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成都老东门

海鸥

<p class="ql-block">  日前阅读文章《欧洲一百年前的画和现如今的实景》,文中展现的油画,百年前的建筑景物,百年后依然是实景。让人顿生感慨:我在蓉城生活了60余年,今天由东向西徜徉于紫东街、芷泉街、东门大桥、上东大街、下东大街(今天统称东大街),眼见这长长的金融一条街及东大街附近的太古里、春熙路已是城心潮流街区,一间间流光溢彩的商业金铺,富丽堂皇,价值连城。原来街道两旁木质结构的老平房呢?熟悉的老东门呢?回答我的只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巍巍高楼屹立,只有宽阔的马路纵横。我如梦方醒,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街早已灰飞烟灭,只在我辈记忆中,只在影像资料中,我竟然生活在陌生的故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 被抹去的东门外记忆 </p><p class="ql-block"> 据文物专家考定,成都金沙遗址见证了“三千多年前的古蜀人,已在成都市区范围进行建设和开发”。过往历史,蓉城的大街小巷,公馆杂院均有烙印。且按下秦时成都乃华夏六大都市之一,三国为蜀汉国都等历史不表,仅说说自己对老成都东门的记忆。</p> <h3> </h3> <h3>  自古以来,东门就是成都繁华的缩影。除了许多文化名胜,更是锦官城自唐宋到明清,最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当年商品流通主要走水路,外来货物通过合江亭、安顺廊桥、九眼桥到望江楼一带,源源不断地进入成都,这里是演绎“东门盛景”的原点;清朝年间,东门因坐拥锦江东水津渡码头而兴起了繁华的商圈。彼时成都东门,文人墨客、商贾南来北往,迎来送往,挥洒诗酒人生,坐拥财富。真可谓人生得意的“风水宝地”。</h3> <h3>图片说明:东门盛景一一城墙一角(图片来源《四川日报》,下同)</h3> <h3>图片说明:1925年,成都东门码头。</h3> <h3>图片说明:昔日水津街码头。</h3> <h3>图片说明:1925年,成都东门码头。</h3> <h3>图片说明:20世纪50年代,木石结构的东门大桥。</h3> <h3>  我曾听母亲讲清末年间,我曾祖父袁二美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从湖北来成都定居于皇城外紫东街47号,开有“二美场石头铺”为生。后来我外公继承了这份产业,先后在这条街54号和50号商铺居住兼做生意,并带出了高徒陈家荣(其作品:雕刻 天府广场主席像,武侯祠《出师表》等) 。解放初,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外公把产业及资产并入。</h3> <h3>图片说明:现在成都锦官驿小学操场西的位置,21世纪40年代是成都正紫东街47号,我曾祖父在这里置房居住兼做生意。</h3>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现东大街紫东楼段128号歌厅的位置,在20世纪40年代,是袁氏酱园铺。50年代,我外公租其后园居住兼做生意。</p> <h3><br> </h3> <h3>图片说明:20世纪40年代,这里是正紫泉街50号。20世纪50至80年代,我外公在此居住。</h3> <h3>图片说明:成都东门(迎辉门)城楼。大约拍摄于1900年。</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图片说明:图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始建于1944年,安放于老东门城门内,但1965年因修路被毁。现安放于人民公园的纪念碑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于1989重塑的,当时安放于万年场二环路口,2006年因二环路改造迁至人民公园。</b></p> <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出生于此的我母亲,中学时代便从这里开始了中共地下党的革命生涯。半夜掌灯,镌刻蜡纸,办学生报,宣传抗日;联络接头,掩护同志等,留下了不少惊险故事。 </p><p class="ql-block"> 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我,儿时从皇城内东大街出城,到皇城外的外公家玩,要横跨护城河(府南河)上的东门大桥,这时城墙已拆,城内外的标志就是东门大桥和一座雕塑。屹立于城内的雕塑,据《成都城坊古籍考》记载:“抗日战争中于城门口塑有刘开渠雕塑之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俗称无名英雄铜像,乃一普通士兵,斗笠草鞋,持已上刺刀之步枪作刺杀状。”从小孩视觉望去,雕像总是黑乎乎的,顿生出几分惧怕。 但跨上东门大桥则兴趣盎然。桥面及护栏是木质结构,桥墩则为石材。