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官宦古城堡——皇城相府

思臻

<p class="ql-block">  前两年看过央视《一代名相陈廷敬》电视连续剧,后又读了王跃文的《大清相国》小说,陈廷敬在我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陈廷敬出生于明崇祯12年(1638年—1712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十岁考取进士入朝为官,历任吏、户、刑、工部尚书,及左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学士,晚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1661年年幼的康熙帝(1654年4月—1722年12月)继位后,做康熙帝经筵讲师,并为总裁官编撰了《康熙字典》,据记载其现存诗歌2670首。在党派林立,暗潮涌动,危机四伏的人治社会,一生耿直清廉,不畏权贵,忠心耿耿,学识渊博,施政有方,深得康熙帝的敬重,赞誉陈廷敬“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一生做了53年的官,升迁28次。从康熙年幼继位,做经筵师,其治国理政的思想也影响了康熙,后康熙帝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陈廷敬做为康熙的重臣,对康乾盛世应是做了一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出于对陈廷敬的敬仰,今年三月,我和三位好友去洛阳,绕道山西阳城,观赏了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古城。</p><p class="ql-block"> 古城被高大宽厚垛墙环绕,中道庄城门楼前是御书楼,门洞与中道庄门洞相对应,高大长方砖石门洞基台上,建有皇家风格的黄瓦飞檐、红柱画梁、四柱三间搂阁,中间是康熙帝亲书的“”午亭山村”牌匾,和两旁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帝书鎏金华贵,彰显山村的荣耀和对陈廷敬一生的赞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城堡原叫“中道庄”,后康熙赐名“”午亭山村”(陈廷敬号午亭),又因康熙住入两次,和陈廷敬官至宰相,人们又叫它“”皇城相府”。</p><p class="ql-block"> 其城堡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总面积3.6万平方米,院落16座,房间640间。内城明末由其伯父陈昌言所建(使建于1632年),是陈氏家族的故居,包括河山楼、藏兵洞、家祠、御史府等院落八座。外城为陈廷敬康熙年间建造(外城完工于1703年),有大学士府、书院、花园、管家院、小姐院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过中道庄城楼,迎面就是前后两座牌坊,前牌坊高约六米,面阔三间,三门四柱,牌顶为中高两低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叠置,斗拱下的额枋雕龙镌凤,抱柱石瑞兽环绕,浮雕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牌楼正间上枋是镌刻“冢宰总宪”的大额枋,旁两间略低的上额枋分别镌刻着“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其下方至下而上,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及功名。再往里走,其建筑各有特色,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重叠巧妙,斗筑居府院连绵,书院内曲径通幽,西花园风雅别致……一楼一院无不透露精巧,石雕木雕可堪件件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登上文昌阁,俯瞰整个山庄,依山傍水,层楼叠院,雄伟宏大,森然而坚固,让人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座明末清初的古城堡,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它如同那段历史上的基因,蕴涵着那段历史社会经济人文信息。</p><p class="ql-block"> (一)经济发展,百姓富庶,因富重教,追求功名入仕为官的社会风尚。阳城属于沁河流域,沁河是山西第二大河,发源于太行山西麓,经安泽、沁水、阳城、晋城市郊(泽州县),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于武陟县入黄河。蜿蜒的沁河滋养了山西这一片富庶之地,具史料记载,该区域地有铁盐之饶,自古冶铁繁荣,盐业后来促使了晋商的崛起。战国时期,晋城的冶铁技术就凭借一把削铁如泥的“阳阿剑”而闻名各诸侯。隋唐时期,整个上党地区的铁器交易中心就在晋城。宋元两朝,官家开放民间冶铁,以“九头十八匠”为代表的冶铁小镇在沁河流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来了一片繁荣。