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西湖罗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与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师范学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b>刊于《浙大校友》2018年第二期</p> <p class="ql-block"> 1927年,时任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意念“以美育替代宗教”,与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等人,提议创建国立艺术院,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讨论通过,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当初选址有南京、上海、杭州、庐山和青城山等五地,最终定在杭州。</p><p class="ql-block"> 创办国立艺术院开办费只有15万元,建立校舍费用十分短缺。有人说西湖平湖秋月边的罗苑刚被国民政府没收拨归国立浙大,正闲置待用可作校舍。隆冬时节,蔡元培和27岁的国立艺术院院长林风眠,面会浙大校长蒋梦麟,商借罗苑为国立艺术院所用。蔡元培院长,在教育界极具影响力,蒋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也是蔡早年执教绍兴中西学堂时的学生,及绍兴地域的余姚老乡,便一口答应,罗苑以一元银元的年租租给国艺作校舍。蔡和林又从政府借得罗苑对面的照胆台、三贤祠、忠烈祠、苏白二公祠等房产。</p><p class="ql-block"> 1928年3月16日,国立艺术院在罗苑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亲自主持并致开学演说:“大学院在西湖成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自此,罗苑这处私家庭园成为一座成就艺术人才的殿堂,林风眠从事艺术教育最辉煌的时期也随之开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晚清翰林、北大校长蔡元培(1868-1940)。时任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上世纪20年代的国立艺术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兼教授林风眠(1900—1991)。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代表人物。任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时,先后培养出李可染、 吴冠中、 王朝闻、 艾青、 赵无极等一大批艺术名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27—1930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1886—1964),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浙大之前由公立工业和农业二所专门学校组建为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4月改名为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7月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span></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5日凌晨,日军在金山卫登陆,震动杭州,林风眠率国艺师生与国立浙大一样,踏上从杭州到江西、湖南、云南、重庆的漫漫西迁和坚持办学之路。</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浙大本部准备从贵州遵义、湄潭,龙泉分校从浙江丽水龙泉山区复员回杭,竺可桢校长派人到杭州察看校舍,但大学路校园在日伪占领期间被破败不堪,需较长时间整修,在察看罗苑房产后,便贴上浙江大学封条,不得已收回了罗苑。国艺则在罗苑斜对面的照胆台,及三贤祠、忠烈祠、苏白二公祠原校舍复课,至1958年,迁南山路办学。本世纪初省博物馆扩建,照胆台的国艺老校舍全部拆除,原校门口今省博物馆大门东侧人行道几十米处,立有“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旧址”纪念碑,道旁那棵八百年古樟,依然迎风挺立。从罗苑的国立艺术院到现在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以首任院长林风眠为代表的“兼容并蓄”和以潘天寿院长为代表的“传统出新”的办学思想,为中国艺术教育不断创造高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36年4月—1949年5月,竺可桢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890—1974) </span></p><p class="ql-block"> 哈佛大学博士竺可桢自1936年4月出任浙大校长,开始了中国高等教育传奇的浙江大学“竺可桢时代”。</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1937年11月11日浙大撤离杭州,初迁浙江建德,再迁江西泰和,三迁广西宜山。竺可桢考虑浙大西迁后,东南各省将有许多高中学生因战乱而不能升学,他在1939年1月提出在浙东设立分校,并于2月中旬派教务长郑晓沧教授及文学院史地系陈训慈教授到浙江筹设分校。与浙江省政府一起迁往浙东的省议会,也有浙东子弟与浙西流亡子弟应有大学容纳之的议案。4月,教育部电复同意浙大在浙赣闽设立分校。5月,浙大正式成立“浙东分校设计委员会”,决定校名为“浙东分校”。经反复考察和研究,最后确定分校校址设在龙泉坊下,租用当地乡绅曾水清曾家大屋为校舍。6月设立分校,设文、理、工、农四个学院,蒋介石的幕僚陈布雷胞弟、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兼已西迁贵州的浙大校本部史地系及教授陈训慈为分校主任。1939年7月27日至29日,分校在浙江永康麻车头进行招生考试,共录取新生150名,其中正取生120名,备取生30名,后来实到学生141名。10月8日举行开学典礼。1940年春的第二学期,分校改称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1941年秋,增设二年级和师范学院,开办三年制的初级部国文科和数学科。1943年秋,师范学院开办五年制英语系和五年制国文系。各院系学生读完二年级后,需到贵州遵义总校或湄潭分部升级学习。当时,分校的理工农三学院及分校行政机构在龙泉城外十里的坊下村(分校第二任主任郑晓沧是海宁人,海宁语音中“坊下”和“芳野”同音,他提议将“坊下”改为“芳野”,将田园诗情画意揉和其中,不但谐音而且谐意。1941年元旦,在曾家大屋门前场地上,得到集会师生的一致赞同。