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3年10月湖北省农业技术员石明松在他栽培的晚粳品种大田里发现3株典型雄性不育突变株。</p><p class="ql-block">在夏天它是雄性不育,花粉败育。</p><p class="ql-block">可到了秋天它却正常可育。</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光敏不育类型的水稻。</p><p class="ql-block">石明松通过6年的系统实验研究,发现了这种稻株在长光照下不育而短光照下可育的转换特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对这个发现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为两系法育种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1987年在安江农校田野里邓华凤老师苦苦搜寻,他在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了1株光敏核不育水稻。</p><p class="ql-block">接着邓华凤做实验:他先用套装隔离,到9月初,其他和该株同时种的59株育种材料自交结实,唯有套袋的这株不结实,说明它花药不正常。</p><p class="ql-block">到了9月21日,仅有的一个晚生分蘖抽穗,开24朵小花结出11粒种子,这说明该稻株雄性恢复了正常。</p><p class="ql-block">11月下旬到海南冬播这11粒珍贵的种子。</p><p class="ql-block">第二年2月23日开始抽穗,雄性正常,自交结实80%。</p><p class="ql-block">到了4月1日,抽穗整齐一致,4月2日育性开始转换,花粉败育日增。</p><p class="ql-block">在雄性不育期与其他水稻杂交产生杂交稻,而在雄性恢复期完成自花传粉产生光温敏核不育种子。</p><p class="ql-block">在邓华凤的悉心呵护下,这株光温敏不育株经过安江和三亚两地三代繁育后 ,证实这是一株新的光温敏不育突变株。</p><p class="ql-block">在安江高温和长日照下,不育率达100%,且保持不育时间长达50天,而在这50天之前或之后抽穗扬花时则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能自交结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系法杂交水稻种植的推广可没有设想的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安江农校的罗孝和老师用尚不成熟的两系法在新化县搞了100亩杂交制种,结果父本母本花期严重不遇,每亩只收获5斤的种子。</p><p class="ql-block">受损失的农民气的要割罗孝和的耳朵。</p><p class="ql-block">罗孝和后来发现了用冷水灌溉不育系植株能恢复雄性可育的现象。</p><p class="ql-block">他用水库下层巨大的冷水资源灌溉光温敏不育株,终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在一处实验田里每亩产量超过了700斤,从而解决了二系法种源的供应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