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刘承鸿

<p class="ql-block">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四月底或五月初,又叫午月。农历记载:“斗指午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也就是说,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比如麦类,它们在长出麦穗的时候,会有较坚硬的、芒状的像刺一样的部分,可以帮助传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了,农事种作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存活率就越来越低。芒种后,在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此时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此诗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插秧忙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芒种节气对人体的影响</p><p class="ql-block">1.梅雨绵绵,困倦缠身</p><p class="ql-block">从芒种开始,天气越来越炎热,真正的夏季要到来了,想象一下,江南连绵不断的细雨,在这梅雨季节里,慵懒地躺在床上,昏昏欲睡,这样的天气,就适合宅在家里。其实在夏季,特别是在芒种前后,人会感觉越来越困倦,在夏季门诊患者中,多数有困倦的主诉,早上睡不醒,白天精神也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到了夏季芒种时节以后,“湿”就缠上我们的身体了。</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湿?</p><p class="ql-block">不同,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致病,易伤及脾脏,使湿浊内生,而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又易招致外湿侵袭。无论外湿或内湿,都有阻遏气机、伤人阳气和侵袭脾脏的特点。在病证上又都具有沉重、秽浊、黏滞等特性。沉重是指感受湿邪后,患者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关节疼痛重着等症状。</p><p class="ql-block">湿有多种表现形式,液体的可以流动的为湿,液体流动缓慢凝着黏附的为痰,由痰继续凝结为痰核,再进一步发展变为干血、瘀血,这种瘀时间再长一点,就可能变成身体内严重的有形的赘生物、组织增生物,甚至不良的、恶性变的物质。由产生湿,到痰,到痰核,再到瘀的过程,就是疾病由产生再一步步加剧的过程,所以祛湿为重要的保健话题。</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好像一年都睡不醒的样子,但是夏天的困倦与别的季节的困倦不一样。比如春天的困倦,这是春阳升发,如果你在前一年的冬季没能很好的闭藏阳气,到春天时阳气升发无力,会感觉头脑不清醒,这是肝阳升发无力造成的困倦。到了夏季空气中的湿度越来越大,人体汗出增多,汗液质黏,汗出不畅,代谢减缓。中医讲夏季养心,心主血脉,心为人体代谢最重要的相当于发动机的部分。在夏季时,心的功能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比如低气压(夏季气压低),就造成代谢减缓,于是身体的出汗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在此过程中,人体湿气沉积在体内。</p> <p class="ql-block">湿本质上为人体代谢不掉的物质,叫代谢的垃圾产物,原本是通过汗出、二便、呼吸排出体外,但是在这样特定的节气时间段内,随着出汗减少、低气压、潮湿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心肺功能的减弱,代谢的减缓就造成了困倦。</p><p class="ql-block">这时的困倦,与脾密切相关,湿邪困脾,心脾功能的减弱,心的推动能力减弱,脾的代谢功能也随之减弱,最终导致湿邪沉积。</p><p class="ql-block">2.祛湿不当,反伤脾胃</p><p class="ql-block">如今祛湿的话题越来越盛行,有就诊患者主诉:身体偏胖、身体困倦、血脂高、大便稀溏,认为是自己身体有湿邪造成的,然后就吃一些祛湿的东西,比如薏米、赤小豆、茯苓祛湿,初期往往有一些效果,但是越往后,吃的时间越长,效果越不明显,甚至会产生其他的症状。因为这些食物,大多是寒凉性质的,很多人并没有经过医生的指导,就认定自己湿气盛,尤其是想要减肥的女士,长时间或过量食用这一类食物,很容易损伤脾胃阳气。</p> <p class="ql-block">芒种养生原则</p><p class="ql-block">1.生活起居、饮食调养需顺时</p><p class="ql-block">芒种时节,人是因为湿热困扰才会感到身体困重,神疲乏力,这就告诉我们在芒种时节养生要注意防湿热。芒种时节气候湿热,在穿着方面应穿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衣服,如棉布、丝绸、亚麻等制品,使衣服与皮肤之间存在着微薄的空气层,而空气层的温度总是低于外界的温度,这样就可达到良好的防暑降温效果。</p><p class="ql-block">为防止中暑,芒种节气应常洗澡,这样可发泄“阳热”,但值得注意的是,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以免“汗出见湿,乃生痤疮”。另外,因人经常出汗,衣服应常洗常换。</p><p class="ql-block">饮食方面宜清淡。脾主运化,饮食上清淡,可减少脾的负担,遏制内湿的产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认为:“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元代医家朱丹溪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p><p class="ql-block">芒种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饮水增加,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人易食欲不振。