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 师医院的那些岁月那些往事(二)</b></font><div><b style=""><br></b><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67efb"> 林建军</font></b></h1></div><div><br></div></h1> <h1><font color="#b06fbb"><b>版画《沸腾工地》 作者:黄嘉善</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ed2308"><b>病号伙房</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核桃树旁的病号伙房呈“T”字型,“T”字的一横是简易房,一竖也是简易房,但是并不影响病号伙食费每天八毛七,菜里经常有点肉。而我们的伙食费每天只有四毛七,不靠搞副业种点菜,还真是吃得不滋润,肚子里天天“滋滋”的没着没落。</h1><h1><br></h1><h1>上夜班时,可以领点“粮油”,自己动手做一顿夜班饭,这是女兵们各显神通犒劳自己的机会。</h1><h1><br></h1><h1>一点面一点油,做不出什么花样来,做点面片做点面条,吃了跟没吃差不多,虽然肚子不觉得饿了,但是也没有觉得饱。</h1><h1><br></h1><h1>我上夜班时,大家都让我做夜班饭,她们去做治疗。我做夜班饭有绝招——油炸面旗子,那个酥,那个香,人吃人爱,过口不忘。</h1><div><br></div> <h1>我其实并不会做饭,人聪明硬是没办法!哈哈!谁让咱天分高呢?我是67届初中毕业生,在不上课逍遥的那段日子里,我没少观摩过同学家长的“厨艺”。</h1><h1><br></h1><h1>南昌市坛子口矗立着两栋造型一样的楼,这是南昌铁路局的干部宿舍,是撤销福州铁路局新成立南昌铁路局时盖的。</h1><h1><br></h1><h1>我家刚到南昌时,曾经住过一楼。在一楼房子的客厅里,有一个两扇对开的后门,即便插上门闩,从外面也很容易拉开。住了一段时间后,父母觉得不安全,就舍大求小,搬到中间门洞2楼的一套房子里。非常巧,对门军运处处长焦寿山竟然是我爸爸在胶东抗大的同学。又非常巧,焦家的二女儿焦丽当兵后,竟然也从师部电影队调到了师医院2所。</h1><h1><br></h1><h1>我们家搬离的那套房子就有故事了。</h1><h1><br></h1><h1>先是搬来了一家老红军,人口挺多的。老红军的模样像年画中的火神爷,非常威武,这也挡不住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贴满了一楼的山墙。后来不久,老红军搬家了,据说住红军楼去了。</h1><h1><br></h1><h1>再搬来的住户是南昌铁路局的书记谢治国一家。文革前,南昌铁路局局长和书记都住在独栋小楼里,后来就不行了,被赶了出来。一天深夜,厅里那个两扇对开的后门被造反派从外面用武力拉开,书记夫人被抢走了……留给他们家终生的梦魇!</h1><h1><br></h1><h1>谢家有一个从四川老家来的憨厚女孩,长得敦敦实实的,约20多岁的模样,在家里做着保姆的活计。谢家的孩子们都喊她“大姐”。她非常会做饭,我经常串门,耳濡目染吧,也学了“几技之长”,这对我做夜班饭非常有帮助。</h1><div><br></div> <h1>我夜班饭做的油炸面旗子,是一种平行四边形的小面饼,油炸后形成一层酥脆的外皮,口感颇佳,上夜班时每人分一碗,非常解馋。后来也有女兵模仿着做,却做不出我这样的口感,直到退伍,我也没有透露这个“秘方”。<br></h1><h1><br></h1><h1>油炸面旗子,首先油要多。要想炸得酥,鸡蛋和白糖是必须的。如果在填饱肚子后还想有点存货,夜班饭发的那点面粉也是不够的。怎么办呢?女兵们盯上了病号伙房。</h1><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男兵有多捣蛋,女兵就有多捣蛋,一点也不逊色。</font></h1><div><br></div> <h1>病号伙房是简易房,小窗子的工艺很差,稍微一鼓捣就能打开。我们把身材瘦小些的女兵从窗子塞进去,食材就源源不断地从窗子里递出来了。</h1><h1><br></h1><h1>我做绝招面旗子的“秘方”其实就是在面粉里加了几片苏打片而已。做面旗子的工艺流程如下:从药瓶里取出几片苏打片,用大号注射器的玻璃针拴(是报废的注射器噢)擀成细面,均匀撒到面粉里。将面粉里加油、加鸡蛋、加白糖、加水,揉成面团,擀成面饼,再把面饼切成长条摞起来,均匀切成平行四边形,面旗子即大功告成,只待下油锅了。因为面团里加过鸡蛋,油炸时面旗子非常容易炸糊,所以下锅炸也是一门技术活。<br></h1><div><br></div> <h1>河南女兵刘丰华会做“油香”,与我做的面旗子异曲同工,只不过面里没有加苏打片。 “油香”是大油饼,面旗子是小酥饼,那味道也差之千里了!</h1><h1><br></h1><h1>有一次上夜班,护士长突然降临,惊到了正在炸“油香”的刘丰华——慌乱中她把面饼飞快地丢到了油锅里,飞溅起来的热油把她炸了个满脸花……好在烫伤痊愈后并没有留下瘢痕,却留下了一段流传50年的夜半惊魂。</h1><h1><br></h1><h1>人以食为天。病号伙房之所以在我的记忆里这么深刻,只因为军旅生涯中的所有口福几乎都与这块宝地有关。1972年以后,2所官兵的节假日会餐,也选择在病号伙房进行煎炒烹炸了。</h1><div><br></div> <h1> <font color="#b06fbb"><b> 版画《吃饭了》 作者:李鸿春</b></font><div><br></div></h1> <h1><font color="#ed2308"><b>女兵大老李</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b>版画《志在四方》 作者:李文生</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我们女兵3班的副班长叫李红兵,大家称她为“大老李”。她是第二军医大学的干部子女。</h1><h1><br></h1><h1>师医院2所姓李的女兵多——李莉、李旭红、李津英、李平华、李桂萍、李晓英(都是当年的名字)。李莉13岁当兵,年龄虽小,却是早一年当兵的“老兵”。李红兵1951年出生,是李姓女兵中年龄最大的,且身体结实,为人豪爽,所以女兵们都尊称她为大老李。