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亲爱父亲离开我二十四年了。每当翻开父亲送给我的《巍巍五岭》,第一页:父亲亲笔"茵儿………"令我泪已湿襟,心潮澎湃。父亲一字一句,充满对女儿的慈爱和期盼,一字一句勾起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每每想起父亲,总是情不自禁地回顾起父亲为革命事业奋斗光辉的一生,以抒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父亲在1982年出版的《巍巍五岭》回忆录,生动讲述了他在五岭地区艰苦斗争,创建五岭革命组装根据地的战斗历程,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见证和精神财富。在粤北三年战斗经历是他的革命历程中厚重的一页,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英雄诗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缅怀父辈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1月29日,我们一行,(原中共五岭地委副书记、北江第二支队司令员、北江军分区司令员黄业之女黄茵茵、之子黄千山、原五岭地委委员、北江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之女陈子星等东江纵队后代)开始为期四天的粤北红色之旅,重走父辈走过的路,学习父辈的崇高的革命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第一站,韶关军分区寻访。</b></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广州已经解放,成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叶剑英兼任主任。为了适应地方的体制,上级决定成立珠江、北江、粤中、粤西、兴梅、肇庆、粤东七个军分区。</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父亲被任命为北江军分区(后韶关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当时父亲接到通知返回广州。回到广州,父亲看到原来阴暗破落而又充满恐怖气氛的广州,已经是生气勃勃的解放了的人民城市了。广大人民群众热情支持新生的革命政权。社会秩序正在建立。</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巍巍五岭》中回忆当时接受任命的情形:“当天下午,兼任支前司令部司令员的林平同志亲自带我到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同志那里去。到了设在东山的兵团司令部,工作人员就把我们引进邓司令员的办公室去。我远远看见一位身材修长,头发有点斑白,服装整齐的首长在看着一张挂在墙上的地图。原来他就是邓司令员。 “邓司令员,你好!”走到跟前,林平同志先说。“啊,林平同志,你们来了!”邓华司令员招呼着说。林平同志把我介绍给邓司令员,我连忙敬了个说:“司令员好!”邓华司令员是那么平易近人,令人感到亲切,坐下来以后,倒了茶,也就谈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你到北江军分区去任司令员,命令随后就到!”邓华司令员对我说。</p><p class="ql-block"> “司令员,我还年青,没有经验,今后请首长多多指示。”我回答说。</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们都在执行新的任务,都要好好学习!当前,军分区的任务首先是剿匪,要尽快清除残敌和土匪,发展生产,保护群众,保卫我们的政权,我们正在准备解放海南岛!”邓司令员说毕,用手指着墙上的海南地图。我感到他讲话明确有力,分量也很重,使我今后执行新的任务时有了明确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的早上,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我走进了熙熙攘攘的广州铁路东站,登上了北上的火车,赶到韶关,此时此刻自己正踏上了新的征途”。</p><p class="ql-block"> 被任命为北江军分区第一任司令员,是父亲革命生涯中的荣誉和骄傲。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50年,父亲和韶关市人民代表会议部分代表留影。</p><p class="ql-block"> 左起:陈维廉(北江医院院长)、曾东(韶关市长)、陈明(韶关市妇联主任)、陈子扬(北江军区宣传科长)、黄业(北江军区司令员)、金阳(韶关日报社社长)、郑彦文(原中共崇余康工委书记)、谭颂华(19师56团政委)。</p> <p class="ql-block"> 我们怀着崇敬心情,参观了韶关军分区军史馆,图片展示了韶关和韶关军分区的发展历史和各届首长。我们看到前辈们为革命英勇奋斗的英雄事迹,深受教育。</p><p class="ql-block"> 图片左二:军分区郑爱军司令员、左一:龚志亮副司令员。左三:黄茵茵。右一:黄千山、右二:陈子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黄茵茵、黄千山在军史馆父亲照片前合影。父亲的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为祖国、为人民福祉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儿女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个有规模,整洁明亮,专业军博馆。