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变老的艺术

Amy Wang

<p class="ql-block">与老花眼抗争了两三年,最终以配了一副花镜告终。年轻的时候视力极好,不知道戴眼镜的滋味,上帝是公平的,不戴近视镜就得戴花镜。</p><p class="ql-block">在一家专业的眼科医院验光,配镜价格不菲,但眼镜戴上确实舒服,视力奇迹般恢复了,像换了一双新的眼睛,欣喜不已。</p><p class="ql-block">借老花镜的提醒,索性了解些老年人该懂的事,手边一本“你的前100岁健康指南”,一本“优雅变老的艺术”。前者偏重用药,饮食运动等实战技能,后者讲哲学,两者相辅相成,配上高质老花镜,给自己上了一堂关于老年的入门课。</p><p class="ql-block">一个人需要一定的年龄阅历,才能意识到生命正在走向终点。更重要的是,你今天所做的一切,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你的余生,影响你以何种方式走向生命的终点。</p><p class="ql-block">“健康指南”的作者杰罗尔德-温特,是药理学和毒理学博士,任教于美国雅各布斯医学院。由于专业的原因,作者除了对目前司空见惯的常规用药提出质疑以外,也不建议服用各种膳食补充剂。他提倡人们要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能掌控的事情上,那就是运动和饮食。</p><p class="ql-block">他主张有规律的有氧和无氧运动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具体就是不管采用哪种有氧锻炼方式,心脏和循环系统都必须达到足够的运动强度才能产生锻炼效果。</p><p class="ql-block">作者推荐慢跑和快走同步进行的有氧运动养成规律一段时间以后,加入无氧环节,即力量环节。原因是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老龄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肌肉数量的减少。</p><p class="ql-block">至于运动的时间则因人而异,一旦运动习惯养成以后,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简.布洛迪在八十岁接受采访时,有人问她“你为什么能坚持锻炼?”她说:“我的第一个回答,也许是为了控制体重;第二个回答,是想活得更长一点,但这些都不是让我天不亮就起床,然后先跟朋友们一起步行晨练,再骑单车去上班的原因。让我能坚持锻炼的原因,是这些锻炼活动带给我的那种感觉------锻炼让我感到有更多活力,更少压力,更高工作效率,更多专注。对了,还有更多快乐。锻炼让我更有心情,去闻一闻玫瑰的怡人芬芳,去从容面对生活的顺逆无常。”</p><p class="ql-block">关于饮食,作者推荐抗高血压饮食和地中海饮食相结合,也就是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品质多样的谷物,纤维素,一定量的动物和植物蛋白,无烟少酒,少糖少盐,和坊间倡导的健康饮食没有太大出入。</p><p class="ql-block">在合理饮食,有规律且科学的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基本可以杜绝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的产生。即便如此,人们还可能在老年面对阿尔茨海默病,癌症,心脏病,骨折疏松等的困扰。作为药理学专家,作者对癌症等引发的疼痛建议给予更慷慨剂量的止痛药,这种情况下药物成瘾的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p><p class="ql-block">“优雅变老的艺术”与前面那本实战书相比显得特别“形而上”,开篇就讨论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怎样看待老年问题。譬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位自然哲学家必须注意健康和疾病的基础知识或原理,因此许多哲学家最终被引向医学问题和老年问题。</p><p class="ql-block">正如顶级运动员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他们的训练是从脑力开始的。个体自身的生活态度不仅重要,而且在优雅变老的历程中有决定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由于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今天人们常说到“老龄化社会”和“老龄化”,然后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不断加剧的衰老,以及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而实践情况是相当一部份“老年人”分担着子女家庭的重担,照顾孙辈,并为他们支付高昂的教育经费。不妨用“赢得的时光”代替“老龄化”,这样不仅老年人自身感觉良好,而且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让老有所为,老骥伏枥成为老年人的集体形象。</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哲学家们对老年的感悟:</p><p class="ql-block">1.与永不满足的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年人更加温和,这并不是出于衰弱,而是归功于他们对人生的洞察。老年时形成的判断成熟使他们能够容忍一些糟糕的东西,这并不是因为缺少什么,如失去兴趣,而是被生活的严肃更深刻地教导,被引向本质的,纯粹的,真正的世界,这一世界就是现实的样子,也是应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2.由于多方面关注和考虑事物,经验和学识才丰富起来,只有“老了”才能获得完整而恰当的人生印象,不仅在入口处,而且在出口处眺望人生。</p><p class="ql-block">3.我们的生命前四十年提供文本,接下来的三十年对前面的文本进行阐释,这些阐释教导我们理解文本的真实意义及相互关系,包括真正理解道德及其一切环节。</p><p class="ql-block">4.更丰富的经验,愉悦的宁静,抛开不重要的事物,专注于本质,更重要的是进入人生的收获期。理想状态下,如醇酒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个性,浑身散发经验的光芒。</p><p class="ql-block">5.伴随成熟,我们将越来越年轻,老年和年轻一样,是个美丽而神圣的使命,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变老,拥有与我们年龄相宜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艰难的艺术。因为老年的平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需我们辛苦努力而获得。</p><p class="ql-block">6.年老根本就是相对的,被赋予了真正生活艺术的人会将生命视为艺术品,在年老时会显现岁月的积淀,具有与工业批量生产的产品截然不同的特质。这样我们就不会衰老,只会德高望重。</p><p class="ql-block">正如西塞罗所言,衰老的特征应该归因于缺乏自律,跟年龄无关,老年人仍然可以有尊严,庄重和令人尊敬的声望。</p><p class="ql-block">为实现老年生活的优雅,平静,要做到四个L---Lauf (运动),Lernen (学习),Liebe (爱),Lache (笑)----结合在一起,如果能及时开始,就有助于形成可观的身体及精神,社会及情感的资本。</p><p class="ql-block">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在自身和自己内心找到对抗晚年的力量的。经验告诉我们,年龄越大,身体越依赖于头脑和精神,精神也表现在人生智慧的自我评价能力上。认可以及被爱的感觉比许多药物更有效。</p><p class="ql-block">两本风格迥异的谈论老年的书在结尾处谈到死亡的时候却殊途同归。</p><p class="ql-block">药理学家借用几位医生之口阐明自己的观点:作为医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治疗,治疗,没完没了的治疗!你很难让一个医生放弃给你治疗。医生们的死法与大部分患者不同,他们才不想做了大量化疗之后再死去,他们都有自己的招儿,有自己的“出路”。有些国家和地区有“死亡尊严法”或类似的法律,为不是医生的人提供了这种“出路”。</p><p class="ql-block">哲学家在谈到死亡的时候则恳求一种告别文化。这里所恳求的告别文化即不是人种学或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概念,也不是与文明相对的概念,而是以个人责任为基础的死亡艺术扩展到社会和政治责任中,这些责任因而自然地相互交错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如果处于无法治愈的疾病的最后阶段,尽管进行了疼痛治疗还苦于难于忍受的痛苦,就可以说:我活过了,和我想的一样好,但现在我想死去了。那么他可以期待,可以要求停止施加给他的一切用于阻止死亡的医疗措施。</p><p class="ql-block">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及时掌握变老的艺术,最终掌握死亡艺术,个人和社会都对这些艺术负有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