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蝉佩饰寓义

砣石斋

<p class="ql-block">石玉蝉饰,目前我国出土遗存最早的护身石玉蝉,为新石器时期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前或更早,至商代大量出现。汉代尤以蝉羽化喻人之灵魂得以良好重生。汉以前更早时代的玉蝉,宗教意义当更加深厚神秘。古人重视护身蝉饰,生以为佩,故以为含(即‘王含’)。</p> <p class="ql-block">含蝉:人故去口含古玉蝉件,寓精神不死灵魂犹存必再生即永远不灭。</p> <p class="ql-block">佩蝉:以任何形式佩戴于身,则寓高雅圣洁声名远播并祥机鸿运得见(闻见通义)等寓意。</p> <p class="ql-block">护身蝉饰分三种:冠饰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佩饰蝉,顶端有对穿眼或直通孔;口含蝉,故者口中压舌,此种刀法比较简单形制多抽象,亦无孔眼--比如汉八刀。</p> <p class="ql-block">远古护身石玉蝉详细文化寓义极少,后期文献所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还有,为生者避邪秽护平安引吉运,为死者护灵魂至往生等。宗教意义上的各种神秘和通灵力量,“人与神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结”,故者含蝉,身虽消只是外壳脱离尘世,心灵却可不死并可蜕变重生。再有,护身石玉蝉饰佩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护身石玉蝉饰伏卧树叶上,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护身石玉蝉饰佩挂胸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也可以作为手串项链等配饰件,甚至有人结成耳坠等等,其护身石玉蝉饰的寓义皆不受影响。</p> <p class="ql-block">护身石玉蝉,材质有典型玉石其它石玉,依据史料,历代传承使用器,出土实物等,并没有严格的材质规定。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材质多为石质半石质,汉代战国时期石玉皆有甚至其它材质,比如水晶软质玉等。故者口含玉蝉则多为纯玉,可能考虑耐泥土腐蚀所需。两汉时期蝉饰有用白玉或青玉。而南北朝时的蝉饰则多用滑石等更软的石料雕制,不过在雕工上却细部写实,无比汉时雕件更为逼真。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饰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