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纪行(二)——“陕北是个好地方”

西江月

<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央机关离开米脂杨家沟,于23日来到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园则塔渡口,开始东渡黄河,有惊无险顺利到达黄河对岸——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的黄河滩头。凝视着河对岸的陕北大地,毛泽东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伟人简单的一个“好”字,足以概括了陕北所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慢慢走近陕北,走进这片黄土地,认识、了解陕北的好!</p><p class="ql-block">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皇宫要看故宫,房子要看乔家(祁县乔家大院),窑洞要看马家(杨家沟马氏地方庄园)。</p><p class="ql-block"> 米脂县杨家沟马氏庄园一景。</p> <p class="ql-block">  杨家沟马氏庄园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以陕北传统的窑洞为主,建筑风格和水平历经三个阶段。其建筑形式主要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倒座厅房”窑洞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马氏庄园既有西方建筑的风格特点,又不失窑洞的建筑特色,典雅雄浑,蔚为壮观,是陕北窑洞建筑之瑰宝,极具历史、科学、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依山造势,布局合理。</p> <p class="ql-block">  构思精巧,用料考究,工艺精致,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马氏庄园最有名的是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科、留学日本学习土木工程的马醒民亲自设计监修的新院,集西方建筑风格与陕北窑洞建筑文化于一体。</p><p class="ql-block"> 新院座落在“九龙口”山峁上,暗喻九条龙。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雄距一方,占据风水。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黄绿相间,远远望去,那各具特色的窑洞、庭院错落有致布满山腰,莽莽苍苍,雄浑大气,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马醒民(马嘉乐二门四世孙)兴建新院起始于1929年。由于连年旱灾,陕北的农民吃尽了草根、树皮,灾民纷纷外逃。面对大饥荒的年景,为挽救灾民,马醒民在荒灾之年兴建新院,以工代赈,历时十年,缓解了许多贫民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  据说,新院建好后,马醒民一天也没住过。1947年,当得知转战陕北的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来杨家沟驻足时,马醒民将新院捐献给了中共中央作为办公场所,这也是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居住条件最好的地方。将这样一幢耗资巨大、耗时漫长的私人庄园无偿献给中国共产党,足以体现了黄土高原上陕北人豪迈无私的优秀品质。</p><p class="ql-block"> 马醒民是一位思想开明、积极参政议政、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民主人士。1941年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宁边区普遍建立“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马醒民作为中间人士代表,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当时是陕甘宁边区经济最为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缺衣少粮,内外交困。李鼎铭作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边区参议员,要在1941年冬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大会上发言。会前,李鼎铭征求马醒民的意见,马醒民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李鼎铭增加“精兵简政”的内容,李鼎铭采纳了这一建议,其提案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赞赏。80年来的历史证明,“精兵简政”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在米脂杨家沟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到马氏庄园就不能不说杨家沟马氏家族。从明朝万历年间起,已有四百年的历史。明万历年末,始祖马林槐从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县)临邑(今临县)迁居绥德州马家山,开始耕耘土地,艰难生存。马林槐的四世孙马云风,几经辗转,于康熙末年迁至米脂县杨家沟村,以运输业起家,农商并重,注重教育,耕读传家,为马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八世纪中叶开始发家,势力逐渐壮大。以马嘉乐(马云风三门四世孙)为代表的“马光裕堂”遵循儒教,耕读为本,勤俭持家,拓展基业。到十九世纪中叶已非常兴旺发达,成为名门望族。到二十世纪40年代前后,全村约有240多户人家,马氏地主就有55户,到1946年底解放区土改时,已达72户,占有周围四五个县的十八万亩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马氏家族更是注重教育,用教育谱写马氏家族的辉煌。马氏家族后人可谓人才济济,据1990年代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仅马光裕堂一支,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者47人,省部级干部3人,厅局级以上40人,县处级29人,高中级职称55人,大专以上学历138人。几百年过去了,马氏子嗣现已传世十六代。“开明进步办学堂,英才辈出洋财主”,这是陕北民众对马氏家族深刻的文化印象。马氏庄园这个陕北最大的、全国罕见的地主庄园,已经成为马氏家族创造的文化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2年在由张闻天带队的中共中央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杨家沟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杨家沟是全国罕见的一个地主经济条件集中的村庄。”“陕甘宁边区的杨家沟,以有‘马光裕堂’(一个地主集团的代号)而闻名陕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64年11月起胡耀邦同志担任陕西省委书记,在榆林的一次干部会上说:“杨家沟马家为新旧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共中央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编撰的调查报告《米脂县杨家沟调查》。