明朝初年,北方游牧民族频频南下侵扰,明太祖在北部边境屯重兵守卫疆土,为保障戍边将士的后勤补给,朝廷推出了“开中制”,鼓励商人将粮食运至边关,官府用盐价抵粮价给以凭证,让商人到相应盐场取盐,贩卖到指定区域。这一政策率先在大同实施,晋城商人闻风而起,并靠经营盐业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一时间沁河两岸大贾云集。因商而富,富而重教,追求功名入仕而官,因官而显成了这一区域的风尚。这种社会背景下,陈氏家族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从泽州迁居于此,其祖辈经商,家境殷实,陈氏六世祖陈天佑,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举,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是家族第一个举人、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开起了陈氏家族为官的先例。八世祖陈昌言,也就是陈廷敬的伯父,明崇祯三年(1630年)中举,七年(1634年)中进士,是家族第二个进士,官至江南学政。九世陈廷敬翰林院庶吉士,是第三位进士。其堂兄,陈昌言之子陈元,清顺治八年(1651年)中举,十六年(1659年)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是陈家族中第四位进士。明清两朝陈氏家族共出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位入翰林,真可谓文化巨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农民起义、流寇土匪隐患的历史背景。明末,1627年陕西农民因连年欠收,且不堪重赋纷纷起义。三年后起义军进入山西,与官军辗转作战。沁河流域因地处兵家要冲,经济发达,庶民殷实,自然成为起义军争夺的重点。从1631年到1644年,起义军曾十次进攻阳城,农民起义军和流寇土匪肆意掠杀,而摇摇欲坠的明王朝根本无力保护这一方水土百姓。一时间沁河两岸的富商大户,借成功御敌经验,纷纷出面牵头,领导族人和村民建起了城堡。(目前,太行山南端、晋城以西约50公里处的河间、河谷中仍矗立着数十座明清时代的古城堡。)在此背景下,家境殷实的陈家,在陈昌言带领下,从1632年开始兴建古堡内城,1634年其中进士为官,古堡得以进一步完善。城墙高大坚固,且四面合围,城墙上设置步道、箭垛、炮台和瞭望塔,墙下设置暗道和藏兵洞。还有一座坚不可破的碉楼——河山楼,其高七层,整体为砖石机构,可容纳千人避难,三层以上才有窗户,进入碉楼的石门在两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下有用于转移逃生的秘道,内有水井、碾、磨、锅灶等生活设施,能储备充足的粮食等。</p><p class="ql-block"> 到陈廷敬中进士为官,已是天下太平,其官至宰相,后扩建外城,是他故乡情怀、告老还乡之愿所,其诗曰:“若问午亭归老处,析城山下是阳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皇城相府集官宦宅邸、庙宇宗祠、纪念建筑、书院学堂、防御工事为一体的特殊建筑风格,既反映了地方的地域气息,也呈现了深奥的传统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建筑群,采用了明清时期传统的建筑方式——四合院,这种形式无论在其外形还是功能上都反映出儒家思想中“正”的思想。儒家思想向来注重人的德性,要求人刚正不阿,古堡内建筑就处处体现这一思想。其中的相府院,对传统的礼教制度展露无遗,与之相连的小姐院,是陈氏闺中小姐及侍女娱乐休息的地方,其建筑就相对低矮,是封建“男尊女卑”礼制的体现。管家院比较简单质朴,体现了家仆在当时社会地位的卑微。</p><p class="ql-block"> 止园是府中占地面积最大,供家族人员游玩歇息的地方。园内长亭居多,使人可以随处驻足停歇。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翠竹、假山、赏木相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犹如世外桃源,充分体现了道家所提倡的“回归自然”之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位于阳城之东,它背依凤凰山,前有樊河绕过,是一个“藏风得水”的好地方。整个古城,外城坐北朝南,内城坐东朝西。从平面上看,就像一个神龟,轮廓鲜明,错落有致,又被称呼为——龟城,有千秋永固的寓意。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具体应用。</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记载了一代名相成长的社会背景及陈氏文化巨族的辉煌,其呈现的先人建筑的精湛奥妙和附以建筑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思想,还有待于人们更进一步的去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九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