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百咏图》,以世界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为艺术表现形式,以笔者本人曾经参加过的扶贫工作为内容,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讲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脱贫攻坚战,在建党百年传承红色经典中解读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百咏图》共有200幅图画,寓意两个百年。在《百咏图》完成之前,同样是以笔者本人参加扶贫工作为内容的另一部作品《千禧天歌》,由纳西族兄弟在丽江完成。《千禧天歌》没有采用东巴古籍原来的书写方式, 而是将东巴文字、汉字、纳西语拼音三种文字同时绘制在画卷上,让人一目了然,随即可读。</p><p class="ql-block"> 《千禧天歌》完成后,曾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长城展示过,目前,已经被丽江市接风楼文化园永久性馆藏。 接风楼不仅是世界遗产东巴文化的传承研习之地,而且,又以当年红军长征时途经丽江,纳西族人民在接风楼热情的接待过贺龙元帅的红二方面军为佳话而代代相传:“1936年4月,由贺龙、关向应、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丽江的四天三夜里共行程160多公里,途经9个乡镇110个大小村庄,红军所到之处,开牢释囚、开仓济民,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严明军纪、团结群众,受到了丽江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爱戴。在红军进驻丽江古城期间,丽江人民积极的帮助红军筹备渡江物资,在短短的几天里,仅以28位船工、7只木船和几十只木筏,迅速地将1.8万红军将士全部安全的抢渡过金沙江,将追敌远远的甩在了金沙江对岸。从此,红军与丽江人民建立起来的鱼水之情,在丽江各族人民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虽然,红军飞渡金沙江的故事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但是,红军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丽江人民”,(丽江网)。</p><p class="ql-block"> 如今,接风楼又馆藏着以脱贫攻坚为内容的长卷,向人们讲述着脱贫攻坚的故事,为深入推进国家长征文化园的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激励各族人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续写着从红军长征到脱贫攻坚及迈向新征程的光辉篇章。因此,接风楼也成为了丽江少数民族兄弟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的新征程中,向世人展示红色经典文化的又一处打卡点。(如果美友们到了丽江,有兴趣可以去接风楼看看)。</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百咏图》。2021年5月,南京广电集团的朋友约我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投稿,题目是:《我和我的党支部》,我选用了刚刚参加扶贫工作时,扶贫办临时党支部给扶贫工作队员上的第一堂党课为素材,内容大致如下:“到扶贫办报到的第一天即组建临时党支部,虽然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单位,互不相识,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扶贫队员。临时党支部成立后即布置了第二天分组下乡的任务,我们这一组去的是苏北泗洪县的一户农家,家里只有两个孩子,大的十二、三岁,小的五、六岁。这是春节前的冬天,室内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两个孩子裹着棉被相依着坐在床上。县委扶贫办主任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这个家庭的情况,这是一个原先已经脱贫正在奔小康的家庭,却因为孩子的父母得了重病而导致了目前的贫困,用扶贫工作的专业术语说,这就是‘因病返贫’。眼前的现实打动了我们一行刚刚加入到扶贫工作行列的全体党员,这一堂党课让我们每一位扶贫队员深感扶贫工作的艰巨,在当年的扶贫工作总结报告中,就有‘经济薄弱县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户因灾因病返贫’,‘维护农村稳定,仍然是摆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政治任务’这样一段话,”。我将这一段内容描绘在了《百咏图》第24幅中。</p><p class="ql-block"> 请看下图:</p> <p class="ql-block"> 《百咏图》传承了东巴文化传统的文字书写方式,笔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每幅图自上而下共五行(东巴经书多为三行),各句子之间以一条竖杠分隔,段落使用两条平行的竖杠来表示分段。第一行从左到右至竖杠,与上一幅(第23幅图)衔接,原文是:经济薄弱县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户因灾因病返贫。本图是第24幅图,是从竖杠开始,第一个象形文字图形是一个齿形的圆圈,内有一个小的圆圈,纳西族兄弟在翻译时注了读音:“sv”(纳西语拼音),但没有标注音调符号,译做江苏的“苏”字。下面一个象“曰”的象形文字图形,所注的读音是:“bef”,这是苏北的“北”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北”应该是“bei”,这里的“bef”其中的“be”是纳西语拼音,后面的“f”表示这个音是低升调。纳西语有四个声调:高平调55,用“l”表示;中平调33不标声调;低降调21,用“q”表示;低升调24,用“f”表示。 在四个声调中,中升调和低降调出现的频率高,高平调次之。低升调出现在纳西语固有词里较少,低升调在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汉语借词的入声字里,纳西语里没有“苏北”这个词,属于外来词。纳西族兄弟没有参加过扶贫工作,这也给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我们经常通过电话交流母本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苏北”,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词,这个词有时会出现在江苏省内的媒体、或市民的语言交流中。有些南京的市民对“苏北”这一概念也不是很清楚,认为江苏省境内长江以南就是“苏南”(这个概念是对的,又因为长江自芜湖至南京段向北拐了一个弯,苏南又称为江东,也是江东父老一说的由来),长江以北就是“苏北”,这就不对了,准确的“苏北”,是指徐、连、盐、宿、淮五市及所辖区县,除此之外,长江以北还有南通、泰州、扬州三个市及所辖区县,称为“苏中”地区。外省的朋友就更搞不清楚了。《百咏图》中之所以会经常出现“苏北”这个词,是因为当时全省的1025个贫困村均集中在苏北5市所辖的15个县,现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仍然在苏北地区。