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50-大寨固关娘子关与五台山

黄豆芽

<p class="ql-block">从林州向西横穿太行山,我们进入了山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巍巍太行山,高高虹梯关。机位在平长高速的虹梯关服务区,有无人机的童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位置距离13公里长的虹梯关特长隧道直线距离500米,我们就是错过了,果断在平顺互通下高速掉头回返,这13公里的太行山底隧道我们穿了三次。</p> <p class="ql-block">拉近了看平长高速从太行山底部穿过。</p> <p class="ql-block">其实虹梯关这里还有一条挂壁公路,名字就叫虹梯关挂壁,我们已经走过了太行7条挂壁中的3条,这条我们就没有去了。</p> <p class="ql-block">穿过太行山一路北上到昔阳县大寨村。大寨是当年中国的一面旗帜,“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p> 当年的大寨就做了一件事,在太行山深处的虎头山上将荒山开垦成了梯田,由于缺水,又修建了引水渠。从1953年开始一直修到1964年,改变了这个小山村靠天吃饭的问题,大寨粮食产量从1952年的118公斤增长到1962年的387公斤,这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一个奇迹。60年代初时,我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大寨村当仁不让成为了和大庆齐名的国家典型。 周恩来三次到大寨。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尤其热爱这里,原因不详。按照他的遗嘱,骨灰撒在了大寨虎头山上。</p> <p class="ql-block">当年大寨村支部书记陈永贵,1953年-1963年在大寨带领村民建起了梯田,1967年以后担任山西省省部级领导,1975年-1980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人是好人,两袖清风,和华主席关系尤为不错。</p> <p class="ql-block">了解中国的人应该理解这张照片的含义,祖龙后面的那排椅子是留给副国级干部的。</p> <p class="ql-block">遵照陈永贵遗愿,他最后还是回到了昔阳县大寨村虎头山,这个归宿肯定比皇城那个方格子更加适合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寨展览馆中有一张历史照片,当年陈永贵归葬虎头山时,墓前那座碑上方没有那两条龙。</p> <p class="ql-block">大寨修的梯田,仅仅解决了田地的问题,种庄稼还得有水,所以他们又修了团结沟渡槽来解决虎头山上农业灌溉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夏族天分就是种地,只要制度稍微合理,比如在1979年—1984年的6年间,刚刚实行包产到户,农业平均增长速度就达到了94%,这在世界农业史上都很罕见。</p> <p class="ql-block">三面红旗(不明白的自己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对大寨精神的表述,“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春,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在安徽省委党校工作会议上说:“什么这个学大寨学歪了,那个学大寨学错了,大寨本身就不正”。这是第一次高层的公开异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8月中下旬,中共山西省委多次召开常委会议或常委扩大会议,系统分析大寨和昔阳的经验,总结山西省学大寨运动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盖棺论定。</p> 大寨纪念馆对原因语焉不详,但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村民穷十年之力开垦的梯田逐渐改种了果树,历史照片可以看到梯田的堡坎逐渐失修。<div><br></div><div>这张沙盘是当年梯田全盛时期的情况,我们今天到这里完全看不到这样壮观的梯田,到今天,果树也已经全部换成了普通的树林,其实就是完全的退耕还林了,层层的梯田堡坎仅仅在树根部分时隐时现。</div> 大寨精神还被保存着,所以在当年最艰辛的狼窝掌这个地方的梯田被村里人保留了下来,就这么一块地。 <p class="ql-block">我不懂农业,简单比较那些旱地里的农作物和我们重庆的田,我也知道这应该产不了多少粮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那长长的,堆叠的整整齐齐的堡坎,让我们能看见当年那些倔强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的大寨村,虽然还留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内涵已经不同。</p> 看待历史,总是不能脱离那个时代,特别是裹身其中的普通人。神化(贬斥)一个人和神化(贬斥)一群人,可以,但不会永久。 北上娘子关,途中经过固关。<div><br></div><div>固关和娘子关都是太行八陉第五陉---井陉上的咽喉要地,太行八陉最著名的就是这条井陉。