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厨神

风云渐起

<p class="ql-block">  清明刚过,与好友逛了一次泰山万亩茶园,全家人齐上阵,采回一袋子新芽,掂一掂,也就是半斤左右。回来后立即抓出一把,清水冲洗一下,磕上三个鸡蛋,上锅炒了一盘,金黄色的鸡蛋上,裹挟着、点缀着几片碧玉般的叶子,一出锅,茶味清润,满屋飘香。这个菜火候要把握好,大火,勤翻,不能过了,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鸡蛋入口后,舌尖一托,双颚一迎,顿时流出浸有青茶香味的汁液儿来才算正好。可惜家里没有刚洒的软和儿煎饼,如果有,将炒熟的茶叶鸡蛋,用半坯子煎饼一卷,攥在手里,嚼在嘴里,送进喉咙里,既治饿,又解馋,还能吃出把肠胃陶醉的样子,那感觉真叫一个“爽”!</p> <p class="ql-block">  剩下的茶叶怎么处理呢?这个季节,就是放冰箱冷藏上,过不了三五天,叶子就会发黄、发霉。“都说你是‘厨神’,总有办法的。”看到我盯着鲜茶叶犹豫,妻提醒我。这句话表面上听是夸奖,仔细品其实是激励。“有了!”我得意的喊了出来,“我炒!”“啊,还炒,你这是成心想让我们吃伤了是吧?”我余光扫过妻惊讶的眼神,弯腰从橱柜里拿出一把新锅,往炉子上一撴,回过头跟她说,“我说的是炒制茶叶,把这些茶叶炒出来!”</p> <p class="ql-block">  说干就干。先拿出手机“百度”了一下,查了查炒茶要诀,心中默念了一下步骤,然后开始操作。先把茶叶冲洗一下,控控水,再把锅好好刷几遍,顺便洗干净手。架锅,开火,待锅底温度一上来,把茶叶倒进去,直接开炒。我找出来一把未用过的刷帚备用。网上说用手炒,我也就直接下把了,一把将嫩嫩的茶叶抓起来,再撒下去,或者围着锅的内侧往里笼一笼茶叶,再用手背反方向推回去,这样反复进行,目的是让茶叶受热均匀。很快,一片片的茶叶“出汗了”,被熥出了水分,再过一会儿,叶片边缘开始内卷,像是困极了的人蜷起身来,而且越蜷越紧,十几分钟后,叶片缩成了一个个的“捻子”,一开始满满的不安分的一锅鲜茶叶,现在变成了薄薄的一层、服服帖帖的趴在锅底。茶园工人说五斤鲜叶能炒出一斤茶叶来,怎么觉得在我手里,十斤也炒不出一斤来呢?我能感觉到手指与锅底在频繁接触中带来的灼痛感,于是我改用刷帚继续不停的翻动。</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受茶香吸引,妻跑过来观摩,我将刚才翻炒茶叶的右手伸到她面前,“闻一闻,香不香?”妻将鼻子贴着我的手指,深吸了一口气,“哇塞,真香!你这手干脆别洗了,想喝茶了你就拿出来闻闻。”这倒是个好注意,我灵机一动,对她说,“这样,你想喝茶的时候,我就把手伸进你的杯子,泡茶、洗手两不误,这样不香吗!”“切,一边去,一夸你就得意忘形了。”妻扭头走开了。</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去快半小时了,锅里的茶叶都变成了卷针状,颜色也变成了灰绿色。不知怎么搞得,这些茶针卷的并不规则,有粗有细,有的一头尖,另一头却未卷好,就似一位少女,上身紧紧束着,下身却穿着一件裙子,炸开着。“色相不好啊!”我自言自语到。再拿出手机来咨询,很快弄明白了,原来我少了一个步骤——茶炒到一定程度,需要倒到篦子上搓,通过“搓”,将茶叶搓成针,再下锅熥干。我关掉了火,晾上一会儿。十分钟后,拿来玻璃杯,抓一小把自己炒的茶叶放进去,将烧开了一小会儿的山泉水冲进去,看那一根根茶针踩着水泡,上下翻飞,欢快的跳跃着。这些茶叶很快分了层,有的飘在顶层,有的沉到杯底,在水温的催唤下,一个个睡去的蜷缩起身来的孩子,又渐渐苏醒了过来,纷纷伸着身子,张开了裙子;中间飘的部分并未舒展开来,那是采到的为数不多的芽尖,就像是一个个火炬,点燃了我的自信。我给妻端过去,请他品鉴。</p> <p class="ql-block">  我把炒茶叶的视频,在抖音上发了出来,有朋友留言,“大厨啊,还有不会干的事吗?”有伙计接着跟进,“有,生孩子他总不会吧!”哈哈,还真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人会说我是个“家庭厨夫”,没有远大理想,但你可知道,古往今来,名厨几乎都出自男人,即使是业余的名厨也都属于才子一类,比如苏东坡、袁枚。孔老夫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说,饮食和男女之事是人最大的两个欲望,也正是因为对美食的强烈欲望,才促使男人放下身价走进厨房。</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厨房,“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句话,比较适合我。