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石 论 建【 之二 】(于家石头村游记)

邵 华

<p> 上一篇讲的是用石头去修桥,这一篇就说说用石头来建房子。</p> <p>  我要说的的地方名叫“于家石头村”。其位于太行山东麓,在河北省井陉县微水镇。据记载,该村始建我国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p> <p>  于家石头村(以下称“石头村”)坐落在一片四面环山的洼地里。村子里除了头顶上那被遮挡成一片片的天,其他的一切所见之物,几乎就都是石头喽!房子是石头建的,墙是石头垒的,桥是石头修的,地是石头铺的,戏台是石头搭的,桌子是石头做的;总之,凡是能用上石头的地方,基本上做到了“石尽其用”。可以不夸张地讲,如果你走进了石头村,你就如同闯进了一个“石头的世界”。那时的你,既可以切身地去感悟“敢当”精神,也可以在那幽远的境界中,去寻觅半个多世纪的怀旧情絮。</p> <p>于家石头村的石牌坊。</p> <p>石牌坊的背面。</p> <p>  据相关介绍,石头村的建筑布局规范明确。东西走向为街,南北走向称巷 ,不贯通的是胡同? 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条胡同。总长约3700多米,建有各种房屋4000余间。</p> <p>  石头村的起源,传说是由明朝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名族英雄于谦的直系后裔所致,故而村名叫“于家”。在明朝的成化年间,于谦的长孙于有道,和他的弟弟:于东道、于南道。因生活所迫,一起携家眷秘密从井陉的南峪村迁到此处安家立业,以求谋生。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石头资源,修建梯田,铺路垒房,雕琢石器;搭建了一个石头的王国。就此耕田播种,繁衍生息;至今已相传了24代,立有400多户,育有1400多口人丁。此传说有“于氏祠堂”为证。</p> <p>于氏祠堂的大门外。</p> <p>祠堂院内。</p> <p>祠堂院内的一棵松树。在石头村里,树是稀少物种。</p> <p>  石头村独特的建筑用材,再加上久远的时光,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化沉淀历史韵味。它既有文物价值,也有很高观赏性,因此成了现代人的旅游景点。至此又有了经济效益,这些都是500多年前来这里仅为生存而居的古人们所无法想象的。正是他们的求生之路,造就了后人今世的所得所获。对此,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地对他们“授人以渔”的善举,说一声谢谢!</p> <p>木制的“寨门”。</p> <p>  当你走进村口一个木质的“寨门”时,最先看到是一座完全用石头垒成的楼阁 ------ 清凉阁。如果从建筑美学的层面去审视,那它既不靓丽,也不规整。走近细看,修建楼阁用的石头不但尺寸不一,而且形状也不相同。似乎施建者是随心所为,量材实用。恰是这种不规范的“写意”建筑风格,被一些文人墨客称之其是:集美学、力学、建筑学、数学、物理学等为一体的国家之瑰宝,人间之奇迹! 对此所论,我坦率地承认,不敢苟同啊!</p> <p>沿石路而上,最先看到的是“清凉阁”。</p> <p>修建在石基上的“清凉阁”。</p> <p>东门。</p> <p>南面。</p> <p>牌匾。</p> <p>西门。</p> <p>侧门。</p> <p>石墙(请注意,垒墙的每一块石头规格都不相同)。</p> <p>登上楼阁的山门。</p> <p>支撑阁檐的石柱。</p> <p>石柱加拱石。</p> <p>  清凉阁也称“神仙阁”。清凉之说我没有去考证,无法释解其意。但神仙阁之称却能有解,因为阁的底层是通道,而第二和第三层都供奉着玉皇大帝(第三层被关闭,没看见更没拍到)和各路神仙。</p> <p>神仙雕像。</p> <p>群神。</p> <p>端坐的神仙?</p> <p>人工“石窟”里的神仙们。</p> <p>桃园三结义?</p> <p>持刀的张飞(拿的是关羽的?)。</p> <p>关公论春秋(何时成了文人?)。</p> <p>神仙宝座的外边。</p> <p>  阁中有一石碑,碑文记载此阁为一位名叫于喜春的村民所建。传说中他是一位大力士,也是一位有志之士,对此我可以相信。但说他仅凭一己之力就建成了此阁,应该是存疑的? 请试想,几十斤的石头一个人可以搬得动,那几百斤,甚至上千斤的石头呢?谈人说事可以适当的夸大一些,但是太过了,特别是对人,就会将其神化啦? 恐怕就只能供奉起来喽!</p> <p>拱顶。</p> <p>镶嵌在拱顶的石碑。</p> <p>  上述之言仅是闲聊。清凉阁的建成是不争的存在,它就在那里,并且已成为一座经历了几百年风摧雨侵,仍屹立不倒的历史文物,那就是眼见为实的“奇迹”。</p> <p>石头垒的院墙。</p> <p>给各路神仙唱戏的台子。</p> <p>戏台前的井,说是古时候的传声扩音器。虽是亲眼所见,但却没能有幸亲耳听听?</p> <p>  有村就有庙,不信? 有照片为证。</p> <p>石墙上有路标。</p> <p>庙门口。</p> <p>石头拼示的太极图案。</p> <p>进庙要拾阶而上。</p> <p>庙门。在这里提示一下,我拍这篇文章中的许多照片时,都使用了反光板。许多人认为那是拍人像用的,其实是误区。反光板携带方便,实用效果明显。真的值得你试试!</p> <p>庙里的大殿。</p> <p>庙里墙上供奉的众神。</p> <p>石头的街。</p> <p>石头的巷。</p> <p>石头的房子。</p> <p>石头的路。</p> <p>石头虽已磨亮,但人走在上面却光而不滑,润而不滞。</p> <p>街与巷的相连。</p> <p>石头搭的戏台。</p> <p>石头做的井台和辘轳。</p> <p>一家已无人居住的院子大门。</p> <p>影背墙。</p> <p>房屋。</p> <p>屋内已年久失修,墙壁坍塌了。</p> <p>老人与老街。</p> <p>旧房。</p> <p>新居。</p> <p>现代。</p> <p>  当我走出石头村时,似有一种恍惚的时光穿越感觉。至于为何如此? 只能回去自己慢慢化解啦!</p> <p> 2021 年 5月 中旬 于 京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