这条路西面是晋阳(太原),东面是真定(石家庄),中间位置阳泉,正东正西方向横穿太行山。太行八陉中,井陉是最重要的一条,因为这条路是古代太行山里唯一可以通行大车的路。<br></div> 井陉从阳泉到石家庄段的地图,可以看到在土门关和阳泉之间,分为南北两条路,娘子关扼守北路,固关扼守南路。<div><br></div><div>其中固关有两处关址,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以前,关址在今天的旧关村,关名称为故关或者旧关;嘉靖二十二年,西迁十华里到地势更加险要的新关村,关名称为固关或者新关。</div> 固关长城北接娘子关,最早由中山国开始修筑,始建于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0多年,距今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div><br></div><div>这是新关,也就是固关城门,关门里两道深深的车辙和光亮如玉的青石板路,最深处达一尺。</div> 关城从旧关(故关)迁至新关(固关),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 瓮城关楼上的四个字,“锁燕蔽赵”。 不止是锁燕蔽赵,明清时期,这是山西人通往京师的唯二孔道(另一处是娘子关),过往车辆行人都得从此路过。 登上关楼,飞起无人机,看到瓮城前后的两座门楼和两侧高大的围墙构成封闭空间。冷兵器时代,被诱入这个封闭空间的敌军士兵会被左右围墙上的守关士卒朝下放箭,不会有一人逃出生天。<div><br></div><div>图片右下方红色卡车通过的关侧公路是国道G307,这就是古代的井陉南路,一直盘山而行,弯多坡陡。</div> 贯穿图片的高速是G20青银高速。图片正上方红色寺庙穿过一条拱桥,然后连接一段长城到瓮城,这里本来是一段山体,固关长城主体就坐落在这段山体上,G20在长城下方打穿了山体,形成了长城在上,高速在下的跨线桥结构。<br> 用单反长焦看看这段G20高速之上的长城构成的跨线桥。上面两个大字是“固关”,下面有五个小字,“太行第五陉”。 无人机升高一些,青银高速逶迤向东,左右两侧大山上各伸出一条手臂蜿蜒上山,那就是固关关楼向南北两侧延伸的固关长城。 南侧固关长城,沿山脊而上。 北侧固关长城,沿西峰寺而上,寺在关内一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尸归咸阳经故关;公元前204年韩信屯兵固关整兵,而后东出土门关背水一战;公元756年郭子仪出固关平定“安史之乱”。<br><div><br></div><div>说起始皇帝之死,顺带谁一句,始皇帝病逝的沙丘离宫,中国历史上的大凶之地,位于今天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南。</div><div><br></div><div>《史记·殷本纪》记载:“(纣王)置广沙丘平台……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公元前295年,一代雄主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在这里被自己的儿子遣兵围困三个月而活活饿死;公元前210年,始皇嬴政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离宫,“鲍鱼之肆”过固关返咸阳。此后,中国历代帝王均会选择绕行,避开此“困龙之地”。</div><div><br></div><div>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div> 固关关楼侧面的“娘子关保卫战纪念碑”。<div><br></div><div>娘子关战役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十大会战之太原会战的重要一役。娘子关失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军首先突破了旧关,导致娘子关腹背受敌。太原会战除了晋东的娘子关战役,还包括了晋北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以及后期的太原保卫战,娘子关战役的失败,对后来的忻口会战以及整个太原会战的失利产生巨大的影响。</div> 站在G20的固关长城跨线桥上远望山西,雄关漫道。亡国之危已经过去近百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华夏民智已开,日本人短视的战略让他们错过了历史上最好也是最后的一个登上大陆的机会。 从新关(固关)向北去娘子关,必过旧关(故关),旧关就剩下这座关楼,城门上的字为“古固关”。 平定县的太行一号公路。 夜宿娘子关下的娘子关村,吃完晚饭和绿豆芽散步,随意上山走到娘子关东门,这不是娘子关景区正门,是当地老百姓出入的另一座城门,一般人都不知道,城门外是娘子关初级中学。我们也是完全不知道这里,只是信步走来,恰遇关楼侵染在漫天的夕阳里,"烽台夕照"为娘子关十六景之一,今夜我们有运气,好漂亮的天下第九关。 <p class="ql-block">第二日,娘子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城原名苇泽关,相传以唐代平阳公主驻兵于此而命名至今,关城“襟山带河”,两翼长城蜿蜒,历为三晋门户和交通要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无人机的照片,"襟山带河"四字实在是精炼至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边卖冰棍的老人家告诉我,无人机可以拍长城,但是一定不要飞过河,河对岸有"部队",无人机飞过河会被当场击落。