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殿》——不能忘却的记忆

风清杨

<p class="ql-block">军旅作家张向持呕心沥血,历时十年,踏遍豫南的山山水水,寻访上百位当年的干部、群众,满怀一腔热血创作《圣殿》一书,首次全景观地披露了1959-1961史称“信阳事件”这场大饥荒里发生的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和事,反映艰难岁月中的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向持,河南省宝丰县人,现任解放军报社主任编辑,发表有《解读中原》《中国打击铁路盗匪纪实》《酒煮中国》《酒歌》《酒桌要革命》等报告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圣殿》——1959-1961信阳大饥荒沉思录这部书前年读过一次,对那场大饥荒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最近,又读了一遍,我想了解的更全面一些。本书内容震撼,读完心情很沉重。张向特的这本《圣殿》是我第一次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三年自然灾害”的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那场大饥荒,网上鱼目混珠的资料很多,这部《圣殿》中的资料应该更全面更权威。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对“三年自然灾害”都不会陌生,尤其是我们的父辈们,对“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悲剧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末期,在我的记忆中,经常能看见挨家挨户要饭的人。那个年代居民的口粮按月供应,每当父亲看见从粮店买回来的粮食,眼光都是异样复杂的,有贪婪、有满足,甚至是一种怜惜,父亲的这种眼光至今我都忘不了,那时候的我不可能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只有从“三年自然灾害”中死里逃生的人才能体会到粮食对每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读完《圣殿》,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才能理解父辈们的不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殿》——1959-1961信阳大饥荒沉思录用“追逐梦想”"大难临头""地狱门前""希望不灭"等几个方面全方位的角度客观真实的描述了那场发生在全中国的一场大饥荒的开始、过程及造成的悲剧,"三年自然灾害"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苦涩难忘的记忆。而作者描述的河南信阳地区,正是这场大饥荒的重灾区之一,非常具有代表性,史称“信阳事件”。</p> <h5><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路宪文(1958年—1963年,在他担任信阳地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期间,追随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犯了极左错误,导致信阳地区825万人非正常死亡八分之一——约150多万人(整个河南非正常死亡200多万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信阳事件”。</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场大饥荒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作者写道<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恶劣的国际环境,崩溃的经济基础,使已经站起来的中华民族仍面临着倒下去的危险,为了不再倒下去,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共产党渴望迅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于是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高潮。初期的建设成就令人鼓舞,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局面未能持续,因为执政者头脑发热,急于求成,完全无视科学规律,使这场“经济建设高潮”脱离了健康发展的道路,闹剧般纵横不羁,结果欲速则不达,最终埋下了巨大的祸根。”</span>在政治挂帅的环境中,大练钢铁、人民公社、高产卫星、大跃进,浮夸风、共产风等等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最终把人们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如:为了赶超英美,建了22万座土炉发动群众炼钢,眼睁睁的看着成熟的麦子烂在地里颗粒无收。明明遇见了干旱,却向上级瞒报大丰收,达不到上级征收的粮食产量就举行大规模的“反瞒产”运动。客观的说,有些做法虽然违背了自然规律,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出发点也是为了强国富民,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动机值得肯定,但采取的方法不可取。</p><p class="ql-block"><br></p><h3><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书中最让人心酸动容的是信阳的人们面对饥饿和死亡,也绝不哄抢动用就在眼前的国家粮仓,连一点想法都没有,人们相信共产党,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span>最让人震撼的是,一个快要饿死的老农民,对瞻前顾后不敢开仓放粮救民的信阳领导说“小心毛主席知道了杀你们的头”</h3><h5><br></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信阳事件”的几个亲身经历者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信阳行署专员张树藩、信阳固始县委书记杨守绩等人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都是坚定的党中央政策执行者,</span>可悲的是,造成大饥荒的这种局面原本不是他们的错,但他们生活在那个巨变的时代,<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注定是历史的悲剧人物。如:大饥荒已经造成人员死亡,而身为河南省长的吴芝圃为了邀功视而不见,面对饿殍满地的人民群众,居然不承认是大饥荒造成的,而是“疫情”造成的,欺上瞒下。</span>吴芝圃还授意信阳地委在上呈的报告中把信阳大量饿死病死人的问题归咎于政治斗争,说是坏人当权和地主封建势力破坏,性质是“反革命复辟,是民主革命的不彻底”。<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各种原因掺杂在一起,终于造成了历史悲剧</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1962年4月,吴芝圃调中南局任书记处书记。他自己曾在检讨中说:“省委和我犯的错误严重得很,罪恶也很大。组织上无论如何严肃处理,我都没话讲的。处以极刑,我也应引颈受戮。”文革中吴芝圃遭揪斗,死于1967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路宪文回顾和分析“信阳事件”时说“既有对中央决策层违背科学,轻视民主,脱离现实,脱离群众等问题的批评,也有对自己推行错误路线,执行错误政策的痛彻反省。”</span>张树藩发出两点呼唤:<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敢于讲真话;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span></p> <p class="ql-block">对那段历史,党中央早有定论,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对“信阳事件”有客观的评价“三分天灾,七分人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的重点描写了大饥荒事件的始末,以及在大饥荒面前的干群关系,作者说<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绝非翻‘旧账’,实为昭示后人,历史是面镜子,是与非、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摄而不更折而不变,她给后人正冠之机,涤污之便,取舍之启,善行之惠。”</span>无论如何,《圣殿》一书能让读者了解体会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值得读者用心去思考那段沉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jj8et0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讲谈社(2):《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j5oqvq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讲谈社(1):《始皇的遗产:秦汉帝国》</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ijw5td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东周列国志》连环画</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cj1ez4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许三观卖血记》:现实和荒诞</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c5gflvh?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书 林 拾 贝——《黑镜头》</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