体现了军分区领导对革命传统教育,红色传承的高度重视,将革命历史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韶关军分区郑爱军司令员对我们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在百忙中和我们亲切交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韶关军分区领导举行座谈。我们一行感谢军分区领导对来访的重视,在百忙之中安排时间与我们进行交流。军分区龚志亮副司令员在军分区档案馆调出的有关黄业同志的历史文献、书籍与我们一行学习、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黄茵茵在发言中表示,为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作为革命后代,传承父辈的红色基因,弘扬、传播革命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span></p> <p class="ql-block"> 1990年,父亲重返韶关军分区,挥笔写下诗词《重返韶关军分区》,给我们留下永久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母亲将这首诗词收录在黄业诗稿《红梅集》一书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向韶关军分区赠送父亲回忆录。</span></p> <p class="ql-block"> 《怀念黄业同志》</p><p class="ql-block"> 广东省党史研究办公室编撰出版。</p> <p class="ql-block"> 《激情岁月》</p><p class="ql-block"> 回忆父亲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陈茵编纂出版。</p> <p class="ql-block"> 《红梅集》</p><p class="ql-block"> 黄业词稿,陈茵编纂出版。</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母亲将父亲留下的文稿一篇一篇地收集整理,出版了三本回忆录。字里行间,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和对父亲深深的怀念。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忆往昔:《帽子峰颂》黄业作词,劳火作曲,韶关军分区制作。</p> <p class="ql-block"> 在韶关军分区军博馆里,循环播放《帽子峰颂》,由黄业(笔名肖峰)作词,劳火作曲,于1947年作于广东南雄市帽子峰洞口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亲时任中共五岭地委副书记、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队长,在帽子峰深山密林艰苦的游击战争中,这首歌激励着战士们战胜困难,与敌人作顽强的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1949年元月,粤赣湘边纵队成立,下辖东江四个支队、北江两个支队。原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则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司令员黄业,政治委员张华,副司令员叶昌,副政治委员袁鉴文,政治部主任陈中夫。父亲是一个能文能武的游击队领导。能写诗、填词,能指挥部队对敌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与劳火在五岭革命根据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帽子峰颂》是他们共同合作创作的作品。此歌唱出了时代的强音:</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啊!帽子峰,你是革命圣地,你也是革命战士的家乡,今天,你如同往日一样坚强,你的鲜花也一样红和香,我们的战士,又站在你的峰尖上,战斗,战斗,战斗!战斗的枪声,战斗的歌声,唤醒了周边人民,看吧!被压迫的人民站起来了!</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首《帽子峰颂》流传至今已70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 为弘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韶关军分区,将前身部队之一的北江第二支队的队歌《帽子峰颂》录制成MTV电视音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聆听这首鼓舞人心的革命歌曲,回顾前辈们艰苦奋斗的战斗历程,缅怀他们崇高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劳火(劳道明)生于1925年,中共党员,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小劳村人,粤赣湘边区纵队北二支队主力团第一营教导员。1949年8月在湖南汝城作战牺牲,年仅24岁。劳火青少年时在香港接触革命书籍,经华南分局地下党的正确引导,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东江纵队。</p><p class="ql-block"> 文中两张图的钢板字,是老游击战士龚济民同志在1988年5月刻制的。龚老当时是游击队机关报《人民报》专门负责钢板刻字的游击战士。