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8日,海南省李霜中学地理卓越教师工作室成员一行来到位于中国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半岛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开展“以科学榜样促生涯发展”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通过主题研学考察,为我们的日常生涯辅导,多一条思路;让学生的生涯规划,多一种选择。</p><p class="ql-block">一、鹿岭之滨,人才摇篮</p> <p class="ql-block"> 在研究所内我们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2011年启动筹建,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三方联合共建,直属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研究所的主要定位是:利用地域位置,避开传统领域的竞争,形成专业特色,营造文化优势,进入国际前沿,在我国最为临近深海的省份建立完备的国立深海研发基地,通过牵头组织重大项目,挖掘和促引领我国深海科学、深海技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深海所展板,我们看到,该所243名职工里,研究生学历有188人,而年龄结构一块,35岁以下占48%,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国之栋梁。</p> <p class="ql-block">二、水中奇兵,大国重器</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国的深海考察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除了我们科学家们的求真务实、敬业奉献外,也有不少装备的加持。在这次研学考察活动中,我们有幸见到了不少国之重器。</p> <p class="ql-block">(1)载人潜航器中的绝代双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深海勇士号</span></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深海勇士号是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团队历经八年持续艰苦攻关,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中国载人深潜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降低运维成本,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其浮力材料、深海锂电池、机械手全是中国自己研制的,国产化达到95%以上。</p> <p class="ql-block"> 探索一号,“深海勇士”号的工作母船。“探索一号”总长94.45m,型宽17.9米,型深8m,总吨4968T,载重量2073T,满载排水量6200T,空载水量4688T,能同时搭载25名船员和35名科学家(含潜航员),可实现海洋资源探测、地球化学与物理研究、海洋生物采集等任务。</p><p class="ql-block">2.奋斗者号</p> <p class="ql-block"> 我们了解到,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三台深海载人潜航器,2020年10月27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自此,奋斗者号成为我国第一台全海深载人潜航器。</p> <p class="ql-block"> 探索二号,“奋斗者号”潜航器的工作母船。我们到访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探索二号”已携“深海勇士”号赴印尼参与一项重大的事故救援任务。</p><p class="ql-block">(2)“沧海”深海着陆器</p> <p class="ql-block">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沧海号"是一台全球独家的深海着陆器,可以进行全海深4K超高清视频 拍摄采集、传输处理;不仅可以搭载全海深高清相机将万米洋底的实时画面直播回传,而且还能记录深海中“奋斗者"号的一举一动。</p><p class="ql-block"> 它的小助理“凌云号”在海底可以自由活动,提供更多角度的照明,这也为“奋斗者"号的洋底作业提供了独家的第二机位。形象来说,“沧海"号和"凌云"号,它们是给“奋斗者”号在万米洋底“打光拍照"的"御用摄影师"。透过它们提供的信号,我们将一起直击探洋作业第一现场,共同见证"奋斗者"号与"沧海"号首次海底联合作业的最新进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3)深海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装置</span></p> <p class="ql-block"> 从展板和工作人员的介绍中,我们第一次知道深海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装。它的最大作业水深6000m,主要应用于海上工程领域,为深海采矿、海洋油气、海底电缆敷设、沉管工程等提供设计依据。</p><p class="ql-block"> 该设备由工程船只的光电缆绞车布放到测试点位进行参数检测,可快速、准确获取工程地质参数。</p><p class="ql-block">(4)深海多位点着陆器与漫游者潜水器</p> <p class="ql-block"> 在旁边,我们看到了一对组合搭档——“深海多位点着陆器与漫游者水器系统”。它结合了着陆器、遥控潜水器及爬行履带车等多种深海装备技术特点,既具备着陆器长时间定点探测作业的能力,还可以从着陆器框架内释放漫游者潜水器在临近区域开展精细探测作业,同时着陆器也可携带漫游者潜水器近海底移动,从而在单个作业周期内完成多位点的探测,实现深海底部的低成本、高效探测作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宁静深海,来时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海洋所影像展览馆,我们观看了2020年,奋斗者号挑战马里亚纳海沟的纪录片,随着激扬的背景音乐想起,心也跟着紧张了起来,看他们水上搏击大海巨浪,水下勇闯深海暗流,那时候真想把自己也带入进去,当视频结束时,场馆想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禁想问,海上工作这么危险,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深海研究?而驱动着这些深海先行者们前进的动力又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后面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地球演化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50亿年的历史,关于生物的进化,除了地层中的化石外,深海生物,也许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而对于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不少也静静的躺在深海之中,等待我们的发现。下面就说说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海洋生物和水下考古。</p><p class="ql-block">(1)深海生物</p> <p class="ql-block"> 此次我们在深海所,见到了许多深海生物的标本,他们被很好的放在了专门的容器中,静静的存放在陈列台上。</p><p class="ql-block"> 深海生物是指生活在水深超过1000米处的海洋生物。包括微生物、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等。通常认为随着水深的增加,水生动物的数量会急剧减少,实践证明这种规律在许多海区是存在的,但并非绝对化,相反在世界海洋的深海区有形成鱼类高度集群的生物基础。并且在深海的热液喷口处有以化能自养细菌为初级生产者的生物群落存在,其中大部分是特有种。</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利用新技术从深海中开发新的生物资源、从技术和资源的源头创新研究,既是国际上新资源研究与开发的前沿方向,也是各海洋强国进军深海的重要关切,体现着各国重大深海安全和战略资源利益。</p><p class="ql-block"> 而深海基因资源是未来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石,也已成为科学家们的普遍共识。</p><p class="ql-block">(2)深海考古</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了解到,2018年,研究所的“深海勇士”号参与我国首次深海考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项目领队、承担第七潜次任务的丁见祥介绍:在整个南海海域总共发现了近140处遗存(暂时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数据),最集中的在西沙,有106处,但这106处遗存大部分是在10米以浅的礁盘海域发现的。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北部湾航线的重要性略有降低,人们开始绕到海南岛东侧,穿过西沙到达越南等地,这一航线开始繁荣起来,但这里的深海遗存却还不为我们所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蓝色梦想,呼唤儿郎</span></p> <p class="ql-block"> 从20世纪晚期起,人类开始进入海洋内部,对于深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认识,这些认识正在成为科技发展和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深海亦是科普的绝佳材料。不但地球上最大的山脉、最深的沟谷都在深海,连最大的滑坡、最强的火山爆发,也都发生在海底。</p> <p class="ql-block"> 我国深海科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2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至7062米,创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正式投入使用,国产自主率超过95%。此次“奋斗者”号坐底深度10909米,显然代表着我国正迈向国际深潜设施制造前列。</p> <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研究所的考察,我们更加了解到海洋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p><p class="ql-block"> 中国总面积约近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但由于历史上传统的守业敬土、偏于内向发展的思想,与经济发达的海洋国家相比,我们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表现出明显差距和不应有的淡薄,她的守护、勘探和开发都急需大量专业、高素质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很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而且我们也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海洋人才在这里扎根海洋,默默奉献,也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国广袤的蓝色国土,能看到你们驰骋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致谢:首先,感谢研究所曾院长、李博士和王研究员等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和科普,让我们受益匪浅;其次,本研学报告有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相关新闻报道,因为数量较多就不一一列举;最后,文中如有用词不当还望指正批评,一定虚心接受,很快改正。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