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劳坚强的母亲(上篇)

刘天长

<p class="ql-block">  “母爱是明澈的山泉,洁净而碧澈。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你走到哪里,她都伴你延伸、顺畅。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高歌到达终点。”这段话是对母爱的真实写照,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准确不过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90岁生日那年,我写了一首七律,祝福亲爱的妈妈福星高照,寿比南山。</p><p class="ql-block"> <b>七 律</b></p><p class="ql-block"><b> 福星高照</b></p><p class="ql-block"><b> ----祝贺老母90寿辰</b></p><p class="ql-block"><b> 杜鹃怒放云霞艳,梅花二度一缕香。 </b></p><p class="ql-block"><b> 三山五岳擎巨手,鬓鬟老母华诞来。</b></p><p class="ql-block"><b> 人生坦途九十载,夕阳晚霞亦更彩。</b></p><p class="ql-block"><b> 儿孙跪地齐叩拜,寿星老君比南山。</b></p><p class="ql-block"> 妈妈如今老了,83岁那年经过一次胃癌大手术后,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现在,已经完全不能自理,智商就像一两岁孩子,不管是谁来了都像是与她无关,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老天不公啊!为什么让妈妈染上这样的病?</p><p class="ql-block"> 尽管妈妈现在不能与我们交流、叫不上我们的名字、有时还冲我门发火;尽管我们不分昼夜伴陪她、给她喂饭饮水、端屎端尿,可妈妈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美、最爱、最亲……让我们在记忆的长河中,去漫漫解读妈妈走过的辛劳坚强之路!</p><p class="ql-block"> <b>大家闺秀</b></p><p class="ql-block"> 妈妈于1929年4月22日(农历三月十三日)出生在河北省迁西县大寨村的马姓家族。马家是这个村的大家族,也是书香门第。妈妈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姥爷叫马文奇,族中排行老四。虽然在家中务农,但因识文嚼字,不时地被人家请去教孩子读书。姥姥马王氏,娘家住在离大寨村不远的忍字口村。妈妈童年生活还算比较幸福,读了六年的私塾,也是有文化的女秀才。姥爷这一辈,有教书的,有管家的,有做小买卖的,有务农的。由于战乱,这个大家族逐步衰竭,迫使兄弟分家,姥爷姥姥带着妈妈和舅舅独自生活。尽管这样,姥爷还是拿出钱供舅舅和妈妈上学读书。那时的封建思想占据着人们的头脑,女孩子天生就是出嫁女,为人妻,相夫教子。姥爷虽然存在这种思想,可比他人还是开明一些,让妈妈读完了高小,按现在说法,就是小学毕业。那个年代,尤其是在农村,女孩子能够小学毕业,有了一点文化,是何等的了不起呀!舅舅马振山就不一样了,人家是在北京读大学,据说还是一位进步青年呢!但封建婚姻包办,把舅舅害了。可能是因为不满家里包办,不得已和新媳妇住了几日,就再也没回家。姥爷姥姥失去了儿子,妈妈失去了哥哥,而我们只能从照片中见过舅舅。照片中的舅舅,那是何等的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器宇不凡。波浪分头,西服领带,双眸炯炯,面带笑容,看起来不像是位学生,倒像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教授。后来传说闹学潮被政府抓进监狱致死,又传说被国民党带到台湾,还传说解放后在辽宁省的一个县城当县长。可爸爸多次联系该县有关部门都鸟无音信。土改时候,妈妈正在高小读书,接受新思想,活跃在八路军领导的土改运动之中。还当过儿童团长,带领儿童们为根据地站岗放哨,排练节目,宣传土改政策。这段经历,让妈妈感到无比自豪。</p><p class="ql-block"> <b>被迫辞职</b></p><p class="ql-block"> 1949年解放后,妈妈已长成了一位亭亭玉立、沉鱼落雁的美人了。经家里的一位长辈介绍家在唐山的父亲,两人相识、相恋到相爱,于1950年结婚。当时,爸爸在唐山车站工作,不久,妈妈去辽宁省辽阳市兵工厂工作。妈妈之所以在辽阳工作,是因为妈妈的表妹夫在这里任职,而且是一位老革命,大概担任保卫科科长,后来晋升为副厂长。靠这一关系,妈妈从农村走出来成为兵工厂百货商店的售货员。时间不长,爸爸辞去了唐山车站货运员的职务,也来到兵工厂工作,在保卫科任职。1952年姐出生,有了第一个孩子。不到两年时间,年轻气盛的爸爸,感觉到兵工厂的军事化管理过于严格,压的喘不过气来。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迫于政治压力(前面我已讲过),所以辞职不干了,又回到老家唐山。几经周折重新就业,安排到三海关车站任扳道员,造成和妈妈两地分居。由于爸妈天各一方,加上妈妈年轻漂亮,奶奶终日坐立不安,就指使爸爸写信督促妈妈回唐山家中。妈妈回来后,再也不让走了。听妈妈讲,她在辽阳工作正是满怀豪情、进步向上的时候,共青团就要接受她入团了,还担任了销售小组的组长。在生活上无忧无虑,刚刚分到一户住房,室内有卫生间,里面还有洗澡的浴盆。奶奶的霸道,让她失去了这么热爱和可心的工作,真是如晴天霹雳!