后来我们在山顶长城俯瞰下方,确实有一排部队营房在河对岸谷口当要之处,远处那排浅红房顶。</p> <p class="ql-block">正对娘子关关城的这条古朴的铁路遗址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正太铁路。已经有120年历史,窄轨,人们以讹传讹说是阎锡山为了山西的特立独行专门修的窄轨,其实不是。正太铁路于1897年由盛宣怀和洋人开始谈,1904年动工兴建,1907年全线竣工通车,阎锡山主掌山西已经是1911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太铁路由于经费原因,将原本东端起点由柳林铺向南移至今天的石家庄,使石家庄这个当年的小村庄成为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石家庄才由一个村庄变成了华北平原首屈一指的大都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铁路看起来古朴庄重,甚为耐看,驻足良久。</p> <p class="ql-block">沿着不知多少岁月的古驿道青石路进入关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子关关城上有五个字,“天下第九关”;门洞上额书四字,“京畿藩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初期的娘子关防御战、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攻坚战都发生在这里。百团大战就是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交通破袭战。娘子关地处正太铁路中段,扼守着华北的重要交通命脉,八路军攻克娘子关成为百团大战中的关键一仗。</p> 关城不大,南北长400米,东西宽150米,有南门(主城门)、东门两座关门和长650米的城墙,其中民宅,街道保持原貌,居民多为明清军户后裔。 巴掌大的地方也有一座关帝庙和一座戏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建筑牌匾上的字都写的极好。 这条老街本身就是千年来连通晋冀的古驿道,宽仅2-3米,青石铺路。 民居排列驿道两侧,多为四合院,今天还有人家居住于此。 民居前照壁,镂空雕刻的九龙戏珠。 娘子关襟连绵山,东向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长城沿着绵山一路上行,长城阶梯陡且高,普通人攀爬起来还是有些费劲。 与其他长城垛口的四四方方的方砖不同,这里的边墙和垛口上部第一块砖都是像房檐一样两面斜下的青砖 适逢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碰上好几拨孩子在老师组织下来爬娘子关长城。 也有没上学的娃娃,妈妈爸爸陪着一起来,这女娃儿特乖。 一群小学生和我们擦肩而过,最后一个小女生发现我在拍他们,回过身来笑嘻嘻的做了一个V字。 在烽火台第二次飞起无人机。<div><br></div><div>娘子关关楼上有一幅对联,“雄关曾驻唐时月,碧水长流娘子魂”,这就是说的平阳公主守娘子关的那段历史。</div><div><br>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三女,才识胆略过人,早年嫁给凌烟阁排名十四的千牛备身柴绍。隋大业末年,为了策应李渊晋阳(太原)起兵,平阳于鄠县(今陕西户县)聚拢关中豪杰达七万之众,连续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后挑选精兵一万与李世民会师于渭河北岸,共破长安。</div> 这支娘子军军纪严明,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平阳肃然起敬。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确保李唐晋地不失。<div><br></div><div>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div><br></div><div>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br></div><div><br></div><div>武德六年(623年),史书记载平阳公主去世,谥号为"昭",李渊力排众议以军礼葬之,她是唐朝第一位死后赐予谥号的公主,也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采用军礼殡葬的女子,史称“平阳昭公主”。<br></div></div> 娘子关石砌长城在绵山上的端口,面向河北一侧山势平缓,人家阡陌俱全,面向山西的垛口一侧为绵山绝壁,岂止是易守难攻,让我去爬都爬不上来。 离开娘子关,北上五台山。路过滹沱河特大桥。 整个山西河流很少,只有五条主要河流,父亲太行山,母亲是汾河。<div><br></div><div>这五条河中有四条都很有名。</div><div><br></div><div>第一条,汾河,山西的母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中国历史上极有名的一座山,主峰芦芽山,我们绕行山西北部后会去爬这座名山),南向700公里注入黄河,贯穿山西五大盆地的三个,即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杜牧那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据说指向了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那里出汾酒,汾阳汾阳,汾水之阳。