桥面一些木板已破损,我常久久地蹲在那里俯视湍急、清澈见底的河流,直到被大人拽走。</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外公前店后家的格局,在文革中已变为纯住宅了。街道正对面是四川省电力局,紧邻成都文华食品厂,常有货运车进出,很是繁忙;马路上常见老黄牛拉着堆满稻草的架架车(木板车)爬向城里(当时人们用稻草铺床);紫东街附近有一条很深的小巷和小渠,比较偏僻。我外公与同仁合伙,在此开了一个石场,那可是我们娃娃打游击、捉迷藏的天堂;此外还有成都十七中学和全兴酒厂的后门(由水井街迁来),在小渠傍的空地上常晒有酒糟,臭味让路人捂鼻而过。</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成都开始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昨日木质结构的民居,石木结构的东门大桥、十米宽的紫东街柏油马路,已被钢筋混泥土铸成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替代,十分气派。2009年,我陪八十高龄的母亲路过紫东街、芷泉街时,两代老成都人都找不到过去的蛛丝马迹了。直到在中学任数学教师的小舅舅,提供了当今照片,才知道祖上老屋的准确位置。</p> <h3>图片说明:1993年,成都市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城市,东大街规划定位为“金融一条街”(图片来源:独钓小鱼儿)。</h3> <h3>图片说明:由东门大桥,眺望东大街的华丽转身。</h3> <h3>图片说明:由东向西,东门大桥上的指示牌。</h3> <h3>图片说明:2013年,东大街正式命名为“成都民间金融街”(图片来源:城市竞争)。</h3> <p class="ql-block"> 二、 东大街的陈年记事 </p><p class="ql-block">  据《成都城坊古籍考》记载:皇城东门线“由东门起向西,经下东大街、中东大街、上东大街、城守东大街、西中东大街,西东大街,北折由盐市口抵东御街东口,共七街。”与东门线纵向交叉,最为著名的老街有镋钯街、纱帽街、三圣街、打金街、城守街、春熙路、暑袜街等。</p> <h3>图片说明:四川省城街道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下同)</h3> <h3> “东大街比春熙路更繁华。如今的春熙路,是名闻全国的商业街,但是在清光绪年间的成都,春熙路还没有修建,最繁华的商业街,是直通东边水码头的东大街。在《四川省城街道图》中可以看到,当年东大街的走向和位置与现在完全一致,在这条繁华的商业大道上,还矗立着文昌宫、川主庙、牛王庙、紫东楼、天福楼等古色古香的建筑⋯⋯当年商品流通主要走水路,通过九眼桥、合江亭一带,源源不断流入成都。李劼人在《死水微澜》里有如此描绘:“东大街是成都顶富庶的街道,凡是大绸缎铺,大匹头铺,大首饰铺,大皮货铺,以及各字号,以及贩卖苏、广杂货的水货,全都在东大街。所以在南北两门相距九里三分的成都城内,东大街真可成为首街。”(《四川日报〈光绪年间没有春熙路 最繁华的是东大街〉》</h3> <h3>  清代的东大街清末的东大街与今天一样,也是金融一条街,是当时四川乃至中国西南的金融中心,银行、票号、捐号、银号、金铺林立;影响深远的成都造币厂,也建在紧邻东大街的镋钯街(中国货币上有帝王肖像,便始于1903年成都造币厂铸造的银元)。</h3> <h3>图片说明:清代的东大街,不仅是成都最宽的街道(宽约三丈,长1600余米),街面全用红砂石板铺就,而且是全城最繁华、最重要的街道。</h3> <h3>图片说明:民国年间的成都东大街。</h3> <h3>图片说明:早年成都的金融第一街一一东大街。</h3> <h3>图片说明:明清年间,来自北方的糖盐、药材、棉麻、米面等物资,由成都东门锦江东水津渡码头,运往繁盛的东大街一带,由水路码头形成了东大街的繁华商圈。</h3> <h3>图片说明:1909年,东门城门洞口.东大街的繁忙景象。 罗伯特摄</h3> <h3>图片说明:早年的东大街十字路口</h3> <p class="ql-block">  上东大街“东接中大街(南纱帽街南口),西至北打金街南口,长235米。街北有刘氏祠,其西向氏祠,又西有华华茶厅,座位近千。又西在明代为清军察院”(《成都城坊古籍考》)。“华华茶厅”俗称“大华”,附近有一家“香风味”歺厅(六七十年代主要经营川菜,也有火锅。文革中买猪肉凭号票,0.71元一斤。大人时常派我去那买一两份蒜苗炒回锅肉解馋,每份仅4毛钱,不需号票)。 </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至80年代,上东大街商铺相连,公馆林立。我家住成都上东大街66号,文革中改名为“胜利中路355号”,文革后恢复了原名。民国年间,66号是一处深宅大院的老公馆。兩扇黑漆大门配有两个大的园形石头门墩,十分气派。</p> <h3>图片说明:民国时期的成都上东大街66号大院大门与本图类似。</h3> <h3>图片说明:现在下东大街27号的位置,在20世纪50年代,是上东大街66号大院大门所在地。