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的童年模糊的六一】——(张章)

云淡风轻

<h1><b><br></b><b>说起童年,我的思绪一下子就会飞到,大连市金州区登沙河那个叫姜家的小村庄,说到“六一”我只能操起电话给同在这座城市的一个小学同学打电话,让她帮我回忆一下当年“六一”究竟是怎样度过的。</b></h1> <h1><b>说实话,生在那个年代的我们,过儿童节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无非是开个运动会,搞个歌咏比赛而已。白晚霞子(衬衫)。蓝裤子还有白卫生鞋,倒是记忆犹新,有关于儿童节的记忆却是相当模糊。<br></b><b>70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基本处于较低的层次,农村就更低,作为当时金县(现金州新区)最穷的公社(叫街道或乡镇)之一,姜家是农村的农村,生活水平可想而知,父亲在生产队劳作,母亲身体不好,我和两个哥哥上学,过着节衣缩食的生计,提襟见肘的日子,给本该美好的童年蒙上了一层灰色。</b></h1> <h1><b>乡下的孩子童年大抵是这样的:“放学回到家中,放下书包,首先,去山上搂筐草拾篮柴火。或者到玉米地里采摘一种开着蓝色小花的菱角野菜用来喂猪;倘若父兄还在大田地里劳作,你是断不能在家里闲坐着的,过去打个下手,好歹也是半个劳力。至于作业,那一定是晚饭后的事情,当全家人吃完晚饭,腾出了饭桌子.....在当时没有电视这玩意,如果劳累一天的父亲要睡觉了,炕上没有安放桌子的地方,那就在冰凉的窗台上,或者米柜的柜面上,就着瓦数很小的,昏暗的灯光草草地把作业做完。</b></h1> <h1><b>直到今天,我依然坚信那时的许多小孩子是“不愿意”过“六一”儿童节的,尽管每孩子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只因开运动会,举行歌咏比赛上需要统一服装的:白上衣,蓝裤子,白球鞋。</b></h1> <h1><b>为了买布料做这套衣服,许多人家是要费一番周折的;有哥哥姐姐的可以将哥姐穿过的衣服改一改,顶多有点小破洞加个补丁啥的;发黄的球鞋也不打紧,刷鞋的时候涂上一层白色粉笔末,晒干后粉笔末就吸附在鞋面上,能穿好几天呢!没有哥哥姐姐的通常被责骂数落一顿,你这个要账的......过几天母亲就会将积攒了好几个月的鸡蛋,用筐提到集市上去卖,回来时筐里有了一蓝一白两块布料,量着你的身材做了,确实又肥又大,又不合适——一来可以多穿几年。二来不能穿,弟妹还可以接着穿。</b></h1> <h1><b>我的舅舅在沈阳工作,隔三差五的能接济我家一下,要强的妈妈就为我买了当时较为金贵的的确良布料,做了一套人民服,就像当时公安民警穿的那种。每当活动那天,无论在检阅的运动员队伍里,还是在歌咏比赛的舞台上,我的上衣都格外地白,我的小胸脯挺得很高很高,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b></h1> <h1><b>对于那个年代,乡下的儿童节根本不能称其为节日,在他们看来,所谓的节假日无非是学校让孩子回家多干些农活的借口。学业是可以耽误的,“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好幸运!我的父母并非这样想,还是让我们好好学习走出山村,脱离贫苦,因为农村的孩子,只有好好求学才能出人头地!<br></b><b>严格来说,我还没过过一个真正的儿童节,童年的时代,就那么轻易地与我擦肩而过了。只记得5月乡间小路上到处都是飘着槐花的香味儿,那么甜,那么清晰!!</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