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清泉</p><p class="ql-block">图片:清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安徽滁州市西南方四十多公里处,有一个山区小镇一一施家集,曾经有一段时间叫施集公社,现在又叫施集镇。这里三面环山,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是个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支队和后来的二师经常利用这里的有利地形,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顽,其中一九三九年夏天,五支队十五团曾有夜袭施家集,一夜消灭韩德勤特务大队顽军五百多人的辉煌战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远眺美丽的井楠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全国都在备战。滁县地委和军分区党委决定将施集作为地区的后方基地进行打造,先是行署在那里的小王水库旁建了一所战备医院,而军分区把施集公社井楠大队作为民兵工作试点地,分区许兴隆司令员、王凯政委、丁世吉副司令、江滨副政委、隋广钤参谋长等很多领导和机关干部轮流到那里蹭点,首长半年一换,机关科以下干部一年轮换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釆茶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七六年六月,我被安排来到施集井楠,在那里待了一年多,这一年多,我把深情留在了那山、那水、那地、那人之中,后来又把她留在了我深深的记忆里。我相信,分区机关许多在那儿蹭过点的战友们也有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滁县军分区司令员、老红军许兴隆给井楠民兵讲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井楠在施集镇的南侧,许多村庄都在山林之间。那儿的山上长满了许多名贵的树种,有檀树,树质坚硬,是制作各种工具把子的好材料;有栗树,这种树烧制的栗炭质地优良,无烟,耐火时间长;有大片的茶山,由于气候和海拔适宜,这里的茶叶有一种独特的清香味;有根深叶茂的板栗树,每年九、十月板栗飘香,吸引了众多的人前来品尝;有良好的水源,鱼鳖肥美。那里还有一个全区著名的国营茶厂,春暖花开的季节,茶山上到处都是茶厂釆茶姑娘的身影,优美的歌声,清脆的笑声在山间回荡。真是一个好山,好水,好风光的风水宝地。</span></p> <p class="ql-block"> 许司令教民兵做伪装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蹭点的同志住在大队部,为了便于大家食宿,大队给了几间房子,并专门为工作队盖了一幢厨房,一共三间房,中间是厨房,两边各一间住人。在那里,人人都当过厨师,烧饭炒菜都会拿两手。所食用的食材都有工作队专人步行去施集小镇上去釆购。当然,有时也会自己种点蔬菜。会钓鱼捉鳖的同志自己到河塘里去钓,去捉,百分之百都是野生的,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有时运气好,能钓上好几只碗口大的鳖,杀了煮上半大锅红烧老鳖,那个味道真是鲜美。有大的的野训任务时,因为人很多,为了改善伙食,那些搞作训的参谋们会绑上一个炸药包,往小王水库一扔,”轰”!的一声,河面上漂上来许多被炸昏了的鱼,一捞一大筐。</span></p> <p class="ql-block"> 德高望重的老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说的是偶然的改善伙食,但工作队在那里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买菜要到四五里外的施集镇上去釆购,因为都是山路,没法骑自行车,只能步行,一趟来回也挺累。饮用水都要到水井去挑,那口水井离住地有二百米远,而且是在山坳下的水稻田边上,挑着一担水爬坡上来,人人都累得气喘嘘嘘。但不分科长、副科长,还是参谋、干事、助理员,大家都会抢着去挑。到了夏天,大家需要经受住蚊虫叮咬的考验。夜晚睡觉,虽有蚊帐阻挡蚊虫,但天气炎热,边睡边搖着扇子,还时常会受到山里大黑蚊子的偷袭,一咬一个疱,痛痒难忍。</span></p> <p class="ql-block"> 天天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工作队在那儿主要的任务是做民兵工作,包括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但绝大多数时间要配合农村中心工作,做一些”抓革命、促生产”的具体事。一般一个人包一个生产队,平时和社员打成一片,遇到干群矛盾纠纷,还要帮助疏导。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基层干部们出谋划策,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到年终有更多的家庭能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味的炒票,那怕有几张,也能让大家乐开了花。</span></p> <p class="ql-block"> 女基干民兵排长的风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分区首长们为打造好一个理想的后方战略基地,付出了艰辛努力。他们和机关干部一样,吃住在这个小山村。民兵训练的时候,要深入第一线,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做中心工作时,走村串户,了解群众诉求,关心群众冷暖;遇到干群矛盾总是身先士卒,走村串户去做思想工作。我在那一年中,陪伴了三位首长在那里蹭点,他们是许兴隆司令员(因全区民兵集中演练住在村里一个多月),丁世吉副司令员,隋广钤参谋长。他们在那里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为我们圆满完成驻点任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蹭点同志和社员群众同劳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蹭点的重头戏还是每年一度的军事演练,因为施集井楠的地形环境很适合军事演练。所以分区经常把全区性的大型军事演练放到那个地方。军事演练有时等同于实战,实弹射击,手榴弹实弹投掷都有危险,特别是手榴弹实弹投掷危险性更高。