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习会民族美食介绍



<h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 56 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习俗。正所谓 &quot;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quot;。<br><br>美食是一种味蕾记忆,可以让人们心情愉悦。而每一种食材也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如同春花秋食,四时更替,生生不息。<br></h3> <h3>“56个民族,56支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爱我中华》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br><br>强大的民族背后也必定有着丰富的美食背景,它更能体现各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h3> <h3>云南大理白族乳扇<br>白族人民制作乳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年前,历史上的明、清时期。由于白族人民善养乳牛,牛乳除自己饮用尚有多余,人们便想到了一种,既使牛乳能保存较长时间不变质,又不失去它的营养价值的保存方法,就是将其制成固体如扇子状的薄片晾干,便于适时食用。据清代《咸丰邓川州志》载:“凡家喂四牛,日作乳扇二百张,八口之家足资俯仰矣。”可见,早在清代,白族人民便已制作乳扇,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大理的乳扇不仅是当地人喜爱的食品之一。前段时间,由于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的报道,知名度更有了大的提高。</h3> <h3>白族“生皮”<br>白族吃“生皮”的”习俗,相传始于南诏时期,至今深受人们喜爱。凡是有白族人聚居的地方,一定有人吃“生皮”。屠宰后的猪并不急于用开水烫毛,而是先用稻草或麦秸烧火烤猪的外皮,至豬皮表层发黄,然后才用水洗净。大理一般盛行吃生皮的地区有洱源、鹤庆、大理市周边乡镇等几处,其中洱源的生皮为上品,选材与制作都特别讲究。选取猪后腿肉和里脊、腰脊作为主料,要切得细而不碎,以葱、蒜、芜菱、炖梅、辣子面、酱油等为佐料调蘸而食。蘸水的配制非常讲究,如果蘸水不好,那生皮立马降格了。生皮因为口感鲜嫩、滑爽,且味美甘甜、营养丰富,并且没有半点腥味,千百年来,一直是当地白族群众最喜爱的民间菜肴。无论你走到哪个村村寨寨,只要是有民间红白喜事的场合,餐桌上一定会有。</h3> <h3>白族酸辣鱼<br>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大理洱海,不仅风光秀丽,而且鱼种资源十分丰富。白族自古以来喜爱食鱼,对鱼的吃法和烹调技术很有特色,酸辣鱼便是其中的一种。 酸辣鱼的制作方法是:把活鱼去鳃和内脏,待锅里的油沸后,把鱼放火锅内,加入水,放入葱、姜、干辣椒面、食盐、滴入适量酸醋,加进嫩豆腐,然后用猛火煮沸后,再用文火慢煮。酸辣鱼的特点是,佐料放得特别重,鱼汤味浓且咸,吃到口里又酸又辣,绝无半点腥气,有回味鲜甜感是白族待客的一道美味佳肴。<br></h3> <h3>凉山彝族“坨坨肉”<br>在凉山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它在 彝语里为“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坨坨肉” 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br>制作坨坨肉的选猪极有讲究。猪、牛、羊、鸡都可制作坨坨肉,然以仔猪坨坨肉最有名气,一般习惯上也是指坨坨猪肉。特别讲究的人家,要选用按照传统放牧方式自养的、凉山地方品种“乌金猪”的仔猪为原料。这种猪的肉质比较好,少是饲料喂养无污染。因是放养的猪的肌肉较为紧密结实,而猪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为主食,肉质也带着高山上的醇香。</h3> <h3>景颇绿叶宴<br>绿叶宴是景颇山寨中既古朴又带点野性的名宴。以当地极为丰富的山菜和野味为主,采用传统的烤、煮、炸、腌等手法烹制,用肥大的树叶或芭蕉叶包盛饭菜,用树叶叠成勺、盆盛汤,因满席翠绿、全不用碗筷而得名。<br>逐一打开“绿包”:有喷香的糯米饭,有鲜美的鱼腥草,有蜂蛹荷包蛋,还有飞蚂蚁煎饼、舂烤绿斑鸠、帕滚酸菜鱼等,真不知先吃什么好。面对整桌碧色、满席佳肴,再加上醇香的米酒、水酒和景颇族同胞的热情好客。</h3> <h3>藏族酥油茶<br>酥油茶是中国西藏的特色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俗。