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竹子怎么了?

(摄影:米老鼠蜀黍) 麻校长在群里贴了一张图片,问:今年的竹子怎么这样黄? (摄影:松凌) (摄影:松凌) 松凌也晒出了两张照片,画了个大大的“?”。 (金顶北街59号院的竹林) 如果我说这是管理不善,你同意吗?<br> 你也许会说,一个部门管理不善,两个部门管理不善,可以理解。怎么几乎所有的竹林都黄了,枯萎了!一定是气候原因。<br> 我同意你说的气候原因,但只占一半儿,另一半就是疏于管理。<br> 真的吗?<br> 如果你不信,可以听我细细说来。<br> (黄槽竹,金镶玉,摄于潭柘寺) 竹,岁寒三友,四君子之一,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爱。<br> 大文豪苏轼曾说:<br>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br>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br> 据统计,世界三大原产地,亚洲竹为第一繁多,其中以中国为最,大约有500多种。<br> 竹畏寒、畏旱,所以大多出产在多雨的南方。<br> 但竹子太让人喜爱,于是人们挑选耐寒的品种逐渐北移,京城也就有了一年四季常绿的竹子。<br> (箬竹,摄于植物园。常见,叶子宽大,有清香,可以包粽子) 比较起来,我以为竹在“旱”与“寒”中,似乎更怕旱。<br> 之所以有此认识,是我曾经在辽宁多地见过室外栽培的竹子,那里的冬天可是能冷到零下二十多度,但竹子依然翠绿。<br> 你也许会有疑问,竹鞭(根)很长,一般根长的植物都耐旱,竹子也应该耐旱呀。<br> 竹鞭是很长,而且极有韧性,它能从石板路的东面穿过去到西边长出新的竹笋,很快又繁殖起一大片竹林。<br>但是你发现没有,竹的地下茎(俗称竹鞭)是匍匐着横向生长,并不向下扎根,大多数的竹根不过埋深一尺左右,最多不过两尺。<br>竹叶四季常绿,需要大量水分,如果地表水缺失,竹子尽管根茎长长,也会喝不上水,喝不上水(重要话说两遍😜)。干渴厉害了,叶子发黄,掉落,直至枯萎。<br>北京是个冬、春季缺水的城市,但在过去,有竹林的地方却不缺水。<br>三十年前,北京竹林是个稀罕物,有数的竹林人们耳熟能详。<br>以竹子命名的紫竹院,有河有湖,竹在中间,绿意盎然;潭柘寺的金镶玉竹,溪水环绕,四季润泽;八大处的金刚竹,泉水叮咚,独享清甜;红螺寺的竹林,红螺姑娘每日浇灌,必然郁郁葱葱;……。<br> (斑竹,摄于紫竹院) 今天,竹林放下架子,落入寻常“百姓家”,已经不在局限于有水的地方,几乎处处有竹,日日见竹。<br>有竹林,必然有人维护,北京冬春缺水,灌溉竹林就是必不可少的工作。<br>往日,长达7个月的冬春,浇个两三遍水足以。今年,园林工人依然循旧。<br>可是,今年必定不是往年。<br>据中央气象局权威发布,北京及北方,今年冬春风沙次数与强度是近四十年没有的,超过常年数倍。<br>风沙大必然带走北方土壤中本不多的水分,尤其是浅表水。<br>本来春季是竹林发育时期,需要大量的水,可是这干旱的大风把水抢走了。<br>园林工人按照以往经验,浇灌竹林,甚至没有灌溉,竹林严重失水,你说,竹叶不黄,还等什么?<br>我认为失水是竹叶黄了,竹子枯萎的重要原因,而没有及时调整灌溉次数,就是祸根,你说,“管理不善”是否可以成立?!<br>不过,喜爱竹子的朋友也不必太过悲伤。<br>植物虽然没有思想,但智慧是不缺的。<br>地面上的竹叶黄了,多数竹子枯萎了,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是它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你会发现,地面上总会有数只竹子依然活着,地下的根茎也没有死,一旦雨季来临,新笋萌发,月余后,又是一片新绿。<br> 期待!<br><br>(注:外行的一家之言,请勿当作科普论文)<br> (菲白竹,摄于紫竹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