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记(十一)

czx

各位亲们,很抱歉,老头们又要出游了,美篇游记连载将暂停一段时间,同时这一篇的内容也会比较短一点。等我回来再继续更新,而且不久还应有新的游记接上,敬请等待。<br><br>镇江著名的“三山一渡”中的渡就是西津渡。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下:今天的镇江在唐朝时叫金陵,这个渡口就叫金陵渡,不要跟现在南京的别名“金陵”搞混了,南京在唐贞观年间叫江宁,后来还叫过“白下”、“上元”、“升州”等(南京可能是中国别名最多的城市,大概数数就有十多个,其中有些就和其他城市重合了)。而到了宋朝,镇江被改名为京口,金陵渡也跟着改名叫西津渡了。<div><br></div><div><br><br></div> 别管叫什么,这里都是长江南北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渡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长江镇江段的宽度足有20里,而这里则是一个背山面水的江湾,与江对岸的瓜洲遥遥相望,人们在这里架设栈道,建造码头,形成了早期的渡口;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大量北方人口从这里渡江,逐渐形成规模;到隋炀帝建成大运河,特别是唐朝开挖伊娄运河使瓜洲成为大运河的入江口,这里就成为了长江和大运河的十字交叉节点,是真正的南北交通枢纽。从晚清开始,长江南岸逐渐淤积,河道变窄,出现大片江滩陆地,渡口码头被迫废弃,现在的江岸离这里已经有300米了。<div><br>老头子不禁叹息一声:建设使用了千年的码头,在区区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就已远离了长江!在大自然伟力面前,人类的力量何等渺小,不过我们更需感谢长江,要知道,唐时的长江入海口还在今天的江阴一带,而如今的魔都大上海就是被长江在千年间生生冲积出来的。</div> 导游图<div><br><div>千年古渡没有了,但千年间形成的人文古镇仍保留下来了。这里现在共有国家级文物西津渡保护单位3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br></div></div> <p class="ql-block">西津渡景区四面通透,不收门票,只有少数景点需单独买票,和前面去过的徽州古城相比明显境界高出不少(徽州改了名字连格调都拉低了,寒一个)。到这里旅游的重点是一条当地人称“小码头街”的古街,街的下面就是古码头,现在嘛,不站高点都看不见江水。整条街的建筑都是仿明清风格,路面铺有青石板,与徽派建筑明显不同的是不抹白墙,一水儿青砖白缝,马头墙也是如此。街边都是店铺,但不像别处那样招人厌。我个人的看法是:这里是渡口,人口流量大,自古以来就是商贩密集的地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这和那些追随商业化大潮一股脑儿地将民居拆墙改店的古村镇有本质的区别。</p> 待渡亭。附近就是当时的大码头。顾名思义,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搁现在就叫候船区(不如古人用的名字好听)。待渡亭始建年份不详,但古已有之,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王安石、陆游等人都曾在这里候船等待过江,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需要说明的是,待渡亭(候船区)是跟着码头走的,在清光绪年间的待渡亭已经迁到了今天的长江路(导游图最上方的马路)边,那里还留有一处“清代小码头”遗址。这个待渡亭是1999年在唐宋旧址上重修的。 唐代诗人张祜和他的《题金陵津渡》诗碑: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蹭古人热度的金陵渡小山楼。 这条街比较特殊的是在不长的街道上分布有四道券门,这是第一道“层峦耸翠”。 小街随地势高低起伏。 第二道券门“飞阁流丹”。 昭关石塔。 这是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也是全国仅存的唯一一座元代过街石塔。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这个昭关不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那个昭关,那个昭关在安徽。) “同登觉路”(最后那字是猜的)。券门后面的救生会可有历史了,最早出现在宋朝,是中国第一个专职的水上救捞机构。 那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桅杆上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挡。 一眼看千年。这张照片没法看,都是玻璃的反光,简单说说吧。这里陈列的是考古工作者清理出的渡口路面历史积层,呈阶梯型,累积着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积淀,有长满青苔的明清青砖石板,也有唐代路基块石下面的鹅卵石,更有六朝时期的流砂地层。 尚清戏台。真是哪里都少不了戏台。 五十三坡。就是一道53级台阶的坡,但配上佛教的“童子拜观音”、“五十三参,参参见佛”故事,就有了一丝庄严的味道。 云台山。 这座山叫云台山,顶上的建筑叫云台阁,是近年才修建的,里面陈列一些与渡口历史有关的物品,入内需要门票。 