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媒体人讲女画家故事》

夜月

<p class="ql-block">  月夜的《美篇》</p><p class="ql-block"> 2021年“五一”假后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作者:夜月</p>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大假,我离京回川。此行除探亲外,主要是去会我失散数十年后而又重新联系上的一位好友。可喜的是近年才知道他退休后早已在我的故里成都定居了。</p><p class="ql-block"> 天下奇事无其不有,我俩从建国前的“成都牛王庙街小学”、“成城中学”,到建国后的“成都市第十九中”,一直同校而且同班。</p><p class="ql-block"> 1951年因各自参加工作从此分散了!可幸又在于数十年后的一次戏剧性的机会,让我俩重新联系上了。之后虽一直电话、微信眹系,可从未重新见面。</p><p class="ql-block"> 同窗时光那么长!岁月流逝那么久!耄耋之年再重逢,激动之心如潮涌……</p><p class="ql-block"> 按老友的安排,当天我们是在浣花溪畔“送仙桥”相会。一下更觉新鲜,这么多年来每次还乡,我均未去亲赏过家乡这一美誉海内外的“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到了浣花北路,“送仙桥文化艺术城”醒目大门牌耀眼相望,我直上二楼A区,“书画长廊”铺面一间接着一间。心激动,猛抬头,不远处一老者正在向我招手,岁月无情处,催人白了头,人老容不变的他早已在那里“恭候”了!我俩抢步上前紧紧地抱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半世纪前同窗友,</p><p class="ql-block"> 热泪相窥双白头。</p><p class="ql-block"> 昔日幢景今何在?</p><p class="ql-block"> 一江春水焉倒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一大铺面前老友停下脚步,我举头一望,门上挂着“玲玲彩墨艺术工作室”木制横额,落款是巴蜀画派名家邱笑秋的提迹。</p> <p class="ql-block"> 再望室内,正中高悬着当今106岁尚健在的全国著名文化泰斗,中共四川地下党负责人之一马老识途所书的《闲筆斋》牌匾。</p> <p class="ql-block"> 室内室外,书画满壁,翰墨飘香,好一派雅气十足,令人止步的中国传统文化大雅之堂。</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刚在门前就见到的那位正面向墙壁作画的窈窕淑女一下转过身来,连手上的红木筆杆猪鬃长锋都还没放下就向我微笑点头。老友趁机对她介绍:这是爸爸当年在老成都“十年寒窗”从小学到中学时的同窗好友,成都人,你应叫曹叔叔,首都媒体老名流,我俩蓉城一别半世纪,南北相距度春秋……。</p><p class="ql-block"> “难怪啊!一见就觉似曾相识,女儿太像你啦!特别脸上那两个小酒窩,同你当年一样。我就在想,今天你怎么会约我在这个意外的地方相会”。</p> <p class="ql-block"> 老友笑了笑,按他手式我俩在精美别致的红木茶桌靠椅上併排入座聊起来了!说他女儿原在乐山图书舘工作,因痴迷书画,乘改革春风,搁置本业在这里一干就二十好几年了!</p><p class="ql-block"> 一系话让我顿觉惊讶!再看满堂耀眼动人的书画,一个女孩子具有如此精妙的翰墨实力,当即确实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即兴之下,不知不觉我竟当他俩父女为我的採访对象,详细了解起该女孩的奇特故事来了!并拍了满机子的资料,返京后留下了这一随筆篇章:</p> <p class="ql-block"> 徐玲玲,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浣花书画院院长,四川省民革“中山文化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 出生当年的仁寿县借田区政府,成长在中共仁寿县委机关大院,受其一生从事党的宣传文化工作父亲的影响极深,自幼好学,品学兼优,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其父艺名春风,中共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曾任中共寿县委理论教员,仁寿县文化局长,乐山大佛文管局局长,嘉州画院常务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 其母,人称“国色天香张牡丹”。四川美院前身“成都南虹艺术专”毕业,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中国人,祖国文化是我根”。这是该篇主人公徐玲玲回答我的第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整整一天,饭前茶后,该女孩的艺术生涯竟成了我和老友久别重逢的主要话题,堪称“奇葩女”。我对这位下辈女士的艺术实力感受特好,其刻苦学研精神真是少见。