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那行

花间壶酒

<p class="ql-block"><b>朝那释名</b></p><p class="ql-block"><b>“朝那”</b>是中国地理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名。从《史记》到《新唐书》,史书中多次出现“朝那”一词,称其为“关中之屏障”。但朝那县设于何时,治所在哪里学术界说法不一。但显而易见的是,朝那这一地名,从字面上你看不出它是什么意思,显然不是汉语词汇。</p><p class="ql-block">查<b>朝那</b>——一词(读朝(Zhū)那(nuó))是古羌语词语,是古羌族人对所居地的命名,意思是“黑龙”。古羌族崇龙尚黑,其生活地域的山水和居民点多以黑或龙命名。</p><p class="ql-block">又说——它是一个古代犬戎族或匈奴族地名的译音,这个“朝那”实际上就是突厥语、蒙古语“赤那(chino’a)”的译音,“赤那”的汉语意思就是“狼”。(以上二条均见百度)</p><p class="ql-block"> 好了,关于朝那的由来及发展演变既非我所关心,更非我有能力去考证的。知道这是一个与古代民族有关的地名也就罢了。对于一次普通骑行来说就已足矣。哦,还有一点也在应知范围:朝那这地名并非灵台县朝那镇独有,在宁夏彭阳县古城镇还有一个朝那,而且据说那才是最早的朝那所在地。当地政府还立了遗址保护碑。(如图)</p> <b>缘起</b><div>2021年“五一”前,我和几位骑友商量着利用假期做一次长途骑行。一蓑烟雨提议去灵台县朝那镇看看,他听一位骑友说“朝那”既是古镇,又是西晋名医皇甫谧的故里,值得去看看。好吧,既是古镇,又是名人故里,何妨去看看呢?于是,最终我、一蓑烟雨和老熊三人决定去朝那做数日行,并于5月2日动身。</div> 第一日<div>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br>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r>———《定风波》.苏轼———<br></div> 正应了那句老话:出门没看黄历。5月2日出门骑行不久,天就开始飘雨了,但既已上路,岂能轻言放弃?我们决定继续前行。既然选择了骑行这一行为,雨雪风霜自是分内之事,容不得你矫情和怯阵的。风里雨里,一路有你。 要只是下雨便也罢了,糟糕的是当我们选择了可能是近道上山时,路况完全超出了我们想像。看似砂石的路面,在雨水和浸泡和冲刷下,变得松软不堪。几乎完全不能骑行,我们只能推车上山。 而此时,雨也越下越大,沙石路面已经被雨水冲刷出了一条浅浅的水沟。 虽然如此,但长途骑行的兴奋还是让我精神饱满,并不觉得沮丧。 雨太大了,不得已,在途经一座小庙时,我们决定停下来避会雨。小庙修建的年代并不久远,门窗和廊柱的红漆尚未退色。老熊恰好穿了件红色的雨披,站在小庙的台阶上,如一尊佛。 雨中骑行加爬坡加泥路,但一蓑烟雨要证明这也不过是骑行中的一碟小菜而已,坚持不下车。 但最后,他终于向泥泞的道路低头了:车轮被卷起的泥塞住完全动弹不得。他有些不甘的说:“为什么你们的车子没有这么多泥”?我和老熊笑曰:”主要是你要和泥路一较高下,我俩比较弱,不为难路,路也不为难我们。“<div>当晚,我们夜宿泾川县。这是第一日。</div>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9时许,我们离开了泾川县,沿着西王母宫对面的滨河大道向朝那镇方向出发,看着混浊的泾水浩荡向东流去,想起了那句千古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p> 路上看见一处早已废弃窑洞前,不知名的山花正开的烂漫,令人恍然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经过30多公里的漫长爬坡,中午时分终于到了朝那镇。