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飘过何寨山,王长胜

静启

<p class="ql-block">  这是何寨山吗?</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禁山(何寨山脚下的一座小山峰)山顶,朝何寨山上望去,满山的松树已被烧得焦黑一片,漆黑的树皮,枯黄中略带漆黑的松针,在呼啸的北风中,低垂着,挣扎着,更是在无语的诉说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p> <p class="ql-block">何寨山与巴水河相映</p> <p class="ql-block">  这不是何寨山,那满山的青翠呢?那兀立山脚的马儿石(形状似马的天然巨石)呢?那群打柴放牛的少年呢?我站在山脚,我爬上山顶,想听听那松风飘过的声音,就像远去记忆的召唤。</p><p class="ql-block"> 何寨山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境内,与团风县隔巴水河相望,属大别山腹地的崎山山脉,海拔500米,蜿蜒数十里,由3座山峰相连,花潮溢彩,姿容迤逦,其间卧立着几十余处历史自然景观。脚下住着数十个村庄,绝大部分姓何, 因主峰之巅有当年百姓乱世逃生所修葺的石城(山寨),而得名“何寨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p> <p class="ql-block">  何寨山记载着我的童年,存有我少年长大的足迹。绵延几十里的山上长着松树、杉树及守林人和山上住户栽的果树。在那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里,这山就是一座无穷的宝藏,满山的杂树枝、趴地根、掉落的松针、杉树刺,是我们烧火做饭的主要燃料。春天锄趴地根,夏天割杂树枝,秋天耙松针,冬天捡松果球。半大的孩子,早已成为劳动力,星期天,节假日,边放牛,边打柴,柴打好了,三五成群的伙伴,拿出“珍藏”的扑克,打上几盘,待牛吃饱了,便乘兴而归。春、秋两季山上生长着的松菇,是我们改善伙食的极品佳肴。冬天,闪着银霜的松针上结着乳白色的松糖,绵绵的,甜甜的,是孩子们的最爱。大冷的天气,起个早,乘着太阳还未升起,松糖还未融化,对着冻得通红的小手哈哈气,从一根根松针上摘下松糖,小心的放好,带到学校里,引来一群人围观,成为炫耀的资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中白色的即为松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怎奈松风明月三千里,天不许归期。”山上有数十处用石头修葺的城墙,随着岁月风霜的侵蚀,早已成为残垣断壁。长着青苔的石头,迎着阵阵松风,诉说着那段厚重的历史。在清朝末期,太平天国的军队攻打何寨山,山下村民全部躲进山中,寨主何七公子(相传,寨主何七公子天生神力,且机智过人)率众依城之险与太平军进行艰苦的斗争,确保了一方平安。太平军久攻不下,便将何寨山围得铁桶一般,欲让其断尽粮食,不攻自破。时间久了,寨中粮食将近,寨主何七公子急中生智,将仅有的一升子(量米的一种器具,一升子大约2斤)糯米煮熟喂了一只狗,然后将狗掐死,在狗嘴巴上涂上糯米丢下城池,久攻不下亦无心奋战的太平军一看,连狗都撑死了,粮食分明多得很,便自行撤去,一城百姓得以安然。而今,何寨山与太平军的历史,早已被列为浠水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寨山山景</p> <p class="ql-block">  有山自有水。何寨山脚下有一口塘,塘水中央清澈见底,四周泛着铁锈一样的颜色,形如血水一般,老家人称其为“血水塘”,听老辈人讲,原来这里只是一个低洼的山沟,当年太平军在这打仗时,血流成河,就形成了这塘,由于当年死的人太多,阴气太重,所以这塘的水常年都是冷的。大人也常常告诫我们不能去塘里玩水,那里会有阴魂找替死的。我自然不相信这迷信的说法,但这塘的确是一口冷水塘,就算是炎热的夏季,塘水一样冰冷刺骨。小时候,塘里的鱼到是蛮多的,由于常年没人喂食,自是好钓,而且味道鲜美。每每星期天,这里就成了少年垂钓聚会的好场所,也留下了好多钓鱼的趣事。山上的“玉皇殿”边上有两口塘,都是山上住户自挖的,养着鱼,也常常留下我们偷偷钓鱼、用网偷鱼的足迹。“西竹庵”前那口未砌砖石的井边常常游动着一只只的乌龟,很是令我们心痒,多想弄上一只回家养起。山脚流淌着巴水河,与团风县隔河相望,彼岸鹤立一方宝塔,交相辉映 相映成趣。裹足细赏,颇有一番武汉"龟蛇锁大江"之缩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寨山山景</p> <p class="ql-block">  山上有马儿石、棺材石、鼓儿石,形状逼真,分别伫立在山脚、山腰和山顶,锁着这一山景色。山上的一树、一草、一石都是那样的精巧别致,安安静静的,葱葱郁郁的。林中的小路,偶尔有过一只野兔掠过的影子,或是几只山鸡惊慌飞起……一切都是那样美,一切都是那样和谐。山腰上突兀的青石片是晾晒的好场所,收好的粮食,往上一摊,在太阳底下,金黄金黄的,映着光,成为别致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何寨山顶上住着几户人家,外界成为“黑塆”(由于交通闭塞,没有公路,也未通电,条件差,政府给予的政策比较宽厚,那时不用上交,也不实行计划生育),尽管“黑塆”人生活条件苦一点,但他们的日子并不苦,不必说他们种田、捕猎、采石,活路比山下的强好多,单就不上交这一点便是实实在在的让山下的人羡慕,地多,种的农作物品种自然就多,瓜果成熟的季节,他们挑着担子,沿着曲折的山间小路下来,卖给山脚的村民,常年的交往,人自然就熟悉了,各种瓜果便是带卖带送,价钱比外面便宜好多。而今,仍住着几户人家,电早已通了,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只是住户中已不见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乘着祖辈奋斗的辉煌早已搬离这大山,在城市中继续耕耘自己的梦。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也会像我一样时常记起这座山?我不知道,在他们是否还想我一样在留恋着在大山中嬉笑玩耍?在他们的梦中,故乡的亲人是否依然康健、安详?醒来时,他们的泪水是否一样打湿了枕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多少年不曾来过何寨山,山间的小路早被丛生的杂草淹没,人已经没发正常行走了。山脚留有森林公安立的“护林如爱家,防火靠大家”、“谁放火谁坐牢”等宣传标语,可这仅仅只是一纸空文,如今,山上的柴火早就没人要了,山上玩的人也少了,这火不知是谁放的,或许公安人员早已破案,或许还未查到,但这烧得焦黑的松树,斑斑驳驳的掉着皮,火烧过的地方,铺着一层厚厚的灰烬,与我儿时的满山苍翠是那样格格不入。我的心凉凉的,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究竟怎样才会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被火烧过的松树</p> <p class="ql-block">  总有一些事物超乎我们的预想,生活也总是一边抛弃,一边继续,那消失的画面,一如我浓浓的乡愁。回过头来,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