外语系同学创意十足,又给芳野取了英文名“Fine Yard”,直译为“美好的庭院”且和中文同音又有意境和韵味),芳野称为一部;分校创办的第二年,在离芳野一里多路的石坑垅建造了七八幢房子,为文、师两院校舍,称为二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龙泉城外东南十里外的坊下村曾家大屋,为分校本部办公、理工农三学院教室及师生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离芳野(坊下)一里多路的石坑垅,为文、师两院校舍。1945年10月,国立浙大龙泉分校迁回杭州,共培养7届1000余名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 分校在龙泉办学7年,共招生7届,苏、浙、闽、赣、沪等省市的青年学生到此求学,毕业学生共约1000余人,1945年10月,分校迁回杭州,11月在杭大学路校本部复课,其中师范学院在罗苑复课。1946年5月,贵州遵义、湄潭等本部师生分批返杭,同年9月,全部抵达杭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1945年11月16日,国立浙大龙泉分校回杭在大学路举行复课开学典礼 (当时返杭师生只有龙泉分校师生,贵州遵义和湄潭本部师生在1946年上半年分批复员返杭)。龙泉分校女生不多,我母亲似应参加复课开学典礼合影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龙泉分校办学7年,荟萃了数十位中国学术界的泰斗,有教育家陈训慈、郑晓沧,数学家毛路真、朱叔麟,历史学家孙正容、季平子,文学家王季思、胡伦清,一代词宗夏承焘等教授;在分校就读的有谷超豪(中国科学院院士、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杨忠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何志均(中国最早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之一)等数百位推动社会前进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专家学者。</p><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龙泉分校师范学院英文系等并入本部文学院,师院教学从西湖罗苑移至城内大学路,罗苑逐成为浙大部分教职员工宿舍。中国美院建院85周年,国艺学生郑朝在《八百年古樟知道——中国美院孤山寻踪》一文中写到:“上世纪50年代,罗苑是浙大教师宿舍,我舅舅当时在浙大任教授,就住在罗苑,我去看望他,也因此常常进入罗苑。那时罗苑虽已是“七十二家房客”,但建筑保存完好,果然是重楼叠阁,水榭亭台,中西合璧,错落有致。特别是木板门墙,都镌刻着图案,钟鼎彝器、花鸟虫鱼,古色古香,令人流连。” 浙大教育系助教周淮水的儿子周黔生时与其父住在罗苑,他在《国立浙江大学罗苑宿舍轶事》一文中说,当年罗苑大门挂有“浙江大学罗苑宿舍”的牌子,门牌是孤山路18号,原分校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博士郑晓沧,分校主持教务、解放后任文学院院长孟宪承,分校国文系、现代词学开拓和奠基人夏承焘,心理学权威之一、后任杭州大学校长陈立等30余位教授居住。竺可桢校长十分关心教授,专门设有校车每天多次往返罗苑接送教授至大学路上课和回罗苑宿舍等。周黔生并统计了1946—1949年初,竺可桢校长前后累计到罗苑近20次,视察师范学院教学、召开校务会议、给老师拜年等。1951年11月26日竺校长重返浙江大学演讲,再次到罗苑访故友。</p><p class="ql-block"> 罗苑是国立浙大龙泉分校回杭复课校址之一和浙大历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纵观浙大,1897年,清廷批准杭州知府林启在杭州城内蒲场巷普慈禅寺创办“求是书院”,为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01年起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冠以“国立”二字,以与教会大学如燕京大学和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等在资金来源上的区别,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三个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哈佛大学博士、中国著名气象、地理学家、校长竺可桢领导下,国立浙江大学辗转西迁贵州,历经艰辛,筚路蓝缕,崛起为当时国内有影响的几所著名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龙泉分校也成为战时东南沿海最有名的大学分校。1946年秋,浙大全部返杭复课。至1948年底,国立浙江大学从原来三个学院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综合性大学。</p><p class="ql-block"> 在罗苑旧址,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领域的两位巨人——林风眠和竺可桢为国家和社会辛劳办学的一部分踪迹,而哈同夫妇显现的是人生另一种轨迹,留下的巨额遗产,在继子女间引发旷日持久的官司纷争。在罗苑旧址,是否还应建议树立一块“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师范学院旧址”纪念碑,以叙述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一段历史。 </p><p class="ql-block">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按苏联专业院校模式调整,浙江大学拆分,其中文、理学院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合并为浙江师范学院。当年寒假,罗苑宿舍部分教师搬到钱塘江边秦望山的之江校区居住和教书。</p><p class="ql-block"> 1956年杭州市政府决定还湖于民,扩大平湖秋月景点,罗苑高高的围墙及大部建筑拆除,保留罗苑的湖天一碧楼等三幢建筑,伸出湖面两层的八角亭改成一层,罗苑成为平湖秋月一部分。至此,罗苑不复存在,走上服务社会大众之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罗苑的八角亭改成一层,原址上的樟树已十分郁茂和伟岸 </span></p><p class="ql-block"> “雕栏玉砌应犹存,只是朱颜改”。罗苑的变迁,谈不上沧海桑田。从公共绿地的起点,又回到公共绿地的原点,九十余年转了一圈,但其中却深刻蕴含着金钱、权力与正义的胶着和角力,以及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国艺、浙大办学的印痕。走上平湖秋月,皓月当空、清风徐来、涟漪拍岸,淡出历史画卷的罗苑,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建筑和风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月色下的平湖秋月(罗苑)</span></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高级记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