</div><div><br></div><div>第二条,发源于山西的太岳山脉,东南流向,滋润了上党盆地,流过林县红旗渠后和清漳河一起汇入漳河的浊漳河。</div><div><br></div><div>第三条,发源于山西朔州以南黄土高原,西北流向,滋润了大同盆地的桑干河。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故得名。桑干河流出山西后,进入河北怀来、延庆的官厅水库,称为永定河,成为北京的主要水源之一。中学学过一篇文章,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就是指的这条河。而流过官厅水库的这条永定河在康熙三十七年以前叫无定河,当年康熙视察无定河,派于成龙治理河道,筑百里长堤,并赐名永定河。</div><div><br></div><div>中国的无定河有两条,一条是桑干河下游这条,另一条发源于陕西北部,途经毛乌素沙漠南缘注入黄河,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内陆河,那条无定河与西夏相邻,也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归梦里人”指的是鄂尔多斯那条无定河。</div><div><br></div><div>第四条,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五台山北麓,先西南后东南流向,滋润了忻定盆地的滹沱河。滹沱河流出山西进入河北,成为石家庄的母亲河。三国时期,滹沱河流域的石家庄及正定地区叫“常山”,所以三国里赵云将军说的是“吾乃常山赵子龙也”,如果是到今天,只好说“吾乃石家庄赵子龙也”。</div> 五台山第一日,天上的云。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晋冀交界处,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有中南西北中五座山峰,山峰顶部平坦,叫五“台”,每一“台”正好供奉文殊菩萨的一个化身。五台山没有什么自然风景,完全是佛教道场和宗教建筑,来这里的多是善男信女,他们朝拜五台山有两种选择,大朝台和小朝台,大朝台是分别上五个峰顶朝拜文殊菩萨的五个化身,小朝台是爬上台怀镇的一座叫黛螺顶的山峰,山顶有一座五方文殊殿,殿内供奉了文殊菩萨的五个化身,到那里去朝拜一次就等于朝拜了五个台,这就是小朝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自然是小朝台,有1080级台阶和索道可供选择,选择索道上,台阶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黛螺顶亦称大螺顶,又称青峰顶,因山势状如螺而得名,黛螺顶上风极大。</p> 俯瞰山下的台怀镇。 小朝台的目的地,供奉五座文殊菩萨像的五方文殊殿,和台怀镇上那些中心区的寺庙一样,处处金光灿灿。黛螺顶上的庙宇始建于唐代,明代成化年间重新修茸,估计修的富丽堂皇应该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五台山周围一共有124座庙宇,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是汉传佛教的寺庙,黄庙是藏传佛教的寺庙,很多庙宇都非常有名,五台山也是我国唯一的青庙、黄庙并居一山共同讲经说法的道场。<div><br></div><div>不像我们这样的旅游者,一般人来五台山就是到寺庙拜佛的,没有任何其他意图,我们选择了自以为人最少、不是假期、不是周末的时候,其实山上依然像赶场一样人多,五台山的寺庙分布很广,到处都有并不算小的停车场,但是即使这样的淡季,停车场的车都停了很多,特别是到晚上打尖时候,很多停车场都满位,不知道过年过节或者初一十五这些对信众有意义的日子,这山上会是怎样的拥挤程度。<div><br></div><div>下了黛螺顶,我们开始逛那些著名的寺庙,绿豆芽功课做的很好,客栈选在中心区附近,去哪里都不算远,否则到处开车,停车是麻烦事。</div><div><br></div><div>罗睺寺,以石狮和开花现佛殿闻名。</div></div> 罗睺寺是黄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完全的藏地风格,只是没有白玛草墙而已。 罗睺寺的唐代石狮子,台怀镇中心区诸寺多雕有石狮,而唐代的遗作惟有此一处。 罗睺寺开花现佛殿,五台山寺庙中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一座佛殿,殿内八瓣莲花拥四尊阿弥陀佛,台下装有机关,地下圆盘转动,通过轴承,操纵花瓣一开一合,四尊佛像时隐时现,殿内两壁布满木格,放置藏、蒙、汉3种文字译的《大藏经》各一套。 罗睺寺紧邻大显通寺。大显通寺为青庙,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位居五台山十大青庙和五大禅寺之首。 大显通寺钟楼上的大钟,重达万斤,明代铸造,五台山第一钟。 大显通寺的大雄宝殿,五台山历代最大的大雄宝殿,不愧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这座寺庙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大显通寺大雄宝殿为重檐庑殿顶,古代建筑的最高等级,侧面看五重飞檐,我们参观的时候恰逢一队大和尚进入殿内念经,佛颂声声。 