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其实对QC这个名词,我一点也不陌生。但要说深入了解、明白它是怎么回事,其实却理解的不是很清楚。虽然在2015年,我参与的QC小组运用QC方法研制了一款在钢轨上运行的轨道车,并且获得了股份公司的特等奖,但是这第一次与QC的碰撞,我却始终觉得对它的理解不是特别的深刻。或许,它真的就是那么高高在上。</p> <p class="ql-block">所以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非要按照它规定的方法,去调查,去策划,去统计,似乎没有按照它的方法,我们也做出来了。为什么非要套上它的条条框框来做?仿佛旧式的“八股文”又重回当今?里面的各式工具到底是在帮我们更快的解决问题,还是成了多余的障碍?</p> <p class="ql-block">今年春节假期,我捧着那本很旧的,在书架上摆了很久的《QC小组活动指南》,又一次从头细看了一遍。虽然了解了QC的来龙去脉,但其实离真正的理解QC还差的太远,毕竟它是一个在工作生产中要解决各类问题的管理技术,需要反复实践才能应用自如,不是看的熟了,记住了就能深刻理解它的每一个要求、每一个含义。为了更深一步的去揭开它的面纱,我参加了一个2020版QC准则的培训。两天时间通过老师对QC发展历程演变、开展活动的灵活应用、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的讲解,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解开了不少以前的疑惑。</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遵循它的条条框框?好象解决一个问题的多个思路非得要这么死板的思来想去?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在日本出现“QC”小组,到现在经过70年的不断演变与完善,QC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在产品质量改进的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已经逃不开QC所总结的所有方法了。它充分运用PDCA循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看似死板,其实却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可以让你少走弯路,最终诊断出你是否真正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是否彻底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按照QC的方法思路去解决问题,好象繁琐、啰嗦,但是每一步的结果、推论却是逼着你找出足够的证据,用数据来证明事实,从而最终得出正确的论断。而不是靠你自己主观的臆断去得出结论,自以为的正确,从而避免了质量问题改进与解决的偏差。所以,运用QC方法解决问题,你所得出的结论才可能更经得起推敲。</p> <p class="ql-block">前些天在电器中心学习了解继电器的调整技术,接触到了调整三班班长柯晓宾,她对QC方法的运用很熟悉,理解也很深刻。她说,初识QC,难免被它的复杂所吓住。但当你学习过后,再将以往解决过的生产难题用QC方法来对照模拟,你会发现它原来那么神奇。以往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是边干边想,思路模糊,时常会不知该怎么分析数据,不明白该采用哪种方案,不知该如何往下进行。但按照QC理论去解决问题时,我们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只需要按照它的步骤一步一步往下走,然后运用各种统计工具去分析整理数据。其实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思路是清晰的,并不复杂。你看起来的各种验证,数据分析,好象太难了,也或许感觉没必要。但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发现,合理运用其中的工具将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因为论证的很充分,所以每一步都经得起各方质疑,因而结果很准确的。而且在多次运用QC方法解决问题之后,我们的思维慢慢也会打开,在解决各类问题的时候切入的角度就会比较全面、细致、透彻,所以也就更有利于我们去更好的解决问题。所以它的条条框框,并没有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障碍。因为不是它嵌入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我们在遵循它的脚步,一步步的找到问题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虽然接触QC的时间比较短暂,但在揭开它的美丽面纱之后,我已经在逐渐的接受它。我始终觉得,工作中的各类难题有大有小,并非全部都适用QC方法来解决处理。但它所包含的思维方法和各类应用工具,应该可以灵活应用在工作中的各个角落。我们应该要学会按照它的思维逻辑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就是要触类旁通,而不是被它的理论体系所框死。应用QC,要爱上它的科学性、严谨性,还要在科学严谨的前提下,学会享受它的灵活性,让工作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QC的方法论。当然,灵活应用的前提,一定是对QC有极深的认识与理解,才能自如流畅。而这,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勤加思索,处处留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