但是,由于在家里排行老末儿,以前洗衣、做饭这些活儿是轮不到我的,顶多也就帮忙烧烧火,看看炉子。 </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那会,我一个人住在父亲单位宿舍里,在饥饿的驱使下,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学习炒菜、做饭。刚开始,油热起火、糊锅、忘放盐、水放多了之类的“事故”不断。有一次用电热棒烧水,烧了半天也不见开,就提起来凑到眼前看,一不留神,电热棒碰到了嘴唇,我瞬间感到被轮了一棍子,身子直直地向后倒去,脑子里一片空白。还好,身后是床板。躺在床上的我,惊恐地睁大眼睛,盯着屋顶,不断地问自己:刚才是怎么了?我被电到了吗?我还活着吗?我试着抬了抬胳膊,又摸了摸脸,嘴唇还麻酥酥的。在确信还活着后,我坐了起来,电热棒已丢在地上,一副闯了祸也无所畏惧的样子。我赶忙把还插的线拔了下来。后来弄清楚了,电热棒上的水垢太厚,不传热了,所以水总烧不开,但是它漏电啊——这次触电,我的灵魂出窍了,灵感也来了,炒菜做饭的水平大涨!以后只要是同学聚会,厨房里的活儿,当仁不让,就都是我的了。</p> <p class="ql-block">  厨艺真正突飞猛进,是在认识妻之后。岳父母每天忙里忙外,很晚才回家,炒菜做饭的任务就落在妻身上。认识她后,自尊心、表现欲驱使着我将“掌勺大权”抢了过来,先是跟着她学炒菜,然后跟着岳父学烹饪,从配菜、打下手干起,很快就撸起袖子直接上阵,干的多了,技艺娴熟起来,心得也就多了。</p> <p class="ql-block">  爱做饭的人,肯定嘴馋。想吃龙虾,就买三五斤龙虾回去,想吃炒鸡,就从市场杀只鸡带回去。</p> <p class="ql-block">  自己炒龙虾,关键把握两点,一是处理干净,龙虾身上的泥垢要刷洗干净,肠子要揪除,还要把虾头剪掉,三五斤的龙虾得处理一个小时。龙虾店里是绝没有功夫这样处理的,他们大量使用洗虾粉,洗出来的虾一个个红艳艳的,就“颜色”这一项,就吊足了你的胃口。第二点就是准备料,龙虾泥腥味大,需要多种料、多放料,有时用料的花费比买虾还多。炒龙虾最好用“猪大油+花生油”,大大的葱姜、冰糖、辣椒、花椒(加点麻椒)等大料,先炒,再煮,最后加蒜瓣,收汁,上盆后撒一把小葱花和芫荽,盆子下面红彤彤、热腾腾,像是火山底部,上面的绿色点点,恰似天上的星星,馋的你直流口水,冒着烫手的危险先抓起几个来吃。我一直以为,吃龙虾主要吃那个味道,因为龙虾个头很大,虾仁却很小。我吃龙虾,一般是从头到尾先允吸一遍,再扒皮去壳,然后用筷子夹住虾仁,往汤里一沾,含在嘴里,那麻辣鲜香各种味道,顿时由口腔到喉咙到全身,呈放射状快速传递。此时,反应最夸张的是嘴巴,一边砸吧着味道,一边张得好大好大,全力将麻辣味呼出,再呼进清凉的空气进行中和;有些失态的还有眼睛,在辣味和麻味的轮番进攻下,它与嘴巴配合着,努力地半睁着,好似一睁开眼泪就关不住了,要夺眶而出似的;手脚也不安分起来,身子从凳子上离开,挥舞着拿着虾仁的手臂,一边抱怨“真是太辣了,麻死了”,一边熟练的将手中的虾仁送进嘴里……</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吃辣,还可以做蒜蓉的,最好用鲜蒜,剁成蒜末,放锅里炒,待蒜香溢出,浇到已炒好装盘(盆)的龙虾上,同样撒一把小葱花和芫荽调色。</p> <p class="ql-block">  我就是喜欢下厨的感觉,每道菜经过自己的“改造”,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让品尝的人忍不住嘴角上扬。</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会炒鸡,还真不敢说自己会炒菜。在山东,说“16个地市有160种炒鸡”也不为过,但万变不离其宗,关键看用什么鸡、炒什么味。炒鸡都是用公鸡,公鸡分小公鸡和大公鸡,小公鸡也叫“一把抓”,一斤来沉,散养的,半岁左右,鸡块剁碎些,这种适合红烧,先甏上几个辣椒,下姜片、大料,旺旺的火,一个热锅出来,鸡肉浸润着金黄色的鸡油,配合一盘花生米、一盘拍黄瓜,是极好的下酒菜。大公鸡多是散养的三四斤沉的柴鸡,或六七斤以上的“大红玉”,肉多皮厚,爆炒就不行了,必须先炒干水分,炒的鸡肉冒出油来,加酱油等调味品上色入味,再下热水,中火慢炖,直到肉八成熟。怎么判断肉熟了呢?看鸡爪,只要鸡爪脱皮脱骨,就差不多熟了,改大火收汁,待鸡汤变得浓稠,全部变成胶原蛋白,捯一块尝尝,鸡皮糯糯的,入口即化,鸡肉尚还筋道,并不碎,这是最佳的火候,迅速加青椒、蒜瓣提味,入锅后打一个滚,然后上盘即可。各地的炒鸡大同小异,无非是在用料多少、味重味淡上有所区别而已。</p> <p class="ql-block">  原来学炒菜,一看二问三试试,炒个一次两次就上道了。