一次实弹投掷就差点发生事故,一个民兵因为紧张,手榴弹拉线后未能投出去,落在身旁,手榴弹吱吱冒着青烟。在千钧一发之际,在一旁组织投掷的赵崇同志,眼疾手快,冒着危险最后一秒把手榴弹扔了出去,避免了一场惨剧的发生(此事是40多年来首次披露)。而且一次打坦克实兵演练,凤阳县人武部一名作训参谋,在炸药包安装雷管时发生意外爆炸,伤得十分惨重,造成终身残疾。</span></p> <p class="ql-block"> 把训练当实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蹭点工作也十分丰富,我就遇到一次其它战友们没有遇到的事。1976年冬天,粉碎”四人帮”以后,迎来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有一天,井楠大队接到一个通知,公社要举行一次文艺汇演,因为井楠有军分区工作队,还有一个人才济济的知青小组,因此,这台节目井楠要拿大头。接到任务,隋广钤参谋长对我说,这件事俞干事要发挥你的长处,把它完成好。于是我把知青小组几个骨干找来,我们一起编节目。因为时间太紧了,那天晚上我们几乎一夜末睡,我起草编写,她们几个帮着整理抄写,一夜编出了六个节目,有说唱,有相声,有表演唱,很象样的半台节目出炉了。经过短短几天排练,演出效果非常的好,到如今,“小放牛”的优美旋律仍在我的耳边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 广阔天地我们有作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写到这里,我有必要写一写那个女知青小组,她们的住地离工作队住的地方只有几十米远。因为她们都是井楠持枪女子民兵班成员,一到大的军训任务来临时,她们帮助工作队做了许多辅助性的工作。由于她们一面要和社员群众一样生产劳动,一面又要参加民兵训练,平时又不怎么会煮饭,加上许司令女儿晓进在那个小组,所以蹭点的首长们经常让她们和我们工作队在一个锅里吃饭。当然姑娘们不想多依赖工作队,尽量自己开火煮饭,不仅如此,那一年她们还喂了一头大肥猪,冬天把猪杀了,除了分一点带回家,其余的都留给了工作队。我与她们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因为她们归属大雷生产队,而我就分管这个生产队,除了民兵训练,我们生产劳动也在一起,在一年多的相处中,我和她们每一个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7年7月我离开了那里不久,她们中有的考取了大学,成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有的去了外地工作,有的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现在她们都已到了花甲之年,我相信,她们有幸和分区工作队的首长和同志们相处多年,也会和我们一样把那段往事深深的留在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小王水库一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那里留给战友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那里的民风淳朴,社员群众对待工作队的同志十分热情,而且关爱有加。常常有周围的群众会给工作队端来一碗自制的韭菜豆子,一蓝萝卜青菜,一盆香甜的山芋。过年了,家家户户用山芋熬成糖稀,做成花生糖、芝麻糖,给工作队的同志们送上一捧。虽然这些都不值什么钱,但深藏着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span></p> <p class="ql-block"> 茂密的竹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工作之余,对我们来说那儿可真是个休闲的好去处,清晨和傍晚,大家在山路上散步,在飘着清香的竹林中穿行,采朵野花,摘个野果,甚是惬意。那里的春天处处开满了洁白的金银花,清明以后新茶上市,一斤几元钱,买上几斤,自己喝或者送给亲友,又体面又实惠;夏天,那里的小王水库和许多池塘里都有体大肥美的野生鳖,用一根缝衣针穿上猪肝,中间拴上一根结实的尼龙线,中午太阳当空的时候,把它撂到河边水里,总能钓上几只凶猛的老鳖;秋高气爽的时候,树上的板栗成熟了,用竹芉敲下来,紫红色的栗子香甜可口;严冬到来,遇到下大雪,用栗炭生上一盆火,暖气洋洋,有兴致的跑到松树下,拍上一张雪景照,也很有情趣。</span></p> <p class="ql-block"> 建设中的度假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当时年轻的小伙子,如今已白发苍苍,那时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乡亲们,年长一点的有的已过世,与我们同龄的也和我们一样成了苍老之人,就连当时的儿童都已儿孙满堂,很欣慰的是他们看到我们还能认得出来。如今那儿的变化非常大,施集通往章广皇甫山正在打造皖东风景道。茶山之上的赵洼已有了度假村,茶叶生产已不再是锅炒手翻的土制茶,也不是国营茶厂的粗放制作,如今的制作工艺更高更讲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着现在兴旺富裕的施集井楠村,在我的心里,总是不能忘记那些分区老首长们当年艰辛奔波的身影,他们把一片深情留给了那里的人民,留给了那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们许多战友把汗水甚至鲜血留在了那片热土之上。同时,我和战友们一样,把人间真情和思念留在了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山村小镇!</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在井楠积满白雪的松林中留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 俞达祥,江苏大丰人,1947年11月生,1965年10月入伍,在高炮66师通信连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1972年1月调滁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任干事,1987年12月转业,先后任滁县地区司法局宣教科长,滁州市司法局副局长,滁州市普法办公室主任,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2007年12月退休,现任滁州市人民检察院关工委主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