之所以来这里,是一位同行的骑友听说“朝那”是古镇,又是西晋名医皇甫谧的故里,于是就有了这次骑游。<div>我对皇甫谧向无感觉,但朝那这地名,以前看地方史志是见过的,印象中好像这地名与当时这里的狄夷有关?所以很有点异族的味道,不似汉民族的地名,但也只是印象而已,并不能肯定。况且,宁夏固原也有一个“朝那”,更为许多史籍载明是朝那“正身”。孰是孰非,莫衷一是。<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朝那镇的样貌。古镇是没有的,就是稍早点的民房建筑都没有,但也没有如其它富裕村镇近年来常见的那种所谓”豪宅“,可见其经济的贫乏与固陋。可惜了这个好名字。</p> 在街道小馆匆匆吃过饭后,就去打听并寻觅古镇和皇甫谧的遗迹,遗憾的是,不独古镇毫无踪影,就是皇甫谧,除了十多年前树立的一尊石造像,更无任何蛛丝马迹。 离开朝那不远,道旁一株树干已然布满瘿瘤的老树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了看,树上挂着一个牌子,说此树已经有1786年了,而且与皇甫谧颇有关联,看罢不禁莞尔,古镇与名医不意竟在此处得之! 从朝那到千阳县是条破败不堪的砂石公路,到好在进入了山区,一路上林木葱茏,由于山中多洋槐树,此时虽然槐花还未开放,但许多养蜂人已经早早在公路两边安营扎寨,等待花开。都说养蜂是一项“甜蜜的事业”,但放养蜂人的辛苦与无奈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与一对云南的小夫妻攀谈合影后祝他们今年有好运,能多赚点钱。 又向前途中,碰见几个采蘑菇的山民,他们专门采摘羊肚菌,但很不易,一天也采不了几斤。看养蜂人和采菇人,虽然是盛世,但民生依然多艰。 今天由于规划和道路的问题,不得已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夜路,到千阳县已是晚上十点了。<br>至于今天爬了三十多公里坡道,一路砂石坑洼的颠簸,夜路的紧张等等,也是骑行中的应有之义,没什么好说的。如果有人不理解或是不屑,那我只能呵之以蟪蛄不知春秋,夏虫不可语冰了。<br>神说要有光,事情就这样成了。这是第二天。 <p class="ql-block">第三日。昨夜宿于千阳县,今日行程:千阳——凤翔——岐山。进入三秦大地,厚重的历史积淀扑面而来,只听地名就让你浮想联翩:凤翔——有凤来翔,岐山——凤鸣岐山;</p> 千阳至凤翔途中的一座高架桥 凤翔县街头标志。一个高高的立柱上,一只金色的凤凰作飞翔状。 <p class="ql-block">凤翔县的东湖,留下了苏轼勤政爱民的佳话。东湖是第二次来了,上一次是与战线一同骑游灵台县时路过并进园拜谒了苏公祠。东湖因有苏东坡先生的祠堂而名扬遐迩。</p> 苏公祠 <p class="ql-block">途经宝鸡市凤翔区文昌巷内的周家大院。据说是陕西西府第一大财主周家老宅,始建于明末。游客不少,门口有一男子化妆为明清时期妇女装扮,不知是何用意?引得游客纷纷拍照。</p><p class="ql-block">今日国内旅游,一些地方上曾经的某某大院多半以其规模的宏大和明清风格的古色古香成了热点景区,而且一律需凭门票参观。当然的,这和当年大院的主人已经毫无关系了。当年的主人和他们的后人有过怎样的故事呢?想起了龙应台女士的《大江大河1949》。</p> <p class="ql-block">岐山县凤凰山南麓,古柏森森,周公庙赫然在焉,《诗经》有云:“有卷者阿,飘风自南”。</p> 岐山县到了。进入了三秦大地,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一段段载于史册的历史,一个个振烁古今的人物,让你不由得肃然起敬。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岐山城中,宋代的七级浮屠依然矗立于闹市,灯光亦或是佛光依然普照着众生、、、、、</p><p class="ql-block">今日的骑行体验:自千阳县至凤翔县,要翻两座山,前一座山不高,很快就翻越了。