材料采用杉木柱和花旗松为原料,廊亭顶以无光、亚光色琉璃瓦覆盖,廊亭的杉木柱以传统的荸荠色示人,古色古香,美观大方。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