可见,类似“苏北”这样的词,在假借时的用字和标音的精准方面,纳西族兄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象“苏北”这样的假借词在译文中很多,如果不反复细读上下文,很难做到准确翻译。纳西族兄弟说:全文翻译完,自己也成了扶贫队员了。我说:你更了不起,你是第一个将扶贫的故事翻译成东巴文,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歌颂全面脱贫奔小康的伟大时代。</p><p class="ql-block"> 第24幅图的汉字原文是:推进苏北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贫困农户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维护农村稳定,仍然是摆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政治任务。在图中,首先出现的象形图形不是“推进”而是“苏北”,这是因为纳西语的语言结构与汉语的语言结构不同,丽江民语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委员会)的老师为我提供的参考资料里是这样解释的,如果用汉语说:“是否看见林中的雉鸡在扒土喜戏?”,那么,用纳西语说,却是:“林中雉鸡扒着见见呢?”,又例如:如果用汉语说:“我不能够说服他”,用纳西语说,却是:“我他说不能够”。因此,想解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不但要了解东巴文字,还要分析该文字的读音和语法结构。</p><p class="ql-block"> 在《我和我的党支部》的后半部分,我写到:“在第二年的扶贫总结报告中,我又看到了关于‘农村卫生改水工程,在高氟和污染水严重地区,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解决了808万人的卫生饮水问题’,”。开始,我并不了解高氟水污染的严重性,只是看到白开水倒入玻璃杯子后,里面很快就会有一些白色的沉淀物,后来上网查了查,才了解到:氟中毒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肾脏、内分泌、肌肉损害,腰腿及全身麻木、疼痛、骨关节变形,出现弯腰驼背,发生功能障碍及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根据纳西族兄弟的译稿,我将这一段内容描绘在了《百咏图》第77幅中。</p><p class="ql-block"> 请看下图:</p> <p class="ql-block"> 《千禧天歌》完稿后,纳西族兄弟敬了我一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同唱一首歌,共饮一江水。如今,《百咏图》已经完成,也应该回敬纳西族兄弟: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铸美美与共,绘美人之美。《千禧天歌》和《百咏图》如同石榴籽亲兄弟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谓:千禧天歌唱响百咏图,万家灯火照亮一江水。</p><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人会说,只见过玉龙雪山、金沙江虎跳峡,没有听说过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其实,早在明代东巴文化就来到了南京,抗战胜利后第二次来到南京,《百咏图》算是第三次了。此次在南京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展示《百咏图》,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南京朋友看到这种文字。</p><p class="ql-block"> 东巴文经书(又称为百科全书)在美、英、日、法、俄、德等多个国家也早有收藏,收藏最多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共存有七千八百多册。日本有学者根据日语促音与纳西语语法结构,多年来一直在寻找日本汉字来源于东巴文化的理由,希望能够和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结上缘;韩国的南怡岛,又称“南怡共和国”,干脆将东巴文字整体定为该国的官方文字。在我国,除了云南、北京和台湾,南京博物院也存有一千多册东巴文经书。</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该记住那句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否则,我们的子孙今后只能在其他国家看到东巴图画文字,却不知道其源自哪里。</p><p class="ql-block"> 因为美篇对美片的发送数量有限制,接下来将发送《百咏图》中的部分图,供美友们观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结束了连续两年的扶贫工作后,想找一种艺术形式把这些扶贫故事表现出来,那一年的暑假,去滇西北旅游时,偶遇了卖牒片的大学生,交流中才知道这是个零就业的家庭,“零就业家庭”指的是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中没有一个是按月领工资的。但是,他们有丰富的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 由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主办的《百咏图》象形文字手稿展,于2021年10月1日在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展。</p> <p class="ql-block"> 前言及创作背景</p> <p class="ql-block"> 有位老同学问我这次展览的目的,我说,只用一句话概括:让更多的南京朋友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且正在渐渐消失的一种文字。</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外还布置了两百把伞,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的路上,我们还将经历多少风雨。</p><p class="ql-block"> 伞与“善”谐音,友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部分东巴文化书刊</p> <p class="ql-block"> 东巴文译稿</p> <p class="ql-block"> 根据“我和我的党支部”的内容,对其中的第24、77两幅画做了专门的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 该Logo白底表示干净纯洁,绿色象征着万物复苏,象似一堆错落有致的书本,左边形成了一个“F”,是“扶”、“富”、“傅”、“风”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右边形成了一个“3”,该Logo于2019年完成,寓意:到建国百年还有30年。</p> <p class="ql-block"> 部分版权登记证书,内容包括东巴文手稿、论文、Logo等。</p><p class="ql-block"> 南京白云亭展示的《百咏图》与丽江接风楼馆藏的《千禧天歌》形成了东西部携手、前呼后应的态势,再现了长江两端各族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象石榴籽一样的兄弟情、一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