看这字是多么铿锵有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第二站,南雄苏区寻访父亲的战斗足迹</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南雄老促会与我们一行东纵后代举行苏区红色文化交流座谈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南雄市革命历史博物馆捐赠父亲的亲笔题词《赠五岭战友》。</p> <p class="ql-block"> 南雄老促会会长涂运发(中)、博物馆李馆长(左一)、老促会张主任(右一)接受捐赠。</p> <p class="ql-block"> 南雄老促会涂运发会长对苏区红色传承高度重视,不懈努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捐赠父亲的军大衣。</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赠送父亲回忆录。</span></p> <p class="ql-block"> 向黄茵茵、黄千山颁发捐赠证书。</p> <p class="ql-block"> 观看南雄老促会和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共同录制的《梅岭盛开自由花》电视纪录片,回顾苏区红色历史,了解苏区的在党的领导下,飞跃发展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前往南雄革命老区珠玑中学访问,座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学校大门“珠玑中学”为父亲亲笔题词。</b></p> <p class="ql-block"> 珠玑中学是红色的学校,是南雄党组织的重要据点,也是部队与地方联系的重要基地。1988年珠玑中学44周年校庆,邀请了五岭地委老干部出席。左起金阳、张华、黄业。左5系南雄珠玑三佳村长大的开国少将黄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珠玑中留下革命前辈的足迹,学校对革命前辈历史宣传十分给力。</span>校领导介绍珠玑中学校史编写工作,将红色故事写进校史。</p> <p class="ql-block"> 向学校图书馆赠书。</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寻访锅坑村隐蔽处</b></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巍巍五岭》中回忆:</p><p class="ql-block"> “ 一九四六年五月廿一日,我方代表廖承志、方方、曾生与张发奎在广州最后达成了广东抗日武装部队二千四百人北撤山东解放区的协议。六月三十日,曾生、王作尧、林锵云、谢立全、谢斌、罗范群、杨康华、刘田夫等同志,率领部队在沙鱼涌乘坐美国提供的三艘登陆舰,开赴烟台。</p><p class="ql-block">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蒋介石把停战协议放在一边,借助美国空运条件,匆忙在东北、华北调兵遣将,部署全面内战。党中央明确地给广东区党委和东江纵队指示,对国民党不要抱任何幻想,要准备内战再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中央的指示,广东区党委和纵队作出留下部队坚持斗争的部署。</p><p class="ql-block"> 广东区党委和纵队作出留下部队坚持斗争的部署。我们五支队、西北支队和南三支队,大部分参加北撤。支队长刘培已带了部分主力队伍同粤北指挥部一齐行动,我正在后面收拢部队和处理一些善后工作,准备继续南下到沙鱼涌集结。现在突然接到纵队的命令,五支队、南三支队和风度队十二队的一部分留下坚持斗争。纵队还决定,我和刘建华、陈中夫三人留下,组成临时领导小组,负责坚持五岭斗争。根据上级的指示,我们立即作了部署,采取了措施,经过挑选留下来的总共约有二百人左右,以南雄和始兴为中心,分开五个点上山掩蔽。原第五支队叶昌、南三支队戴耀,风度大队邓文礼、吴伯仲、指挥部手枪队长陈子扬等同志,都是主动承担率领部队执行艰苦的坚持斗争任务的好同志。留下来的还有朱赞珍、李绪龙两位赣南的老党员,他们和建华同志都是一九三五年跟随陈毅、项英同志在这里坚持过三年游击战争的。指挥部对我们也十分关怀照顾。为了便利我们以后的活动,把一些好的驳壳枪。都留下来了,最好的几挺轻机枪,也给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为了北撤人员的安全,不给敌人破坏北撤的任何口实,还明确指示从现在起,三个月内绝对掩蔽,不作任何活动不公开与群众接触,不以共产党的队伍面目出现。总之,要国民党当局感到,中共在广东的武装部队已北撤了,寻不到滋事的借口”。</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底,部队正式进入隐蔽期。成立中共五岭临时工委,书记黄业,委员刘建华、陈中夫。部队分五个点进行隐蔽:黄业、刘建华率领部五六十人,代号“山海关”,在帽子峰南麓的锅坑隐蔽。戴耀带44人,代号“过山虎”,在帽子峰脚下的芳坑隐蔽。叶昌带33人,代号“雄狮队”,在江西崇义县洛洞乡石浪村隐蔽。邓文礼带20多人,在始兴南山澄江隐蔽。吴伯仲带39人,在始兴北山。</p><p class="ql-block"> 隐蔽部队任务:一是保存干部和武装力量,等待时机发展。二是保卫和领导当地党组织。为了北撤人员的安全,三个月内绝对掩蔽,不做任何活动,隐蔽部队暂不与上级党委发生联系,以后时机成熟时,上级会派人来寻找。北撤最后一批人员在帽子峰洞头集中准备南下时,五岭临时工委书记黄业将电台人员容康、林克、罗荣、朱基和一部收报机留了下来,等待时机行动。</p><p class="ql-block"> 部队进入隐蔽点后,过着与外界隔绝的艰苦生活。