有时在外面吃饭,听到别人介绍心得,就默默记下来;或者看到桌上哪个菜好吃,就仔细查看它里面放的什么料,揣摩其制作方法,得空闲时自己试着做。现在炒鸡、做鱼、炖肉、炒龙虾的秘方,超市里都有,按照说明和步骤操作,味道总不会差。如此看来,现在做菜并不难,难的是做出自己的特色,有些秘方需要买,有些需要跟师傅学,更多的是靠自己总结,自己悟。 </p><p class="ql-block"> 煎炒烹炸,存乎一心。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各司其职,所以说道存于万物,当然这里的“万物”也包括厨房。烹饪过程就好似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考验的是一个男人的悟性、耐力和魄力。</p> <p class="ql-block">  我还有一个体会,中餐炒菜与中药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是选材的种类,用料的量,火候的把握,全在“开药者”和“拿药人”领悟和把握,多是“XX少许”“XX几块、几颗”,以及“小火”“慢火”之类的表述,从来都是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让学徒的人不好把握。再就是烹饪时,按什么方向翻炒,什么时间放什么料,都因人而异。 “1000个人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用在这里更合适,或者把这句话改成“(一种菜)1000个厨子有1000种炒法。”中药讲究“君臣佐使”,炒菜配料也是,主要突出什么味道必须旗帜鲜明,不能主题不突出;调料不能遮掩了食材的味道,加盐不能吃的齁人,加糖提鲜不能吃出甜来,绝不能各种调料乱放一气……炒菜如人生,把握火候最重要。绝大多数要中庸一些,比如炒菜给一大桌人吃,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味道就不能太偏激,要平和一些,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自己吃,或人少时吃,则可以任性一把,剑走偏锋,偶尔探个险路,哪怕吃的肠胃火烧火燎,只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收获不一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有时考验厨艺的恰恰是简单的菜,家常菜。一个包菜2块钱左右,三口之家能吃三顿,是居家过日子很实惠一种蔬菜。这个菜,在家里炒,绝炒不出饭店里的味道,因为火力达不到。我的处理办法是,旺火,下花椒,待热油起烟,控好水的包菜下锅,掂两三下,加酱油、耗油,连续掂十来下,待菜叶身上都沾满了调料就欧了,出锅。这个菜时间短,要早撒盐,但千万不要加水,一加水就成了“炖”了。</p> <p class="ql-block">  家里来客人,炒了不少菜,吃不了怎么办?剩下的牛肉,和西红柿是绝配,做个西红柿牛肉(腩)汤,是女儿的最爱;吃不了的鱼,砸个酸辣汤,既开胃,又醒酒;如果剩下还有蒜薹、藕片、辣椒、丸子、蛋卷、鸡肉、粉丝,等等,就和鱼一起倒到锅里,搞个大杂烩,是小时候就有的最美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吃上,女孩子更喜欢“重口味”。事实上,孩子大了,我一头扎在厨房里的理由又变成了女儿的味蕾。有人说,“我养你”,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话;一句“我养你”,可以征服耳朵和心灵。怎么表达对女儿的爱?我这个人不会甜言蜜语,我会把爱融进每一天、每一顿、每一口饭上,我宁愿把这儿当成我最甜蜜的负担。每次放学回家,女儿都会问,“爸,今天吃什么?”一看到桌子上有肉,有菜,好几个盘子,则接着说,“哇,今天过节吗?”可是,你今天做了炒鸡,明天她又不吃了,我又得琢磨着其他菜肴,每天都要变换着花样,尽可能不重复。有时回去晚了,看看冰箱里没有可即食的存货了,就迅速拿出冷冻的食材化上,一阵收拾,连夜烹制,第二天热热直接吃。</p> <p class="ql-block">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时时用心,事事皆可成为学问,人人皆可成神,也包括你。但我不是厨神,我恋上厨房,黏上炒菜,只是因为我更爱家,爱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不说了,刚搞到一条两三斤重的东平湖鲜鳜鱼,抓紧把它腌制起来,过段时间做“红烧臭鳜鱼”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