因此,芒种时饮食须清淡,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p><p class="ql-block">日常运动方面,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有空调的密闭空间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p><p class="ql-block">试试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p><p class="ql-block">夏季天气炎热不适合做剧烈运动,户外需要注意防晒避暑,以免晒伤皮肤。</p> <p class="ql-block">2.正确祛湿需益心</p><p class="ql-block">脾的作用是运化,包括运化水湿和运化水谷。运化水谷指身体对有形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运化水湿指在代谢之后,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依赖于二便的排泄,还依靠身体的排汗、呼吸功能。</p><p class="ql-block">脾的功能为升清,清的物质通过脾上升,而浊的物质通过胃来降浊,此为运化能力。在这过程中主要靠心,心和脾在运化功能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协调互助关系。在夏季时,除了健脾利湿,增加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益心。比如,很多人感觉困倦,排除劳累之后或晚上等因正常生理现象产生的困倦,这里说的困倦,多指晨起后困倦疲乏,总感觉没睡醒、身体困重;中午就餐后就开始犯困,需要睡一会儿,才能继续进行工作;然而到晚上就开始精神振奋难以入睡,像夜猫子一样;到医院做检查,多数都血脂偏高。以上症状都说明问题的核心不在脾胃,而在心、在血脉,是血脉的运行能力、血液交换的能力在减弱。特别是男性在50 岁之后,女性在45 岁之后,由于身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血管壁的弹性开始减弱,血管变硬,身体自身的代谢能力越来越低,血管壁的物质交换能力和代谢能力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内的湿浊也就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芒种经络养生</p><p class="ql-block">1.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p><p class="ql-block">(1)总原则—健脾利湿、益心</p><p class="ql-block">对于夏季的湿,运动是最佳的调节方法,但有些人不适合做剧烈运动,或没有时间运动,或身体有基础病史,建议在活动的基础上配合一些穴位,增加身体的血液循环。健脾利湿的方法在前面已经介绍了许多,此处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拍击肘窝、腘窝</p><p class="ql-block">在祛湿的过程中,不仅是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的问题,心主血脉,所以我们刺激的穴位要在血管的部位上。选择身体两个部位,肘窝和腘窝(膝盖背侧),四指并拢,拍击肘窝和腘窝部,以泛红和轻微起痧为度,每日拍击一次。选择这两个部位的原因是,四肢的动静脉多保护性的分布在肢体内侧,肘窝与腘窝处血管表浅且易于刺激,比如验血时的抽血部位就在肘窝附近。拍击肘窝与腘窝致泛红就是对血管产生了刺激,血管壁的收缩状态发生改变,对循环系统是一个良性的刺激,但是这个刺激量比较小,所以需要经常拍击,养成习惯,特别是入夏以后,需要每天拍击刺激肘窝、腘窝,对心肺功能、血液循环系统是良性的保健养生办法。(2)辨体质,讲养生</p><p class="ql-block">芒种节气,湿热体质(长痘族)尤需注意:湿热体质的人脸上总是油光满面,看起来不够清爽,而且很容易长痘痘。</p><p class="ql-block">脸上长痘,背后、臀部也起小疖肿,大痘下去后,新的痘痘又长起来了。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长痘族”。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或者处在温度高、湿度高的气候里,都容易变为湿热体质。但是湿热体质的形成并不完全是气候因素,自身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才是关键。喜欢吃甜食和肥腻之品,或长期饮酒的人,大多属于湿热体质。</p><p class="ql-block">湿热体质是一种内环境不清洁,又湿又热,湿热氤氲,排泄不畅的体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湿热泛于肌肤,则见形体偏胖,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则口苦口干;湿热内阻,阳气被遏,则身重困倦;热灼血络,则眼睛红赤;热重于湿,则大便燥结;湿重于热,则大便黏腻;湿热循经下注,则阴囊潮湿,或带下量多;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p><p class="ql-block">芒种节气,气温明显升高,又逢梅雨季节,空气湿度也大,正是湿热体质难以耐受的气候环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用循经刮痧的方法调治湿热体质。</p><p class="ql-block">湿热在人体上部者(颜面),可以取仰卧位,加刮手太阴肺经,顺着经络循行的方向,从胸部往手部刮痧;湿热在人体中部者(脾胃),加刮足阳明胃经,自头部往足部刮;湿热在人体下部者,加刮足厥阴肝经,从足部往腹部刮。每3~7天刮1次,以痧点消失为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