粮食供应困难,每人每天只有几两米,很难吃上饱饭。靠野果充饥。住竹棚,下雨刮风,衣被淋湿,难以安睡。指战员们不畏艰苦,组织学文化、学军事、开展文艺活动、讲故事、小声唱歌等。党员带头,官兵一致,同甘共苦,部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p><p class="ql-block"> 形势严峻复杂。留守坚持的任务十分艰巨,。父亲在回忆录写到:“只要我们的同志紧密团结,依靠当地党组织和广大群众,就一定能够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原政协副主席,父亲的亲密战友刘建华在《怀念黄业同志》中发表了《巍巍五岭举战旗》纪念文章。他在文中回忆:“1946年6月,东纵北撤,黄业同志受命留下坚持斗争。按照党组织安排,成立了以黄业同志为书记,我和陈中夫为成员的粤北五岭临时工委(原是3人领导小组,后向上级领导建议,经同意改为五岭临时工委)面对这一极端困难而又特殊的任务,黄业同志不讲条件、毫无怨言,坚决服从党的决定,勇敢地挑起这副重担。在留下坚持斗争,为了东纵北撤安全而绝对隐蔽3个月期间。我们远离党的领导,又不能和上级联系,密封锁消息。在深山密林中简直是“与世隔绝”状态,隐蔽待机。我们得不到上面指示,听不到外面消息,没有后勤供应,又不能多与群众交往,住无房,吃无粮,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对坚持斗争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即使是抓来几只石蚧,或小溪里捞到一点鱼虾,我们也煮成一锅汤或炸成一碗鱼虾让每个人都能吃上,没有粮食时吃竹笋、吃野菜。有好吃的首先照顾伤病员。我们在生活上毫无特殊,使大家建立起深厚的阶级感情,结成了坚强的战斗集体。</p><p class="ql-block"> 上山隐蔽时,我们在离帽子峰不远的竹山上,搭起了竹子营房。住房、伙房、床铺、饭桌等都用竹子做的,虽然艰苦,但苦中有乐,大家都很高兴。黄业同志更是革命的乐天派,又是很有才华的诗人。他面对简陋的竹子营房,触景生情,吟诵出赞美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营房,</p><p class="ql-block"> 好漂亮,</p><p class="ql-block"> 春日花满园,</p><p class="ql-block"> 绿竹做围墙。</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营房,</p><p class="ql-block"> 好宽敞,</p><p class="ql-block"> 夏日透风凉,</p><p class="ql-block"> 暴雨也能挡。</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营房,</p><p class="ql-block"> 好风光,</p><p class="ql-block"> 秋日野菜熟,</p><p class="ql-block"> 红叶铺操场。</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营房,</p><p class="ql-block"> 好无双,</p><p class="ql-block"> 冬日野火红,</p><p class="ql-block"> 草堆睡得香。</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营房,</p><p class="ql-block"> 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勤奋练刀枪,</p><p class="ql-block"> 革命本领强。</p><p class="ql-block"> 在黄业同志乐观精神感染下,大家纷纷把自已住的棚子取上代号,有的叫“佳木斯”,有的叫“张家口”,还有的称“大鹏弯”等等。</p><p class="ql-block"> 为激励士气,鼓舞斗志,抒发情感和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黄业同志还写下了歌词“帽子峰颂”,由劳火同志谱曲,在部队广为传唱,深受指战员喜爱。“帽子峰颂”自然也成了我们的队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巍峨屹立,高耸入云的帽子峰,传颂着革命先驱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和与父亲并肩战友,陈中夫前辈的女儿陈子星,在锅坑村寻访,崇山峻岭,密林环绕。“五岭逶迤腾细浪”,粤赣湘边区神秘的原始森林,巍峨层叠的山岗,的确是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坚持游击战争的好战场。在锅坑村山顶上,茂密挺拔的松树,默默向我们述说当年的故事。父辈们艰苦斗争,不屈不挠、坚毅、高大的身影浮现在我们眼前,永远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中。</p> <p class="ql-block"> 2018年黄千山到锅坑村寻访,与帮助支持留守部队的黄履源老人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逶迤的五岭山脉,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崎岖陡峭的道路,在他们最为艰难曲折的时候,革命群众义无反顾的提供帮助。