西津渡的东区,曾是英国的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镇江被迫对外开辟为通商口岸。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 现在这里还保留了不少欧式建筑和英国企业的旧址,如德士古火油公司、美孚火油公司等旧址。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收回了英租界。 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在是镇江博物馆。主楼前的雕塑叫“宜侯夨簋雕像”。两位古代荆蛮族妇女托举的就是代表镇江历史的最早的象征“宜侯夨簋”。镇江历史上曾先后称为朱方、谷阳、丹徒、京口、南徐、润州。而“宜”则是镇江一带最早使用过的地名。今天的镇江一带是周康王时封给宜侯的领地。宜侯夨簋是1954年在镇江东郊大港烟墩山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底部有12行铭文,计126字,能辨认出的有118字。郭沫若、唐兰等著名考古专家认为,宜是地名,侯是封号,夨是人名,指吴国君主仲雍的曾孙吴国第五代尧国事周章,簋是指圆口四耳的器具。铭文记载了周康王时大封典的情况和宜地的历史。(来自网络) 西津渡音乐厅,也是欧式建筑,旁边的缪斯女神像似乎是近年制作的。 说老实话,单就视觉观赏而言,西津渡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所以照片看上去也都很平淡。但这里又确实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需要用心去感应。好吧,话就说到这里,再多说就有装那个啥的嫌疑了。<br><br><br>看过西津渡,自然就想到那和它一衣带水的瓜洲古渡,“京口瓜洲一水间”嘛。当然现在过长江已经不再需要在渡口乘船,我们经润扬长江大桥,古时的天堑,如今分分钟就过去了。<br> 啊哦,我们这趟旅游的主题是大运河。所以先放下古渡,看运河。瓜洲是大运河进入长江的河口,是运河水位调节的枢纽,也是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遗产的遗产点。 在唐之前,大运河在入江前向西拐了个弯,到仪征才入江。唐玄宗开元年间(时值盛唐),开挖了伊娄运河(也叫瓜洲运河),截弯取直,从瓜洲入江,缩短了航程,方便了漕运和人员往来。<div><br></div><div>如今的瓜洲处于大运河的河心,一侧是船闸,另一侧是节制闸。这是因为长江的水位与运河水位有很大差异,而且长江水位随季节变化,而运河水位则需要保持基本稳定。<br></div> 瓜洲节制闸。 瓜洲船闸。 通过船闸的货船。 瓜洲公园导览图。 说明牌。<div><br></div><div>这个瓜洲公园的建筑,除水闸、船闸、水文办公楼外,全是近年修建的。一般看看就好。<br></div> 镜水堂。 江影轩。 彤云阁。 镇水铁犀。 牛头挺萌的。 说明牌。看不清的话我大概解释一下。清康熙年间,因黄河夺淮,淮水入江,导致江淮水患频发,为镇水,清廷下令,以生铁铸成“九牛二虎一只鸡”,分别放在淮河下游各处,后因瓜洲堤岸年年崩塌,就从别处移来一只铁牛(铁犀)。到乾隆晚年间,这只铁犀也沉入江中了。现在这个是2020年重铸的。 银岭塔。 瓜州古渡石碑。 观潮亭。 以王安石《船泊瓜洲》诗为题的浮雕。 今年(2020)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我们正好遇到当地武装部组织抗美援朝老兵及亲属来这里秋游。说实话,扬州的拥军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在后面的旅游中,我还发现扬州市政府居然给本地的军人配偶都发放了军嫂证,可以享受到许多的优惠,这在别的地方连听都没听说过。 含江口。其实离长江有段距离。 牌坊另一面写的是“江天胜境”。 沉箱亭。 杜十娘像。 取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书中说这个故事发生在瓜州古渡,后人也就姑且信之。这些年各地挖掘旅游资源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连西门庆都有人争,同为故事人物的杜十娘当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坐在这里。 诗廊。 收集镌刻与瓜洲有关的古人及其诗词。<div><br></div><div>嘿嘿,走了一路,这种诗廊似乎随处都有。想想也挺可乐:古时文人名士走到哪里,感慨一来,便赋新诗一首;如今的文人名士走到哪里,价钱一谈,便抄古诗一首。这些诗碑林(廊)就是这么来的。<br></div> 这是什么地方?回答:停车场的卫生间。环境不错,就是有点难找。(笑) 最后,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可悲可叹的事实:此瓜洲非彼瓜洲。那个唐朝张祜的“两三星火”、宋朝陆游的“楼船夜雪”的瓜洲本尊早已沉入江底,现在的这个瓜洲不过是今人冒名顶替的假瓜洲而已。<div><br>瓜洲:孕于汉(水下沙洲),生于晋(露出水面),长于唐(于北岸相连),卒于清(坍塌入江),享年约1700岁。在自然地貌中属短命者。<br><br>本篇先到这里。谢谢观看。希望朋友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div><div><br>后面更精彩,敬请期待,谢谢。<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