</span></p> <p class="ql-block">  绥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在绥德州设绥德县。根据绥德境内出土文物的推断,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定居,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大量的人类在这里生息,遍布于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绥德历史上素有“秦汉名邦”“天下名州”“西北旱码头”之美誉,历史上秦长子扶苏、大将蒙恬、汉代名将李广曾率部驻守这里,著名的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汉武帝巡边都从这里经过,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绥德知州江士松手书“天下名州”四个大字,故后得名“天下名州” 。</p><p class="ql-block"> 绥德古城原西门洞外的摩崖石刻“天下名州”,雄浑大气,古朴庄重,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是土生土长的绥德人,也是铁骨铮铮的绥德汉子。</p><p class="ql-block"> 绥德城内韩世忠的石雕像,静静的雕像,向后人传诵着先烈不朽的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  在民间有广泛流传的一段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p><p class="ql-block">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在陕北已经成为一种招牌,随着时间的流传,更成为一种带喜剧色彩的传说。绥德县志里称吕布是绥德人,米脂县志称貂蝉是米脂人,是不是,这年代太久远了,已无法考证。绥德与米脂自古以来就是汉胡厮杀的战场,这里五胡杂处,各民族的通婚融合,使得这儿的人看上去男人健壮,女人娇美。</p> <p class="ql-block">  在贫穷的年代,这里的男人们为了求生存,就要走西口。所谓走西口,是指到银川平原或内蒙古的河套一带去,那里相对比陕北要富庶的多。于是,这一带走西口的人源源不断,居住在沟沟坡坡、破窑洞里的穷汉子,头上包块白羊肚手巾,再披件破棉袄,就气昂昂地走西口去了,临别时自然少不了向妻儿或心上人告别,那凄惨而又生离死别的场景,就形成了走西口的歌,并到处传唱开来。</p> <p class="ql-block">  陕北传统民歌无论从歌词还是曲调几乎都是凄惨的的,“走西口”“五哥放羊”“三十里铺”就是绥德和米脂一带流传的传统民歌,旋律悠扬而优美,但句句催人泪下。“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见那三哥哥,他是我的知心人”,听起来感人肺腑,直至心尖。</p> <p class="ql-block">  绥德不仅是陕北民歌之乡、秧歌之乡、剪纸之乡、唢呐之乡,还是著名的石雕之乡。</p> <p class="ql-block">  江南出宰相,陕北出石匠。石雕艺术在绥德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历经朝代变迁,绥德古城内遗留下来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和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炕头石狮及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更是数不胜数,足以证明石雕艺术在这里源远流长,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汉”情感的一种表达与宣泄,是绥德男人的艺术表现,它体现着“绥德汉”纯朴、直率、顽强拼搏的品格,也象征着绥德男人英武、彪悍的气质,更能展现绥德汉那种英勇顽强、不屈不挠、顶天立地、与时俱进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绥德石雕艺术,以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用象征、含蓄、寓意深刻的笔触,古朴粗犷的技法,精雕细刻的刀法和磅礴雄浑的气势,为全世界所瞩目,它所蕴含的艺术和学术价值是一座用之不尽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 勤劳智慧的绥德人,凭借着得天独厚、天然优质的山石资源和千锤百炼的精湛技艺,打造出了石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开拓了石雕工艺的新天地。一支数以千万计的石匠队伍,成就了光彩夺目的雄伟建筑和斑斓绚丽的石雕艺术。而经绥德工匠雕刻的石狮子已漂洋过海,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因此,绥德“石狮故乡”“石狮王国”的美称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有评论家指出:绥德石狮有一种大匠气概,表现了生活中最可爱、最生动的一种神韵,是真正的传统写意,纯正的民族特色。绥德汉子创造的隶属中华民族艺术本源的石雕艺术,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那种深厚、纯朴的气质,包含浓郁的泥土芳香。</p><p class="ql-block"> 绥德炕头石狮中的两面狮,一定是立体派艺术的绝佳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探索了一辈子的立体派,在绥德的民间却随处可见。由此得出,西方的那些大师、大腕也有他的局限性,不可盲目吹捧和跟风。</p> <p class="ql-block">  毕加索的雕塑作品,一个女人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  有点扯远了,回到绥德来。</p><p class="ql-block"> 绥德城内的千狮桥横跨无定河南北两岸,因桥身两侧耸立着神态各异的1008只大小不一的石狮子而得名。这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石刻狮群,因而千狮桥成了绥德一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绥德物产丰富,农林牧业发展前景良好,还盛产甘草、远志、茵陈、麻黄等百余种野生中药材。有探明储量丰富的优质纳盐,占全国盐矿资源的15%—17%,开采前景十分可观,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  榆林是我们陕北之行的最后一站。榆林不但是陕北地区最大的城市,算上它的辖区面积,也是陕西省最大的城市,总面积达到43578平方公里,几乎是西安面积的4倍。榆林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榆林每平方公里的地下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占全国1/3。</p><p class="ql-block"> 从地理位置上看,榆林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汇点之一。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榆林,尤其是明朝。在明朝,榆林的地位非同一般。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崛起于东南,由南至北扫清中原,但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回大漠后,对明朝依然构成巨大的威胁。到了明朝中后期,北元(蒙古各部)已进犯到明长城边儿,与明朝形成对峙。