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学府

莫尔巴耶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古代负责教育的最高机关当属于——国子监。</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国家办学的传统。最初的学堂叫做“成均”,汉代时称作“太学”。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276年),开始以国子名学,始立“国子学”,并设国子“祭酒”(官职名称)和“博士”(官职)各一名,负责掌管教导绪生。直到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唐代沿用此制,并设立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各学皆设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国子监招收的学员为“监生”,均为公卿大夫之子弟。所谓“国子”泛指王公贵族子弟。</p> <p class="ql-block">成贤街与雍和宫相毗邻,位于雍和宫西侧。整条街两侧槐荫夹道,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的彩绘牌楼,是北京仅存建有四座牌楼的古建街道,古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寻探之意悠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孔庙西侧,就是我国古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北京“国子监”是元代大德十年(1306年)正式营建,距今已600多年历史。国子监与当时兴建的孔庙相毗邻,是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在孔庙东西两侧设立上下马碑,凡达官贵人经过此地,均下马徒步前行,以示对孔圣人、学子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集贤门为国子监的第一道门(大门),坐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之首。</p> <p class="ql-block">北京“国子监”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的大学建筑,也是保护最完整的古代风格的建筑。国子监整体占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为三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太学门为第二道门。进入之后,琉璃牌楼映入眼帘,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楼,建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一座专门为教育设立的牌楼。正面为“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均为乾隆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辟雍殿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开始修建,历时两年,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竣工建成。曾设辟雍泮水,使国子监规模齐备,富丽堂皇。辟雍殿为正方形,是一座深广均约为18米的方形殿宇。四面每边为三间面阔,三三得九,意为九洲,均为木制大红色门窗。四角重檐攒尖顶,覆黄色琉璃瓦。外面围廊环绕,被一池圜水围绕一周,水池四面架有石桥,汉白玉石雕栏杆护围,水池四面有四个喷水龙头,贴切于“辟雍泮水”。</p> <p class="ql-block">辟雍殿由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刘墉主持修建,是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学堂。</p> <p class="ql-block">辟雍殿建成后,清乾隆皇帝在此临雍讲学,监生们围跪在大殿外听讲。</p> <p class="ql-block">池水环绕辟雍一周。</p> <p class="ql-block">喷水龙头喷洒水花。</p> <p class="ql-block">109面石碑,铭刻着历代帝王将相,一代名家的笔迹,以及全国各地不同年代的举人、探花、榜眼、状元名册碑。</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位于二进院“辟雍殿”北侧,始建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原名“崇文阁”,曾为皇帝讲学之地,后为国子监藏书的地方。现在大堂中门上方横匾“彝伦堂”三字为清康熙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共设立六堂,东面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面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驾临国子监,视察中发现此槐树在某些方面恰似刘墉(外号刘罗锅),玩笑中道出“罗锅槐”之说……</p> <p class="ql-block">此槐树本已枯枝,但在乾隆皇帝母亲六十寿辰之际,旁边又发出了新绿芽,故乾隆题诗赞其祥瑞,是为“复苏槐”。</p> <p class="ql-block">此地为国子监处理日常事务之所。</p> <p class="ql-block">敬一亭位于彝伦堂北面,是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为国子监祭酒(校长)、司业(副校长)办公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