妈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明,眼泪哭干了。最终,还是想明白了,不这样怎能和爸爸团聚呢?无奈,妈妈只好履行起一位女人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责任和义务来。爸爸又不甘心现有的工作了,大概是1952年左右,自行做主,调到长春工程局工作,并随之奔赴到黑龙江大兴安岭进行开发建设。在西尼气落段后,将妈妈和大姐接到坐落在深山老林的这个小镇。到了这里,不知妈妈当时是一种什么样心情,怎么熬过来的。1954年二姐出生了,1956年我又来到人间、接着有了大妹和小妹。随着人口的增多,爸爸那点微薄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妈妈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开荒种地、养鸡喂猪,为我们缝纫衣裤,做鞋织袜,以节省家庭开支。</p><p class="ql-block"> <b>心灵手巧</b></p><p class="ql-block"> 妈妈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心灵手巧,凡是经她的手做出来的东西,不论是饭菜,还是衣服裤子、手套袜子、鞋子,包括为姐姐梳的两个大辫子都是令人羡慕的佳品,在西尼气站区是出了名的心灵手巧的大美女。</p><p class="ql-block"> 说起妈妈心灵手巧,还得从妈妈年轻时谈起,也就是我在西尼气那个年代的朦胧记忆。因为那时妈妈年轻好胜,追求完美,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胜人一筹。我们五位孩子穿的衣裤、鞋袜、手套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缝纫和编织的,直到个个长大了以后才花钱购买购置穿戴。</p><p class="ql-block"> 我五六岁的时候,大姐二姐都已上学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春暖花开时,两位姐姐梳着同样的大辫子,穿着同样衣裤和鞋子,背着同样的书包去上学;白雪皑皑时她们也是穿着同样的长棉猴双双走出家门去上课。她们的穿戴都是出自妈妈的手中。可以说引领了西尼气小镇的服装新潮流。</p><p class="ql-block"> 开始妈妈使用手针做活,一做起来不分昼夜,非常劳累。爸爸心疼妈妈,就攒钱买了一架缝纫机,是《舞嫡牌》的。这下,妈妈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一直伴随到老。有了缝纫机,妈妈的产品也不断花样翻新,凡是街面流行什么样式,只要是妈妈见到,就能做出来。那时发行的《中国画报》,经常刊登一些人们服饰的照片,她就能模仿为我们做出新潮的服装来。最具代表作的是1965年夏季,妈妈为两位姐姐和大妹一人做了一件白色点缀着小红点的衬衣(小妹还没出生),为我也做了一件带有竖条的白衬衣。我们四人穿着新衣服到照相馆拍了一张纪念照,如今还保留着,现在看妈妈给我们做的衣服仍然不过时。最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有一天,我们学校从牙克石市新转来的挺时髦的美女柴老师,特意到我们家拜访妈妈。原因就是见到我们姐弟穿戴不寻常,向妈妈请教做衣服的要领。</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杰作发生在我身上有两件事,至今还历历在目。虽然那时还很小,也不懂事,可这两件事让我记住了。</p><p class="ql-block"> 其一,好像我在六七岁的时候,妈妈发现男孩穿的烫绒面料夹克衫非常流行,自己就研究起来,找来一张白纸,反反复复描绘,在我身上也是比来比去。最后,买来一块蓝色的烫绒布,开始剪裁缝制,花费了一番功夫,为我做了一件流行的夹克衫。妈妈把新衣服穿在我身上,正合身,我也不知道妈妈为我做这件衣服有多辛苦,连谢谢一声都没有,就一溜烟地跑出家中。那时正是最淘气的时候,每天和小伙伴们厮守在一起,杀杀打打,傻里傻气地就知道淘气,验证了那句话,叫:“男孩子是七岁八岁狗也嫌。”大概是第二天,和小伙伴们玩抓特务游戏,我钻栅栏的时候,不幸将新衣服后身撕开了一个大三角口子。我一下子就蒙了,张开大嘴就哭了起来,过了好长时间才哭咧咧走回家。妈妈见到后,气的浑身直哆嗦,不分听说地把我胖揍一顿。</p><p class="ql-block"> 其二,这次不是挨揍,而是炫耀的一件事。到了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身穿黄军装的红卫兵小将开始大串联,一时黄军装成了社会上最流行的款式了。有妈妈的手艺,我们姐弟妹们的穿戴总是跟上时代潮流。这不,妈妈拿起剪子,经过剪裁、穿针引线,踏起缝纫机又为我缝制了一件盛行的黄色军上衣。我穿上后威风凛凛,好不气派。在学校的课堂里、操场上我总是挺起胸膛,耀武扬威。有一天,轮到我们小组值周,放学后打扫班级卫生。在我搬椅子的时候,不小心磕碰到叫李英春的一位回民同学的腿上,而这位同学的腿恰恰有点毛病,走道一拐一拐的。这下子让他抓住了把柄,上来就揪住我的脖领子,大孔一声:“你嘚瑟啥,不就是穿个黄军装吗?”我心里明白了,我只是不小心轻轻碰到他腿一下,就发这么大火,原来是嫉妒我的黄军装呀!妈妈用一双灵巧的双手,不但把我们孩子打扮的如此美丽英俊,也把我们家里营造的“富丽堂皇”“一尘不染”。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家在西尼气站区是出了名的家庭,年年被站区评为“五好家庭”和“卫生家庭”。 </p><p class="ql-block">(接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