</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全”。她的书画知识和技能相当全面。首先说她的书法,她的理念是学画先学书,坚持古有“书画同源,先书后画”之说,滔滔不绝,例举清•大名家石涛:“其居两端,其功一体”、“书有画意,画有书味”的说教。因此她是先学写字,从临帖开始的。她说如果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就去学画那肯定只学了皮毛,而且一定是“飘”的。在书法体材上,“篆、隶、楷、行、草”几大类她都学。例举以下作品:</p> <p class="ql-block"> 在画作方面的题材也是全方位的,山水、花鸟、人物、虫鱼什么都来。</p><p class="ql-block"> 内涵表现不千篇一律,有一味的求雅,求逸,求淡,求清。也有潇洒泼墨,浓淡交融,浑厚华滋,骨势洞达和金石气息的雄强笔艺。</p> <p class="ql-block"> 再就是“大”。她泼墨大胆,挥毫大气,想像浩大。无论书法和绘画,总是既重气势豪放,又讲厚朴雄浑。</p><p class="ql-block"> 生动一例是她的《黄河魂》,气势大而画面也大,一张八尺宣,在我看来她好像是以抗日名曲“黄河颂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为寓意,浩瀚的画面,张显出了勇敢的中国人民面对日寇的疯狂,奋起反抗的大无畏精神,雷霆万钓,气吞山河的生动场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她勤学苦练,大胆探索,正如她画室张贴的两则红纸黑字“信条”:</p><p class="ql-block"> 邀八方来客与时俱进,</p><p class="ql-block"> 集百家之长返璞归真。</p><p class="ql-block"> 近期央视重磅报导:“三星堆最新考古发现”又一次公开,再次激发了她早在2004年应邀参加“三星堆之春画展”时的联想,于是又创作出了“三星堆”题材新作:</p> <p class="ql-block">  《法力无边》</p> <p class="ql-block">  《根源》 </p> <p class="ql-block">  《神密》 </p> <p class="ql-block">《文明之火》 </p> <p class="ql-block"> 还有更深层的感受就是“韵”。她的画作特有韵味。什么是韵味?我认为即画作的“精、气、神、情、格、意、趣”等……人说隔行如隔山,但我有个是否恰当的比喻:可否说画作的韵味体现着画作的灵魂和生命,没韵味的作品决不是好作品。</p> <p class="ql-block"> 2Ⅹ2米的《净土》。群体不离的藏羚羊,生性顽强好迁,为了生存,一迁便是千里之遥,到了海拔二至五千米的高原、草甸和高寒荒漠,早晚觅食,欢乐在对牠们毫无打搅的“天堂”中。</p> <p class="ql-block"> 六尺《赶山》。勤劳勇敢的藏北牧民,伴着一生不离的丰厚“家产”(牦牛),逍遥在“高原上的高原”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  以下全是她2x2米规格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佛光的灵现》</p> <p class="ql-block">  “语不惊人死不休,在艺术的道路上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我在细研张大千大师泼彩墨的基础上追寻不止……”</p><p class="ql-block"> 这是玲玲在向我介绍下一张画作时说的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秀秀亦奇》</p> <p class="ql-block">《梦遗芦苇海》</p> <p class="ql-block"> 她说自己原来曾是一名文物工作者,对祖国文物古迹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 她质朴的语言对我们这些耄耋年岁的人来说,真是一位不甘掉队的强女孩,她不仅具有深邃的文化积淀和独特底蕴,且具有别致的美学品格,她大胆说出自己的内心:“上层建筑要适应于经济基础的发展,我们这些书画人,面对祖国的崛起,心潮澎湃,当前的中国画重在继承而急在发展。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一是题材的拓展,二是色彩的大胆介入。只要牢固把住传统文化精神不放,一切表现形式都是可以放开去探索的。要向人们传递民族复兴的新面貌,决不可在“老圈子”里“原地踏步”……。</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深感自豪的多民族泱泱大国,我很喜欢少数民族同胞固有的华夏根基本色,勤劳善良,热爱自已的国家。因自已是女性,我更喜欢她们的服装,写生机会与她们相处,竞然忍不住也穿起她们五彩斑斓的服饰来了……”。说着说着她竞从手机里翻出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 身着藏装的玲玲显得更加气志而亮丽!</p> <p class="ql-block"> 《祈祷》,玲玲讲她写此作的内心,说张显的是“玛尼堆”的人文精神,玛尼堆是藏族人民的一种信仰。