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2]。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p><p class="ql-block">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p> <p class="ql-block">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p><p class="ql-block"> 李清 照〔宋代〕</p><p class="ql-block">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p> <p class="ql-block">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疏:指稀疏。</p><p class="ql-block">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p><p class="ql-block">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p><p class="ql-block">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p><p class="ql-block">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p><p class="ql-block">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p> <p class="ql-block">赏析</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不朽名篇。词中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词人对于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p><p class="ql-block">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昨夜下了一场小雨,还有狂风。词人因为饮了酒,昏昏睡到天亮,还觉酒劲未消退。狂风呼啸,树枝摇曳。精彩的环境描写为下面的对话做了铺垫。狂风细雨虽在窗外肆虐,却刮在了词人的心头。因为她还牵挂着院里的海棠花。也体现了词人是一个爱花惜花之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性情中人。</p><p class="ql-block">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外面刮了大风,下了小雨,词人忐忑不安地问侍者,外面的海棠花怎么样了?想知道结果,又怕听到坏消息的矛盾心情,用一个“试问”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把一个惜花爱花之人,又提升了一个高度。</p><p class="ql-block"> “却道”一词,明显表现出词人对侍者轻描淡写,敷衍塞责的回答颇不满意。也把一个惜花爱花之人急迫的心情推上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p><p class="ql-block">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你可知道?你可知道?一连用了两个反问句,表达了词人对侍者回答的不满,对海棠花命运的牵挂。一个惜花爱花之人的形象再次得到了升华。词人用“应是绿肥红瘦”,一语道破海棠花的结局,是现实,也是她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也算是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惜花爱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学们,本期诗歌欣赏结束了,咱们下期再见!</p> <p class="ql-block">编辑:任芳</p><p class="ql-block">校对:姚小静</p><p class="ql-block">审核:李巧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