父亲在《巍巍五岭》中写到:“广大群众,特别是老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始终在支持着我们,不惜牺牲地和我们一起战斗,使我们能克服艰难险阻,立于不败之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为在父亲和战友们隐蔽斗争的深山中,锅坑村乡亲们用自己村祠堂建立的纪念陈列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乡们写下发自内心的对联,纪念革命战士们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寻访芳坑五岭临时工委扩大会议旧址(五岭工委、地委曾在此多次召开扩大会议,其中二次会议具有特别重要意义。</b></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五岭临时工委在芳坑召开扩大会议(帽子峰会议)。会议上父亲首先讲话。他说:“蒋介石撕毁了谈判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正规军都调到长江以北去打内战了,这正是我们配合解放区战场积极开展对敌斗争的大好时机”。他又提醒大家:在没有接到上级指示之前,为了慎重起见,我的意见还是以群众自发武装斗争的面目出现为好。并要求各地找准一个目标,务必旗开得胜。我说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第一次出击,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不能打消耗战。会议后,各部队都积极行动起来,各自研究了行动计划。戴耀队首战邓坊给了乡自卫队以致命的打击。接着叶昌队、吴伯中队、邓文礼队都先后出击,取得了胜利。捷报传出,各地群众也开始活跃起来,到处奔走相告:红军游击队又回来了。实践证明,父亲抓住时机,分头出击,恢复武装斗争的决策是正确的。香港分局和广东区党委领导同志也表扬五岭工委说:“你们主动开展了武装斗争,搞得不错”。</p><p class="ql-block"> 这里召开的五岭工委扩大会议,是五岭地区组装斗争发展的转折点,一个结束隐蔽斗争,向敌人发起正面打击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中共五岭地委扩大会议</b></p><p class="ql-block"> 1948年5月,在反“清剿”斗争中,解放总队受到很大损失,部队损失过半。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1948年5月中旬,五岭地委在芳坑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张华、黄业、刘建华、袁鉴文、陈中夫、金阳、张尚琼叶昌、戴耀、吴伯仲、陈子扬等。会议认为,一年来解放总队消灭了大量反动武装,培养锻炼了干部战士,党组织得到发展,牵制了国民党正规部队,支援了解放区自卫作战。同时也反思了存在的不足。如对敌可能集中兵力对五岭地区进行大规模进攻没有足够估计,有盲目轻敌思想,军事准备不足。反“清剿”作战中,没有及时集中尤势兵力,抓住战机打击敌人等。会议决定:主力部队跳到外线作战,变被动内主动,适时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南雄地方武装和地下党员留下来组建武工队开展游击战,司机打击敌人,加强地方党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 帽子峰芳坑,民国时有二、三户人家定居,人烟稀少。茂密的原始森林,为游击战争形成天然的屏障。五岭地委多次会议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寻访乾村-中共五岭地委,粤赣湘边人民解放纵队旧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村口屹立着一块大石碑,篆刻在上面</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巍巍五岭”</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几个大字令我们倍感亲切。父亲的手书是那么苍劲有力,那么豪迈奔放,象征着父亲为革命奋斗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志。</span></p><p class="ql-block"><b>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历史的丰碑向我们展示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伟大战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刘建华前辈在回忆录中写到:“1947年3月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五岭地委。张华任书记,黄业、刘建华任副书记,4月宣布成立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黄业同志任总队长、张华同志任政委。这时,斗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部队从隐蔽时期的200多人发展到4000多人(包括2000多人的常备队,是属地方武装),部队士气高涨,战斗能力大为增强。这是黄业同志在五岭地委提出坚决执行香港分局关于“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的指示”和区党委“放手大搞”的 积极方针,并运用毛主席分散发动群众,,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指挥部队全面开展了游击战争。新田战斗胜利后更广泛地把游击队的活动范围推向南、始平原和粤赣湘边区20多个县,并在南、始二县部分地方建立了区、乡政权。