</h3> <h3>酥油茶的喝法,德钦藏族喜欢加奶渣,中甸、维西藏族则追求纯正。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进入21世纪以来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h3> <h3>藏族手抓羊肉<br>华锐藏族的餐桌上手抓羊肉可是必不可少而且一般都是第一个上桌的。做法不难,用料也简单,只需要食盐、花椒、姜片等不多的几种调料。所注意的关键首先是要选择材料,羊肉一定要用华锐草原放养羊的口感才地道,如果是外地进来的羊肉,或者是大棚养殖的羊,那口味可就大打折扣,再牛的厨师不敢保证了。其次,是火候,时间短熟不透,久了又会煮老。</h3> <h3>一般都是一只羊直接端上桌,备几把小刀,任由客人自己选择喜欢的部位,用小刀切割食用,是不是有点无从下口或者下手之感?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不过为了照顾远方的朋友,好客的藏族群众会特别准备一些小块的装盘。当然,如果您真的想感受最地道的草原风情,还是建议你就与藏族群众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样才是真正的藏族特色、草原风情。</h3> <h3>哈尼族小黄牛干巴<br>红河县生产的小黄牛干巴,色泽红润,口感极佳。红河当地傣族和仆拉人(彝族支系)选用小黄牛精肉切成条,放入食盐、辣椒、花椒、茴香子,再兑上少量白酒等佐料,放入盆中沤上两三个小时再晒干就腌制成干巴。这种本土小黄牛肉,无论是小炒、烂烀,味道都比其它地方的牛肉高出一筹,成为红河县最具特色的土特产之一。</h3> <h3>哈尼族蘸水<br>哈尼人传统的鸡肉烹饪,是清水煮,里面放半小碗糯米,洒一点八角粉,煮出来的鸡肉就格外地甜和香。而一碗醮水,绝对少不得。这一碗醮水里,有苤菜根、蒜、芫芧、辣椒、盐、切碎了的鸡肠鸡肝,外加一个切碎了的熟鸡蛋,再将鸡汤放进去,拌一拌,味道之美,可独立成一个菜肴。所以,哈尼人做鸡醮水,一般都要做一大碗,因为,有些人的筷子,很可能就盯醮水而不盯鸡肉了。</h3> <h3>傣家人认为,吃酸的心爽眼亮,有助消化,多吃酸的可以消署解热;吃甜的,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而吃辣则能增进食欲,预防伤风感冒;吃生,则可保证营养,因此傣家的菜谱可谓丰富多彩,可分为肉菜类、水产类、禽蛋菜类、山珍类、野菜类和其他菜类六大类。从制作方法来看,又可以分为烤、蒸、剁、腌四大类。从原料上来分,就其口味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酸、辣、香。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正宗的傣味美食,到时候可以放开吃还不长肉,两个字“畅快”。</h3> <h3>西双版纳的傣族生活在美丽的澜沧江畔,不仅善于捕鱼,而且善于烹调。傣族香茅草烤鱼用当地特产的香茅草捆绑在鱼身上(香茅草是生长在亚热带的一种茅草香料,天然含柠檬香味,有和胃通气、醒脑催情的功效),腌制过的鱼肉加上香气扑鼻的香茅草,味道怎一个香字了得。单单是气味就能让你不停咽口水了呢。烤好的鱼,味道浓郁,香辣可口,肉质鲜嫩。</h3> <h3>云南的西双版纳是一个遥远而又美丽的地方,在这里生存的傣族人世世代代与竹有缘,人们种竹吃笋,又用竹子建房盖屋,还用竹子做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如:竹桌、竹凳、竹汤匙、竹盆等,甚至做成竹锅烧茶煮饭。到了云南的西双版纳,就不能不尝尝那里傣家人特有的竹筒饭。</h3> <h3>竹筒饭是用新鲜的竹筒装上大米及调味料烤熟的饭食。多用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竹筒饭风味独特,源远流长,青翠的竹节里,米饭酱黄,香气飘飘,口感柔韧。<br><br>只需将新鲜竹节砍下,将优质糯米装入竹节,加水浸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内用文火烧烤或置于烤炉上烘烤把水煮干,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或地板上轻敲数遍,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味道极佳。</h3> <h3>美食是一种身体的本能需求,也是一种味蕾体验,一些“创新”的吃法可以加强我们对美食的记忆,让人们心情更加愉悦,还能让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h3> <h3>编辑/排版:李卓(20级语文教育一班)<br>校对/审核:吴桂芳</h3> <h3>扫码关注我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