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旅拾趣》(22)

禾火江水

<p class="ql-block">在我的长篇纪实小说《乡旅拾趣》的第一部"海那边的故乡”中,特别地为"毛峙"这个地方用笔,是有原因的。</p> <p class="ql-block">毛峙,原名猫峙。最早是个海岛,历经沧海桑田,在清朝初期与我们所处的舟山本岛相连。</p> <p class="ql-block">我18虚岁离开村子,几乎一半的童年和少年成长阶段,是在这个纯渔业的村子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很有规模的渔业村。5O年至58年设过毛峙乡,奠定了它的发展基础。搞人民公社时又划归小沙公社。</p> <p class="ql-block">我们小学同年级有三个班,除了我,都是毛峙村的人。你能想象那村子有多大。</p> <p class="ql-block">我78年初中毕业那一会,村里已有30多只大型渔船(对船),有一次同学带我到船上捞"抱盐勒鱼"吃,那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美味,怎一个鲜字了得,这是一种回不去的味道!没有改革开放,我的这些同学几乎清一色的去那一只只船上"宰鱼羹”(做伙计囝)。</p> <p class="ql-block">那就是我在端午节时,替母亲买过三分钱一斤铮亮新鲜野生大黄鱼头的"行贩组",也就是国营水产公司的门市部。左手遮住的那间是个包子店。有时只气不好,我就化2分钱买一只大肉包子当中饭,省得来回走十来里路。别看现在的冷清状,那是的人气不要太旺!</p> <p class="ql-block">这是取名"张得利”的张家人的院落,村里最大的四合院,最多时住二十多户,一百多人。当地的先祖大都为逃避太平天国战乱从宁波各地迂过来的,应当都是有点家产的富人。</p> <p class="ql-block">孙氏院落,好象叫"孙顺昌”来着。我好多同学姓孙姓徐。</p> <p class="ql-block">天上下的雨水都用这种缸接起来。村子就建在海塗上,没有水井,用水都要去一公里外担水。现在是装了自来水。但用水的除了几位老人,都是安徽、湖北等外省人了,本地人都去了城里。</p> <p class="ql-block">从小拉着船纤长大的原生代的毛峙人,最能理会"向海而生”是个什概念!</p> <p class="ql-block">据说现在村里只剩3只渔船,船工都是讲话"几里角落"的外地人,算不上是真正的渔民。我的理解只有以打鱼为生的才算渔民,他们只是短暂的打工者,何时回乡,那是他能自作主张的。在很远的陆地深处,他们不止拥有三分薄地呢!</p> <p class="ql-block">废弃的铁锚,仿佛在向渔家后人诉说曾经的辉煌,这里到底曾是个重要的渔村。</p> <p class="ql-block">晚霞映照下的大海,更带有一些沧桑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