在那里人们把石头视作生命,是有灵性的东西。刻有佛像和佛教经文的“玛尼石”,质朴无华,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和形状,但都展示其“纯真绝美”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藏族人民以此形容着自已牢固不变的心坚如盤石,与石头上的痕迹永远和共存。</p> <p class="ql-block"> 《色达影像》,色达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达境内出土了一块马形的金块而得名,此画寓意着质朴的藏族人民,随着美好社会前进的步伐,以其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现实,像获得“金马”般喜悦的张张面孔,向往着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玲玲与热情好客的主人离别之前,按耐不住难舍的心情,再次穿上鲜艳美丽的服装留影,以示永不忘怀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故事讲到这里,让我回想到玲玲的父亲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书画长廊非商场而如战场”,艺术城书画长廊五彩斑斓,星罗棋布,竟争十分激烈,优胜劣汰,据说名不副实者有之,门可罗雀者有之,半途而废者有之,可玲玲画室总算运幸,不说坚如盤石,但可稳站脚跟,而且几经扩展。她的作品深受爱者喜欢,海内外爱家均有收藏,特别90年代国外友人来她画室求者不少。接着她向我讲了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先看以下画面:</p> <p class="ql-block"> 故事的来由是这样:一天,一对小老外情侣来到书画长廊,到了玲玲画室却再也不走了,幅幅精湛的书画深深吸引着他俩蓝色的眼球,叽哩呱啦说个不一停。</p><p class="ql-block"> 这时,会英语的“科科”玲玲的女儿礼貌相迎,于是双方交谈起来。原来小老外来自西班牙,男士“马克”,80后职业音乐人,女士“米小”在成都留学。马克首次远道而来看望自已的恋人,周末慕名来到送仙桥。</p><p class="ql-block"> 交谈间,马克对科科说:“请转告你的妈妈玲玲老师,我是个音乐人,很喜欢中国字,特别喜欢你妈妈这种字体的中国对联,能否让我们当场分享一下汉字书写的奇特过程?让我高兴带回自已的国家去挂在我音乐室钢琴的上方,展示其魅力……”。</p><p class="ql-block"> 正在埋头工作的玲玲听完女儿的翻译后点头应允,宣纸铺开,手握羊毫,沉思片刻,“艺无止境,韵律非常”,八字对联一气呵成。小老外目不转眼微笑看完后却不解其意,玲玲马上通过女儿向对方解述:“音乐和字画同属健康向上的精神艺术,让我们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地方,用高雅的艺术品给人传递美的享受”。俩个可爱的小老外听完欢喜得手舞脚蹈,情不自禁分别同玲玲母女拥抱起来!并当场要求学写中国字,在玲玲母女的耐心指导下,好个小马克,笨拙之手在宣纸上画来画去,好一阵子终于完成了“马克爱米小”五个汉字。自此双方竟然成了常交不断的好朋友。</p> <p class="ql-block"> 也许读者要问:是什么原因让玲玲这位奇葩女,“一头载进”书画艺术到了心甜如蜜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又得重返前头追溯到她的父亲,其父出生书香,清•名举之后。玲玲从小成长在父亲身边的县委机关大院,自上小学起,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几乎都是在父亲的办公室完成的。空余时其父便教她书写汉字,当听到爸爸给她讲自已小时候爷爷教爸爸学写字时的顺口溜:“跨下骑只狗,胸前抱个斗,筆尖对鼻尖,轻重缓急走”的经历时,玲玲更感写字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宣传部图书很多,可爱的小女孩每当作业做完就爱翻阅,尤其《人民画报》、《四川画报》……好奇的孩子,一次突然翻阅到了画报上刋登的石鲁“转战陕北”大作。看了好一阵子似乎有些不解,当即向他爸爸发问:“毛主席应该在天安门,为何站在高山上?”一句话问得她爸爸好笑,慢慢给她讲述……</p> <p class="ql-block"> 再就是成年后的玲玲,较长时期在她县文化局长爸爸身边文管所工作,文化浸染,古字画熏导;八十年代初全国文物大普查,同专家一道堪察整理全县以国宝级文物“仁寿牛角寨唐代石刻群”为主的文物图片资料;仁寿县文化大名流巴蜀书画奠基人冯建吴、国画大师石鲁夫人闵力生和儿子石果应邀还乡,党政领导接见,各种座谈会,大型筆会,隨她爸爸和有关同事陪同名人重返仁寿县文宫场松林弯“十亩花园,万卷藏书”石鲁、冯建吴故居等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翰墨丹青像一团热火在她心中懵懂燃烧……。</p> <p class="ql-block"> 玲玲(左)同文物专家堪察“仁寿牛角寨唐代石刻”照片。</p> <p class="ql-block"> 更巧妙的是,1986年玲玲的父亲奉命调任乐山大佛文管局局长,玲玲随调乐山图书舘。