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阿炳)创作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曲。该曲问世以来,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此曲后来又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二泉映月》的主题曲。</p> <p class="ql-block">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用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作“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用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的《二泉映月》,这时方定下曲谱。</p> <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主题是命运,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与磨难的流浪艺人的辛酸苦辣和倔强不屈。全曲婉转流畅、跌宕起伏,是一首变奏曲式的曲子……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拉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p> <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 1985年美国评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1991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听了《二泉映月》的录音后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的故乡人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泉凄月冷,曲情感人</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p><p class="ql-block"> 该曲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 音乐呈现出 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呢?</p> <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的“神”是什么呢?在于其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伤感,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頑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二胡名家: 闵惠芬,演奏《二泉映月》情动心弦。</p> <p class="ql-block">阿炳原声《二泉映月》,世界上再无第二个人能拉的如此凄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