所有这些,虽然都是在地委领导下全体军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与黄业同志在军事上的正确指挥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巍巍五岭》中“新田之战”一文中回忆:</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七年的八、九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内线作战已一年多,八月一日开始了大举反攻,采取外线作战,主力进蒋管区,各个战场都取得很大的胜利。到此时为止,已消灭国民党正规军九十多个旅,侵入我解放区的蒋军,已被我解放区的军民重重包围,要想逃脱,也很困难了。反内战斗争形势的发展,比预料还要快得多,这大好形势,在鼓舞着我们广东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山区打出平原以后,把南雄县二十二个伪区乡公所搞掉了二十个,只剩下新田和百顺两个广大平原地区,基本上为我们所控制。这时,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在南雄、大庾</p><p class="ql-block">之间的油山古城村整训,准备休整以后,集中力量,弄清情况,把新田这个封建堡垒打下来了。乌迳那一连敌人,也在我们打得正激烈时,悄悄地撤走了。</p><p class="ql-block"> 新田战斗的胜利,战果较大,影响也较 深远。彻底地打落了敌人的威风,是五岭斗争大发展中的一个高潮。这一系列的斗争,震撼着整个粤赣湘边区,现在敌人只有龟缩在南雄县城了。信丰、大庾、仁化、始兴方面的敌人,在我们同时出击下,一到晚上就紧闭城门。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展,再次打开了斗争的新局面。五岭地区这一个时期的斗争,获得了较大的进展,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各地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五岭地委、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办公旧址为南雄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寻访油山五岭地委扩大会议旧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8年秋,五岭地委在位于油山西坑杨湖召开了一次五岭扩大会议。</span></p> <p class="ql-block"> 会议旧址内整齐陈列写前辈们的照片和历史,图片保持完好,老百姓自发对房屋进行维护,管理。之前破旧的房梁都进行了维护加固。可见当地群众没有忘记在这块土地上,流血牺牲打江山的英雄,以朴素的方式缅怀他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沿着父亲的足迹,登上梅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8年5月帽子峰会议后,解放总队领导黄业、张华、刘建华等率主力转移到湘南、赣南去开辟新区,在南雄留下部分武装力量坚持游击战。父亲带领部队在与南雄江西交界的梅岭山脉,开展游击战,留下战斗的足迹。</span></p> <p class="ql-block"> 梅岭冬雪</p><p class="ql-block"> 《巍巍五岭》节选</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八年这一年时间,是五岭地区最困难的时期。这年冬天,是一个严酷的寒冬。梅岭一带下了罕见的大雪。往常到了腊月时节,寒风带来微雨,阴沉沉的天空,偶尔撒下大米般的阵阵碎雪,掉下地后不久就慢慢融化了。而这一次大雪,居然和北方的鹅毛大雪一样,把一些树枝都压弯甚至压断了。满山都是积雪,油山和帽子峰象两个戴着白皑皑风帽的巨人,互相对望着。连平日常走的小路也堵塞了。在这样严寒的日子里,同志们缺乏过冬的毡子、棉衣,到山头放哨的同志也只好把床单、包袱皮当做斗篷。夜里,就围卧在篝火旁睡觉。那篝火,不是一般的火堆,而是同志们精心设计的,在地下挖了一个一米多长、七八十厘米深的大坑,用干木头柴枝垫底,上面放着刚砍下来的湿木头,从黄昏烧起,,到了深夜,湿木头的水分蒸发了,火也就越烧越旺。大家靠拢在一起,在熊熊的篝火旁,相互依偎着,进入梦乡。在这严酷的极为艰苦的斗争生活中,除了御寒以外,就是吃饭的问题了。在敌人围困的情况下,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要下山去搞粮食“打米仗”,不用说也是很困难的了,何况山脚下村子里的老乡,在这数九寒天里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山里面,这时野菜早已枯萎了,石蚧也躲进石缝深处冬眠。要象夏天那样找到这些食物来充塞饥肠,实在不是那么容易。不过,这山野的广漠大自然,对于我们的游击战士却又是那么爱抚和优厚。可不是吗,春笋过后,又是冬笋。这梅岭山野,除了到处长有杨梅之外,还长遍了野栗和橡树。到了冬天,熟透了的果实,一颗掉下地来,随地都可以捡到。在这些地方安营扎寨或行军路过时,它就成为部队主要食粮了,还有那干枯了的野红柿,小米一般的竹米,卷伏在洞穴里的大蛇,在竹头打洞的肥山鼠……,原来这隆冬的季节,梅岭山上足以使我们生存下来的食粮还不少呢!敌人想把我们困死在梅岭上,那是做梦但是,说实在的,这一九四八年的冬天,在我们五岭地区,却也实在是一个不好过的冬天,我们深深地尝受了穷山野的滋味。在这极为艰苦的日子里,我们的队伍就象那磐石、苍松一般,在狂风雨雪中岿然不动。在我们面前,那漫山遍野的枫叶,那蔚蓝苍山上的美丽景色,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它预示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快要来临。