108根木柱围于大殿四周,前置重檐抱厦,转角处向内收缩,前檐雕龙风图案,形制壮丽,雕工极细。 <p class="ql-block">我们巴蜀之地,一般老百姓家的瓦房瓦片肯定是朝下覆盖,让雨水顺着瓦片自然滑落,五台山一些寺庙顶部的瓦片是朝上的,接雨水么,显然不是。瓦片上那些亮晶晶的,是人民币,一分,两分,1角的都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片朝上“接钱”的屋顶,第一次见,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波旬也许是对的。</p> 无量殿。 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区最高处叫灵鹫峰,峰顶寺庙称为菩萨顶,黄庙,皇家寺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从照壁到寺庙大门有108级台阶。<br><br>五台山青庙最大的寺院是大显通寺,黄庙最大的寺院就是这座菩萨顶。 皇家寺庙自然气度不凡,石刻气势惊人,和民间庙宇石刻明显不同。 阿不噶郡王碑后,虚化的“五台圣境”四字为康熙手书。 狻猊,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四,狮头龙身,这尊石雕两颗豆芽都非常喜欢。 五台山上黄庙很多,西藏、川西、甘南很多藏族僧人也来五台山拜佛。 我在菩萨顶见一位小小年纪的藏僧在墙上写字,就对他笑了笑,小伙子非常友善的回应,我们聊了几句,他不是五台山的僧人,来自四川甘孜州,千里迢迢来五台山拜佛。<br><br>像丁真一样单纯的藏家小伙,一笑就露出一口白牙。 藏传佛教降魔杵。 藏传佛教《和睦四瑞图》,唐卡经典题材。 广仁寺十方堂。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到广化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五台山只有广化寺夜间开放,也只有广化寺向一般游客开放斋饭,绿豆芽选择的客栈距离广化寺很近,我们两天四顿正餐有三餐都是在广化寺吃的斋饭,饭钱随喜,当然,我们不会占菩萨便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斋饭还有一个有趣事情,第二天中午我们邻座一位吃斋饭的老人家比一般人看起来黑而瘦小,我好奇的多看了一眼,也没觉得有什么太不同之处,后来吃完斋饭出了广化寺大门,发现这位老人家正坐在大门口乞讨,脚前摆了个破碗。呵呵,真会选地方,到饭点了就去庙里吃免费斋饭,吃饱了出来继续要饭,这工作不赖。</p> 广化寺也是黄庙,不像青庙老大叫方丈,黄庙老大叫大管家。 黄庙标志。 五台山镇海寺,据说顺治出家于此,不过我以为这只能是传说,虽然在五台山善财洞上院正殿的山墙上还有所谓顺治的归山词。 镇海寺为黄庙,内有藏传佛教壁画,落款是“热贡艺术家 乔丹才让 佛历2542年夏月”,佛历2542年为公元1999年,热贡在青海黄南州同仁,那里的热贡唐卡和西藏唐卡一样有名。 镇海寺内的章嘉活佛舍利塔,章嘉活佛是黄教中一个历代沿袭的职位,其地位仅次于达赖、班禅,清代至民国,镇海寺的章嘉活佛在五台山具有巨大的权力。<br> 又到中午,再到广化寺吃斋饭,遇见小和尚。 生死轮回图。图中央画有九宫,并环以八卦之图,周围又用十二属相来相配,中间张开大口的是太岁,“犯太岁”的那个“太岁”。 五台山的五爷庙,黄庙,这个寺庙和大白塔是整个五台山的标志。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五爷庙规模并不太大,但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 <div>香客到五台山许愿,就是到五爷庙许愿,五爷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之一,在五爷像前许愿,愿望达成后要在一年内来还愿。<br></div><div><br></div>一般早晨空腹到五爷庙许愿,每月农历的十五或初一可在零点去烧头香,所以客栈老板说山上逢初一或者十五的日子,车位就特别紧张。<div><br></div><div>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供奉龙王和文殊菩萨,门楣有“龙参”二字,山西老百姓可以不知道文殊菩萨,但是都知道五台山五爷庙,香火最盛所以金碧辉煌。</div> <p class="ql-block">大白塔,五台山的象征,五台山又叫清凉山,大白塔为清凉第一胜境,塔身有252个风铃,我们走过的时候,铃声清脆响彻四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白塔形似藏传佛教喇嘛塔,和北京北海公园那座白塔规制类似,但高大许多,据传大白塔内有一座唐代阿育王舍利塔,元朝做塔包裹唐塔,明朝再次做塔包裹元塔,才有了今天这样巨大的体量。</p> 殊像寺,青庙,创建于东晋,殊像寺大藏经楼,木结构能做到这等地步,叹为观止。<div><br></div><div>世人都惊叹于大殿内高大的文殊菩萨骑狻猊的塑像,我却在背后那尊文殊菩萨鎏金铜像前驻足不前,那尊菩萨像精工细作,璎珞分明,衣炔流畅。走完了五台山的殊像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五大禅处,我个人最为推崇殊像寺主殿背后那尊不大不小的文殊菩萨像。<br></div> 五台山南山寺,以精湛的石雕闻名。 镂空雕龙。 南山寺望峰台可以看到五台山的南台,在照片右上角山顶最高处有一个很小的佛殿,那座山即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