</h3> <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的东大街是一条宽约10米的双车道柏油马路,过往汽车不多,主要是吉普车、卡车、公共汽车和带辫子的有线电车;慢车道来往的主要是架架车、三轮车和少许自行车;人行道行人络绎不绝。在我院子门口约15米处有一公共汽车站(至今仍保留),东到牛市口,西到盐市口。</p> <h3>图片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南路。</h3> <h3>图片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盐市口转盘。约在八十年代,因阻碍日益增长的车流而拆除。</h3> <p class="ql-block">  文革中的东大街热闹非凡。东边川大、川师大、厂矿的游行队伍、向位于督院街的省政府报捷,一拨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队伍从院子门前经过,吸引无数居民和路人围观;甚至还有更为惨烈、血腥的“游尸”队伍由东而来,那一辆辆大卡车放下两边的护板,载着浑身鲜血的尸体招摇过市,他们是在“八二六”与“保皇派”的派性武斗中被打死的年轻人。其中一方通过此举把对立派的罪恶昭示天下。每每这时,只要有人高喊一声“游尸的来了!”街道两边大杂院里就会呼啦啦地跑出一大片人来看热闹,直到游街队伍走完才散去。在文娱活动匮乏的年代,这如同一出大戏。中共“九大”召开之夜,这条街彻夜无眠,锣鼓喧天,红旗飘飘,欢庆队伍来了一拨又一拨,人们面带喜色,眼睛放光。当时我虽不知道“九大”含义,但长期被关“牛棚”不能回家的养父,自此可以每天回家了,这使我非常高兴。</p> <h3> 东大街的夏夜朴实而浪漫。街道两边院坝里的居民,嫌院子里人口稠密不通风,便抬着小板凳、竹椅子和马架子(简易躺椅),摇着大蒲扇,端一杯“茉莉三花”茶,往马路边一坐,边摆“龙门阵(聊天)”,边乘凉。娃娃们则在街上“精爪爪(尖叫)”地疯跑、爬树、跳橡皮筋。昏暗的路灯下,蚊虫、飞蛾凤舞不停,不时有卖蚊香的老人或小孩游走,他们脖子上吊个小木箱,上面摆着一根根长长的白色蚊烟,还有大前门、红牡丹等香烟和洋火(火柴),长声音幺幺地唱卖:“买蚊烟儿呦哦——蚊烟儿……”这热闹的场景要到深夜才慢慢散去。 1983年,我养母所在单位在八宝街新建了楼房宿舍,我家才搬离东大街。</h3> <h3>图片说明:东大街见证了成都金融与商贸的发展。从洋货到特色小吃,从印刷术产生到“交子”的诞生,特别在民国时期,东大街沿线的银号数量,占当时主城区的80%,绸缎坊和金银首饰遍布,东大街是全成都养尊处优的阔少名媛们的最爱。</h3> <h3> 三、三百年不变的德国老建筑 <br>  前些年去德国旅游,大巴车穿过市中区街道。导游指着那些不起眼的褐色三层欧式老建筑介绍道:这些楼房300年前就这模样,市政府会定期维护,并规定外墙风格永远不变,室内任由主人。她启发道:从某一窗口望过去,也许这曾经是一个小姑娘的家;她长大后,带着自己的儿女来这里,讲述自己童年常与小伙伴在大楼第二个门洞里捉迷藏的故事;当儿女长大后,他们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此,寻觅孩子姥姥和自己儿时的足迹……一代代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童年时光。</h3> <h3>  </h3> <p class="ql-block"><b> 四、 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 </b></p><p class="ql-block"> 文章结尾之际,忽见一文,介绍成都城市建设如狂魔一般飞速:“五年间翻天覆地,每分每秒的成都都不相同!”“下一个五年,如果你还留在成都,又将见证它怎样的开挂般的蜕变呢?”这些文字与《欧洲一百年前的画和现如今的实景》的内容恰恰相反。一个傲骄飞速变化,一个自豪百年不变。孰是孰非,难以定论。 </p><p class="ql-block"> “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这样期待。</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人是物非。暮年的我站在今天的东大街上,一切都那么陌生,更不知道曾经的家在哪里?只有那熟悉的东大街、纱帽街、镋钯街等老街名,能勾起对这里的回忆,并感受那远去的一息余温……</p> <p class="ql-block"> 记忆,是一个人,一段历史留存世间的证据,最终会消亡;但古建筑沉默无语,却收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珍贵记忆。20世纪50年代东大街的城市记忆是寻觅不到了。但愿这惨痛的教训不被复制,但愿今天新城的建设从长计宜,长远规划,把握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让今天的新成都人,将来能够寻觅到他们的“老成都”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2021年5月19日</b></p><p class="ql-block"> 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