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 1: 草场门

qingbo

<p class="ql-block">作者:冷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小记事开始的时候,我们家就在草场门了。那时候的草场门说是城里一隅,实际上已经是城乡结合部了。当时的北京西路到草场门就到头了,再往西走,道路变窄,人迹罕至,车辆几乎没有,只有装运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马车将垃圾拉到秦淮河边的垃圾场,再由停在河边的船运走。</p><p class="ql-block">那会儿的草场门非常偏僻,周围只有三家单位,东北角的江苏省化工研究所、西北角的南京电力学校(已和南京机械学校合并成南京工程学院迁移到江宁,现在是南京艺术学院)和西南角的江苏教育学院(现在叫江苏第二师范),东南角是一片菜农们赖以生存的菜地。北京西路自鼓楼一路笔直向西到草场门。化工研究所、电力学校和江苏教院各有一座极其相似的标志性建筑——中式大屋顶大楼。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觉得东南角缺一座中式大屋顶建筑,就在原来的菜地上建了一座,好像当时是江苏省测绘院,但80年代建起的大屋顶无论从气势上,还是从材质上,都无法与50年代建设的其他三座大屋顶建筑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化工研究所和电力学校之间有一条略微崎岖向北的羊肠小道,但它却有一个优美的名字,黄瓜园。小时候到了夏季,总希望能在那条小道两边发现黄瓜,却从未得逞。到了黄瓜园1号(当时的南京艺术学院),我们小孩是不敢再继续走下去的,因为路断了,不知道走下去会通向哪里。而我家所在的院子,江苏教育学院,和东南角的菜地之间也有一条缓缓上坡的小径通向南边的清凉山。事实上,菜地靠东南的地方就是华东水利学院(那时简称华水,现河海大学),但因有堵墙,且华水的大门开在西康路,离我们这里二三里路,我们是不把华水纳入我们地域版图的。</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电校门口有一大块水泥浇筑的场地,面积很大,足够汽车掉头。因此,公交11路汽车的西头终点草场门站就在这里,汽车也在这里调头,但没有调度室。11路汽车来了,下客,调头,再上客,就又开走了,只有到了东边的终点站板仓村才有调度室。</p><p class="ql-block">小时候上学都是靠步行,公交车都是大人上班才能坐的。小孩子虽然都喜欢坐公交车,尤其是占领驾驶员后面的位置,观察模仿驾驶员开车的样子,但真正能坐公交车也只有到城里亲戚家的时候。虽然坐公交车的机会寥寥,但11路公交车的站名都是过目不忘的,从草场门开出,北京西路西口、北京西路、宁海路、云南路、鼓楼、保泰街、鸡鸣寺、四牌楼、小营、九华山……,一直到板仓村。但我从没有搭乘11路公交车到板仓村。记得我们院子里有个玩伴,有一年儿童节(那天小学生坐车免费)楞是从草场门乘11路公交车到板仓村,坐了几个来回,过足了瘾。</p><p class="ql-block">今天看来那时的公交车很便宜,从草场门到鼓楼,不,到保泰街只要5分钱。但即便5分钱,也不是说乘就乘的。毕竟在那个年代,最便宜的冰棍只要三四分钱。记得小时候和朋友去玄武湖,妈妈总是和我说,坐5分钱公交车到保泰街下车,再走一站就到鸡鸣寺了。因为如果从草场门上车到鸡鸣寺下车,车资就要8分钱,能省下3分钱,来回就可以省下6分钱了,如果买3分钱的冰棍,可以买两根呢。去玄武湖玩,能吃两根冰棍,那可是非常“摆”的事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