</h1><h1><br></h1><h1>李红兵原名李林芳,1951年2月出生,原籍山东省高唐县。入伍前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0团25连知青女排的副排长。她的爸爸是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政委。</h1><div><br></div> <h1>文革期间,共和国各军医大学间曾经有过一次大换防。1969年10月,驻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奉命搬迁至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校址。一直到1975年8月,第二军医大学才奉命迁回上海。</h1><h1><br></h1><h1>师医院2所1951年出生的女兵一共有3位,我也是1951年出生的,还有一位叫隋英玲。当年经常可以看见教导员谆谆教导隋英玲的场景。</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李红兵战友:第三排右起第三位。</b></font></h1><h1><font color="#b06fbb"><b>师医院女兵薛西平提供</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近年看到一张女兵新训时的“小合影”,是新兵连女兵干部与各级领导的合影,照片中就有李红兵。我们在陕西安康新训时,女兵一共有160多名,除了带队的女兵排长是老兵外,女兵班长都是新兵。</h1><div><br></div> <h1>我与大老李脾气相投,新训结束到师医院后又分在一个班,朝夕相处,很多往事留下了烙印。</h1><h1><br></h1><h1>我做夜班饭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不事张扬,也不敢张扬。一碗油炸面旗子藏在僻静处,细水长流,悄悄地“独闷”一个礼拜;李红兵做夜班饭则是“敲锣打鼓”,惠及班中的每一位女兵。她端着一大盆热腾腾的面条到宿舍,把班里女兵都从被窝里轰起来吃面条,嘴里还嚷嚷着:马不吃夜草不肥!</h1><h1><br></h1><h1>有一段时间,我和大老李成了烧锅炉和砸石炭的主力军。不是她烧锅炉就是我烧锅炉,不是她砸石炭就是我砸石炭,我们把这作为上级对我们的一种考验,感觉特别光荣,干得特别起劲。她在烈日下砸石炭的画面至今还藏在我的脑海深处。我不会烧锅炉,经常抓病号的“官差”,请病号帮我烧。石炭的学名是煤矸石,陕南一带都用这种灰黑色的石头作为燃料。这种石头是有放射性的,我在几十年以后才知道。我右手的中指皮下,至今还有一个石炭碎渣。</h1><div><br></div> <h1>大老李能够独立上特护夜班,是当年新兵中业务能力的翘楚。夜班分为上夜班和下夜班,尤其是下夜班最难熬。我曾经多次一人上通宵特护,上夜班和下夜班一起上。早上交班后神经特别兴奋,不想睡觉,接着去菜地参加劳动……</h1><div><br></div> <h1>所谓的战友情,那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感情(延伸为“喊口号”就忒荒唐了),我和大老李之间就有过这个层面的交情。卫生员培训时,大家相互间用身体做训练:量血压、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尤其是静脉注射,那是有一定风险的。我和大老李就相互给对方做过静脉注射,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相互托付,一种非常直接的战友之情。</h1><div><br></div> <h1>记得是在换药室中,我们用100毫升的大注射器,相互给对方推注高渗葡萄糖。不一会儿,我就觉得天旋地转,躺在地上了;大老李硬撑了一会儿,也躺在了地上。后来我才知道:静脉快速推注高渗葡萄糖,是作为紧急降颅压时的治疗方法,我们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可惜当年不懂,我们都想着早日掌握静脉注射技术,都想着能百发百中、一针见血……</h1><h1><br></h1><h1>大老李罹患血液病后回到二医大治疗,2所的慰问信是我写的。我在慰问信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写道:“回来吧!李红兵战友!”为什么会这样写?是朴素的战友情?是生发于内心的一种极度恐慌?可能都有,可能还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愤懑。</h1><h1><br></h1><h1>2所派女兵带着慰问信去二医大慰问李红兵,我争取过,最后所里派隋英玲去了。</h1><div><br></div> <h1>在大老李去世后不久,我也罹患了血液病,我也经历了死亡的恐惧。我一直琢磨与当年密切接触石炭有关。我的新兵连指导员杨莹洁是师部宣传科的干事,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女兵。2012年我再次去她家时,提起过这件事。她告诉我:师部曾经请安康地质队来测量过食堂后的石炭垛子,放射性的数值非常高。</h1><h1><br></h1><h1>离开襄渝线几十年后,我经常想起的女兵战友就是李红兵,她风风火火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h1><div><br></div> <h1>我写文章从来不奢谈“战友情”,我无缘战友情。如果有,那就是大老李曾经给过我这种感觉。</h1><div><br></div><div><br></div> <h1> 完稿于2021年6月6日</h1><div><br></div> <h1><font color="#b06fbb"><b>铁道兵版画 小楼听雨战友提供</b></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h1><font color="#ed2308"><b>感谢照片提供战友!</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感谢版画提供战友!</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