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山萢红艳艳                   --王忠高

遇强则强

<p class="ql-block">  山萢是属于孩子们的专利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我回到东源老家,沿着儿时依稀的足迹,去寻找童年那种甜中带酸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故园,万物生机勃发,大地披上了一层翠绿的地毯。山上的松树长出了一圈叶子,就像戴了一顶浅绿色的毛茸茸的帽子;林间,各种野花在招蜂引蝶,互相争宠,自信而大方;吮足了雨水的蚕豆,在拼命地抽藤,以便孕育更多的后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跨过一道弯弯的小溪,迈向密林深处。泥土的芳香、植物的清香沁入心田,让人欢快舒畅!我知道山萢就离我不远了。不错,就在前方的地坎边,有一树刺萢在迎风招展,那亮晶晶、红彤彤的身影藏在绿叶中,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忽闪忽闪的,多么的熟悉的身影呀!就像久违的老朋友,吸引着我急切的脚步。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萢生荆棘,被刺包围,好吃却难采。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摘出来,那圆圆的、红红的、珍珠一样的小精灵,让我味蕾大开,还未入口,就早已口舌生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故园的萢,品种很多,有牛奶萢、插秧萢,那种形状像现在大棚里种的草莓,身上不长刺,只有尺把高的萢,我们叫它“过公萢”,它比刺萢大而甜,又容易采摘,备受孩子们的青睐,但是数量少,又易与蛇萢混淆,大人往往不许孩子去采摘,但对于我们这些老“吃货”来说,是绝对搞不错的。蛇萢有毒,它的藤比较细弱,果子略小些,“过公萢”的果实由诸多饱满的红色小颗粒挨在一起相簇而成,可以一个个剥离,而蛇萢则是在一个浑圆肉球的表面上,再长出较分散的红色小“触角”,颗粒间有空隙,不如“过公萢”的颗粒紧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故园,摘萢不仅是孩子们的最爱,也是大人们忙里偷闲的小趣。干完农活后,庄稼人拍掉身上的泥土,到沟边洗个手,扛着锄头踩着地边野草往家走,不时有山萢与你撞个满怀,勤劳的庄稼人停下脚步,摘上一些,自己吃上几颗,再找几片桐子叶做成一个窝,盛得满满的,再用小枝条别好,带回家中给孩子们一个惊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那缺粮少食的年代,品赏这天赐的“水果”,心中充满了期待。放学后,约上小伙伴,在朦胧的一帘雨雾里,或是雨后初霁的晴日里,沿着庄稼地的边缘、傍着浅草丛生的山坡、顺着弯曲延伸的羊肠小径,只要有萢生长的地方,任何一个躲藏的身影都逃不过我们这些馋嘴孩子的眼睛。那时,寻萢、摘萢陪着我们走过了快乐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萢酸甜的味道融入心灵,刻入骨髓,让人难以忘怀,弥久生香。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处何方,不管你失意也好,得意也罢,这种味道终身伴着你。离开故乡,去寻找广阔的家园,这是我们的追求,你的生活习惯可以改变,你的乡音可能变化,但你的口味不会更改,那熏香的腊肉、那可口的芋头圆、那诱人的合菜、那酸甜的山萢,仍然是你的牵挂,这就是我们永远都难以磨灭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供稿人: 远山孤泉</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21夜 ,初稿</p>

故园

孩子

颗粒

酸甜

身影

味道

我们

采摘

庄稼人

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