</p> <p class="ql-block"> 梅岭上一块巨石上,篆刻着何香凝诗词:</p><p class="ql-block"> 南国有高枝</p><p class="ql-block"> 先开岭上梅</p><p class="ql-block"> 临风高挺立</p><p class="ql-block"> 不畏雪霜吹</p><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和战友们钢铁般意志的真实写照。前辈们英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傲骨伟大气概,如同梅岭盛开的梅花,任凭风霜雨雪,永远</span>傲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绽放。</span></p> <p class="ql-block"> 解放总队整编为北二支</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全军今后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称号,分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队三类。接中央军委电令后,香港分局立即成立粤赣湘边纵队,将“解放总队”升格为广东地方部队进行重点建设。解放总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父亲任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以后从北二支抽出力量,组建了</p><p class="ql-block">“湘南支队”“赣南支队”,三支部队均为五岭地委统一领导。原解放总队所属各支队,改为团建制,团以下设营。全力创建主力团。先后组建了主力一团、二团、五团、六团,到1949年9月,北二支总兵力超过6000人。</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父亲亲自指挥打了几次胜仗。首先是上下坪保卫战,击溃了江西保安团一个营的进攻,虽然缴获不多,但敌人伤亡惨重,狼狈而逃,保卫了上下坪人民的生命财产。还有奇袭龙口,全歼该地自卫队近百人,激战南亩,缴获机枪1挺、步枪10多支,打败了从南雄的来援之敌。这几次胜利提高了我军军威,对恢复和扩大根据地,迎接南下大军顺利进军都具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在五岭地委坚强领导下,在粤赣湘坚持武装斗争,父亲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走过一条马鞍形十分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取得了最后胜利。部队从200人壮大到6000多人。父亲以坚如磐石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倾注心血和智慧,谱写了英雄的篇章。父亲为民族解放事业赤胆忠心、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如同一颗璀璨的红星,永远在巍巍五岭中闪耀,永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 《帽子峰颂》</b></p> <p class="ql-block"> 在短短的二天半时间里,在南雄这片革命先辈流血牺牲,英勇奋斗的热土上,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父辈在艰苦岁月中,坚守阵地,百折不挠顽强的革命精神,看到父辈在丛山密林中长途跋涉、日夜行军留下的足迹、看到五岭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 五岭地委领导五岭地区的党、人民武装部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雄伟的帽子峰,象征着父辈们革命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如一座丰碑永远展现在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继承父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我们作为后代,肩负着将父辈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的历史重任,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此次南雄红色之旅,在父辈流血牺牲、立下可歌可泣功勋这片土地上,我们更加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指示的重大意义。父辈走过的路,我们不能忘记,要继续走下去,世世代代走下去。传承红色基因,这是我们的光荣的历史使命,我们将全力以赴,为继承父辈的宝贵精神遗产、传播红色基因而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谨引用父亲在《巍巍五岭》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我这一篇关于解放战争时期五岭斗争的记述,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这还是很不完整的片断的回忆。让我们英勇牺牲的革命战士们永远活在善良的人民心中!让革命战士的鲜血浇注培育的杜鹃花,年年盛开在那巍巍五岭上!让我们革命红旗永远在帽子峰的山峰上高高飘扬!”</b></p> 巍巍五岭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