其父应“嘉州画派”创始人李琼久大师邀聘,任当时“嘉州画院”常务副院长。工作之需,玲玲的父亲与琼久大师及画院名流朝夕相处。父亲主持文管局作期间平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行“以文相敬”、“以文会友”之举,请嘉州画院名流当场泼墨,举办“中日书画友好交流”等!</p><p class="ql-block"> 缘份所在,“得天独厚”,玲玲常有良机亲自饱赏名家挥毫,为大师铺纸备墨,屡获墨宝。特值一提的是,玲玲说她每当见到琼久大师挥毫时,势如破竹潇洒自如的生动场面,就心动手痒,从心底对大师的书法特别喜爱情有独钟,从那时起就开始以大师的画册和送她的墨宝为蓝本,经常私下不间断的临摩起来!</p> <p class="ql-block">  李琼久大师挥毫</p> <p class="ql-block"> 工作在大佛文管局的琼久大师实力派弟子泼墨</p> <p class="ql-block">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乐山,在赏读文管局舘藏珍贵文物,徐悲鸿的真迹后,高度赞扬即兴签名。</p> <p class="ql-block"> 嘉州画院与“日本书道代表团”书画筆会交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 情缘所在, “脱缰之马”,越发不可收拾,趁改革春风,毅然放下本业,自立门户走上了自已向往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1993年5月18日,在她的老上级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处老处长书法家高文,巴蜀画派重头人物全国著名彩墨名家邱笑秋,全国牡丹文化艺术学会副会长著名花鸟国画家邵仲節,嘉州画派创始人李琼久大师的隨身弟子盛志中、吴耀、卜敬恆、袁林等实力派的莅临和支持下,成都市送仙桥“玲玲彩墨艺术工作室”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怀着对祖国优秀文化无限热爱一颗赤诚的心,玲玲从“学”字开始,寻师访友。</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其父的带领下登门拜望了当年九十高龄,中共四川老布尔什维克、巴蜀文化泰斗马老识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她独自一人经常穿梭于古蓉城书画界“七老八贤”家里。</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玲玲竞然成了成都巴蜀画派名老画家邱笑秋、邵仲節、苓学恭、赵蕴钰、黄舜尧、周北溪、等喜欢和关爱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 邱老的生日玲玲必到,此次还带上自已特意的作品请邱老审查,并以此对邱老表示“生日快乐”的诚挚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在周北溪府上请教画艺</p> <p class="ql-block"> 常与古蓉城著名评论家车福老交谈请教。</p> <p class="ql-block"> 请上门,走出去,与“牡丹王”邵老仲節名家切磋牡丹画技艺是玲玲的“家常便饭”。</p> <p class="ql-block"> 二十余年来她刻苦通读了中国绘画史和有关绘画理论,如饥似喝地从临摩《毛公鼎》、《张迁碑》开始,接着精心仔细地临摩了潘天寿、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林枫眠、黄宾虹、傅抱石、任伯年、李可染、石鲁、李琼久等大师的作品,从中刻苦寻觅大师们的翰墨技艺,受益匪淺,极力夯实自已的筆墨功底。</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她临摩大师们的大作选样。</p> <p class="ql-block"> “二十余载寒窗夢,行云流水苦乐中”!</p><p class="ql-block"> 好学顽强的玲玲,起点高,立脚稳,决心大,持于恆,“集百家之长返璞归真”。难怪在她的作品中,总是让人深感呈现着中国书画的传统痕迹,又闪亮迸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p> <p class="ql-block"> 马老识途为她题辞免励其“艺术之光”!</p> <p class="ql-block"> 古嘉州书法名家杨天开为她题辞“锦秀河山处处皆画境,得天地灵气写成丹青”。</p> <p class="ql-block"> 她的老上级书法家高文称其“后生可畏”。</p> <p class="ql-block"> “牡丹王”邵老仲節赞扬她“人美心美画更美,艺无止境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 以一纸之微囊天地之大,用丹青之形传生灵之神,诚可贵也!</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以此言对这位奇葩女画家徐玲玲追求自已美好人生所负出的艰辛而感慨和祝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