第二座山盘山公路漫长,虽然不是很陡,但很消耗体力和意志。也许是补偿吧?凤翔至岐山的20几公里,全程下坡,似乎就是从凤翔蹬了一脚,就滑到了岐山,真是快意非常!</p><p class="ql-block">有早上,有晚上,这是第三日。</p> <p class="ql-block">第四日。早上8.30许,出岐山,向眉县、周至进发。出了县城不远,就看到了该县近年新造的景点观:凤鸣湖,景区面积很大,但可惜几无游人。这或许是许多地方存在的共性问题。</p> 途径一座渭河大桥时,停下来拍了张照片。渭水混浊,广阔的河道中有不少裸露的河床,据说到了雨季,暴涨的河水将漫过整个河道,非常壮观。 在公路边上,看到这样一幢建筑,不知是什么用途?也懒得去打听,一摄而过。 岐山五丈原的武侯祠是久闻大名的,这次有幸顺道拜谒一下,这儿只是诸葛武侯的衣冠冢。 在路上,遇到一位当地的骑友,他已经74岁了,任然经常骑车,一次骑个几十公里不在话下。他热心伴我们到眉县,一路上带我们去看当地的可观之处。到眉县后彼此祝好,挥手告别。 从岐山经眉县到周至,有好几条路线,过了蔡家坡,又遇到那位前面那位骑友大哥,他带着我们走河提路,一路伴着渭水,看“百里画廊”、“千亩荷塘”,无大车之聒耳,有花鸟之怡情,能不惬意? 到了眉县境内,顺道看了近年新建的青铜博物。博物馆建在秦太平宫的旧址上,形制为“明五暗九”的阁楼。馆内展出的青铜器,都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县域内出土的,有许多堪称国宝级的藏品。看过了博物馆,就一路顺风顺水到了周至县,这是我们今天的落脚点。进城后住宿、吃饭不提。<br>有晚上,有早上,这是第四天。 <p class="ql-block">第五日。昨天一路上看点颇多,到周至县时已是灯火阑珊,匆匆安顿食宿后就休息了,县城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早上起来后,下楼吃了当地有名的小吃—豆花泡馍,味道还不错!住处左近,就是县城硕果仅存的古迹——八云塔。</p> 然后蹬车直奔另一景观——水街(沙沙河)当地将擦城而过的沙沙河加以改造,多建楼台亭阁,古风民居,又遍植花草树木,遂成一自然人文景观。不特为县城居民提供了一处休憩娱乐的场所,亦为外来游客添一处 游览景观,可谓德政。唯可担心者,游人既少,收入不足以维持运营,日久恐成地方财政负担,难以持久。看过了沙沙河,重新上路。 出城时看到县城入口出八个巨大的柱子,顶部是不知什么材料制作的花卉。看来是对来客表示欢迎之意。但我得说,这创意真蠢!这形象真难看! 快到咸阳的路上,遇到一位女骑友,她全副装备,服装和驮包都是暂新的,尤其令人诧异的是,她居然在车头上插着一把遮阳伞!靠近了一看,原来她开着直播,我去!竟然还有靠这个挣钱的。 过了咸阳,进入西安地界不久,看到一尊高大的苏武持节的雕塑,想来也是,时下各地都从历史的尘埃中将本地的知名人物挖掘出来,意图提高本地知名度,抑或为本地旅游业增加一点噱头。如是而已。 咸阳既已到了,西安也就不远了,本次骑游至此就要结束。<div>回想起来,这一路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渭河了。尔曹身与名具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生是短暂的,于短暂的人生中寻求一些长远的意义,这,大概就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区别吧。<div>这是第五日。</div></div> 回来后,一位朋友从我的途拍照片选择了几张,替我制作了这段小视频,一并呈上,做为这个美篇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