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勤俭节约

临窗听雨念君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些时日,互联网上纪念袁老的文章很多,而正如有人所说,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袁老的克俭爱物,拒绝奢侈浪费。克俭爱物,就是做到节俭、俭约,也就是对劳动成果和物质财富的珍惜、爱护和节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之一。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很多幼小朋友都会吟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上学时,是哪位老师讲的故事我记不清了,而故事的内容却没忘:说的是某寺院上面住着一户财主,每天都有很多米粒或剩饭经下水道流入寺院,院中和尚天天收集,清洗晒干。某年财主家失火遭灾,吃饭成问题,和尚拿出粮米接济。财主感激,和尚说:不必谢,这些粮食其实是你家淘米做饭流出来的,我们聚积起来,部份平时供自己用餐。想当初家财万贯铺张浪费,今日没粒米开锅,财主羞愧万分。所以,请大家有日要想无日,不要忘了,“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每个时代都不能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铺张浪费等陋习也随之滋生蔓延开来,甚至侵蚀到我们年轻一代。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想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孩子之间的互相攀比现象比较突出,认为家庭宽松富裕,也就不够尊重劳动、珍惜粮食。要明白,古人都知道节俭是大德,而侈则是恶行中的大恶。如今,虽然不少家庭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在十四亿多人口的我国,自然资源仍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穷困人家还是存在。何况,生活的物质都是汗水中得来,从劳动中辛辛苦苦得来的东西,岂能肆意浪费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节俭,并不是孤寒,也不是小气,而是要合理消费。譬如说,饭店用餐时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不要讲排场图虚荣。即使吃不完的打包带回也并不丢脸。有时真不理解,有些人,即使点一个汤粉类,点的也要是价贵的,这本也无可厚非,可不解的是,往往挑吃几口粉却把肉类剩在碗里,有的还故意摆动碗筷,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有多“高贵”多“绅士”。有时仅仅两三人聚餐,正餐前一碟花生米或炒骨或水果,早已半饱,尤其是有时饭都吃完了,因点的菜太多,好多菜还未炒好,等再端上桌时就白白浪费了,舌尖上的浪费真的触目惊心!何必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今天,虽然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厉行节俭仍要坚持。俗话说得好“身披一缕,当思织女之劳;日食三餐,每念农夫之苦”。祟俭反奢,无论对于国家富强,还是对于家庭幸福,以至对于个人立德都是十分必要的。也许有人认为,勤只能持家,俭只能糊口,不必争辩。不管怎么样,勤俭节约,生活才过得踏实,才睡得安稳。杜绝浪费,理性消费,向陋习告别,享受节俭惜福的快乐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