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不得不顺着万里长城修建了很多军事重镇,连成一线共同防御北元势力南下,明朝九镇就是出于这一战略考虑设置的。九镇中的延绥镇也叫榆林镇,治所就在现今的榆林市主城区。主城区内后来有多段城墙就是那时遗存的,这些年又经过大力修复,现在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榆林是全国唯一一座由皇帝钦定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的城市。榆林与北京是休戚与共的安全共同体,历史上榆林还是北京的安全战略屏障。</p> <p class="ql-block">  独特的地域和人文环境孕育、造就了榆林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大漠古道的苍凉雄劲,又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灵秀。</p> <p class="ql-block">  榆林城内榆溪河穿城而过,河流是城市流动的生命,它为整个城市带来灵动和生气。</p> <p class="ql-block">  榆林古城,烟火气息浓郁,各种店铺沿着古街两侧一直延伸下去,一座座古城楼见证着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的传承,织就了一副副美妙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榆林古城距今已经历600余年沧桑,历史上屡遭兵火,迭经风雨侵蚀,也曾多次修建,有“三拓榆阳”的记载,因而大部分保存完好,不失为塞上明珠。</p> <p class="ql-block"> 万佛楼,楼角飞檐,脊兽奇特,楼洞带着陕北地区熟悉的建筑特色,一轮弯弧下透着陕北人的朴实、厚重。</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1958年拆除,2008年复建。每一座楼都有一段沧桑的历史,飞檐斗拱,展现历史的渊源,灰瓦青砖,印证岁月的流传。</p> <p class="ql-block">  钟楼,1921年,由陕北23县党政军头目及乡绅集资,在其旧址(原建筑毁于战火)上仿西洋建筑,筹建一砖到顶的三层楼阁,次年落成。</p> <p class="ql-block">  长街短巷,高墙低檐,古香古色,倘徉其中,能真切感受到被老舍先生誉为“老榆林,小北京”的古风遗韵。</p> <p class="ql-block">  穿行、漫步在古老建筑中,领略、感受明清遗构的魅力和神韵,在惊叹中,见证数百年传承、接续的市井气息,人间烟火。悠悠岁月,记录着老街遥远灿烂的过去、熠熠闪光的当下和无限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汇聚着“吃货”们喜欢的各种地方风味特色小吃,不吃后悔哦!</p> <p class="ql-block">  沿榆溪河滨河大道,时尚新颖的现代艺术创意,将窑洞的传统文化与金属材质的框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古朴的灰色与亮丽的红色,打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造型!</p> <p class="ql-block">  碾子、石磨、窑洞和金属框架,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营造出令人惊喜的、时尚超前的艺术元素。</p> <p class="ql-block">  我与窑洞剪影,经典组合。</p> <p class="ql-block">  我们穿越在榆林的大街小巷上,一个惹眼的名字落入眼帘,二话没有,先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镇北台,座落在榆林城北三公里的红山之巅,北瞰河套,南蔽三秦,是中原黄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结合点。</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也叫榆林镇)巡抚涂宗浚主持修筑,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俗有“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中有镇北台”,“镇北台连着八达岭”之说,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p><p class="ql-block"> 在“万里长城第一台”石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镇北台是长城遗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长城三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  镇北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锁长城要津,控南北咽喉,台体粗犷大气,古朴庄重,巍峨壮观。虽经数百年风霜雨雪,仍完整屹立于红山之巅,以其雄浑奇特的造型,苍凉凝重的风貌向世人昭示着无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登台顶端,极目远眺,榆林千里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阆苑隗。</p> <p class="ql-block">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时空变幻,带走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历史的天空闪烁着一串串熟悉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手执金戈披铠甲,时空穿越赞英雄。</p> <p class="ql-block">  距离镇北台西不远,沿榆溪河岸有名胜红石峡,由红砂岩构成。两侧岩壁势如刀削,鬼斧神工,高10余米,凿石为窟 ,石窟相连,曲径通幽。崖壁飞檐层阁计44处。石壁上有许多古人题字题词,几百年来,红石峡曾名冠边塞,不少文人墨客、达官武将来到榆林,必先到这里吟诗作赋,佳句丽章,镌刻在石崖上。红石峡以其天成雄秀闻名,更以其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引人入胜,石刻真、草、隶、篆俱全,被誉为“塞上碑林”。</p> <p class="ql-block">  峡谷峭壁上有大大小小的石窟佛寺,多为宋元时期的石窟,其规模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红石峡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是我国罕见的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p> <p class="ql-block"> 陕北大地梁峁纵横,千沟万壑,没有温润的南方那么多的青山绿水,满眼皆是黄土,望之苍茫而悠远。然而,在这片苍凉、深沉的黄土地上,每一寸风景都散发着历史的风烟。远看是一幅画,近听是一首歌,深悟是一部经。它有豪放坚强的性格,它是炎黄子孙的老家,它埋着我们的祖先,它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黄土高原的血液。</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红艳艳的花,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叫它山丹丹,这种红遍黄土高原的花朵,不仅是陕北的象征,也是黄土地上生生不息、勤劳不屈人民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西江月 2021年5月20日于乌鲁木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