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丹江 重游淅川随笔

闲云野鹤【刘耀】

2021年5月14日。天气预报这一次预报的真准,早上一起床,淅淅沥沥的小雨就开始下个不停。匆忙打开手机,看到群里说新乡的老同事已经出发,于是急忙拎起昨晚就准备好的行装,带上雨具,调出导航,目的地:淅川。<div><br>  起得早,市区还没有到上班的高峰期,路上车辆不算多。开车到陇海西路汇合点一看,虽然离集合时间要求还有十几分钟,约好的人都已经提前到了。可见这次故地重游在老同事心目中的重要性。<br><br>  说起来这次聚会,年前就在群里酝酿。你一言我一语,众口纷纭,没有定论。最后有高人振臂一呼,搬出周易黄历掐指一算:五月中旬,择一黄道吉日。实践证明,择日者确是高人。我们出发的前一天,从新闻联播得悉,国家最高领导人正在淅川丹江水库渠首视察指导工作。<br></div> <p class="ql-block">  好歹这帮人都已年过花甲,早已过了追热点、蹭热度的年纪,还是老老实实按安排好的既定行程走。新乡、郑州、登封共五辆车,不同时间,从不同地点出发,在郑州南服务区汇合。老友们多年不见,寒暄不止,说不完道不尽的离别思念。然后五辆车沿郑栾高速南下,转入二广高速进入伏牛山脉。</p><p class="ql-block"> 山势逐渐雄壮巍峨,雨也变大起来。雨中行车,山路弯弯。一路观山景,一路叙旧情。虽说都是老资格的地质工作者了,河南的山山水水也都走遍,敬业在山沟里,蹉跎在溪水旁。但当年那是因公而作,心情不一样。眼前这云雾缭绕,山峰参差,层峦叠嶂、时隐时现的壮观景象还是引得大家啧啧称赞。</p> <p class="ql-block">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p> 四十年过去,物是人非 见到当年我的房东 聊天叙旧<div><br></div><div> 山路弯道多,行车须谨慎。到达淅川比预计时间晚了几十分钟,可能是雨天行车风景太美的原因,也可能是带队大哥走错路的原因。四十年前的几位房东老乡早已在酒店等候,见面又是一阵寒暄亲热。简单午餐后,在房东的带领下,挨村挨户逐一寻找当年的履痕足迹。</div><div><br> 当年的分队食堂设在薛庄村仓库院内。里面有个小型丝织厂,粗手大脚的村妇手工编织地毯,据说出口到阿拉伯地区,为国家换外汇。院里还有两个薄荷蒸馏罐,生产薄荷油。村周边大面积种植薄荷,到了收割季节,感觉村子里到处都是麻酥酥、凉飕飕的。实物实景已荡然无存。这一切一切,都在和房东老乡的交流叙说中。</div><div><br> 缓缓走到我当年的住处,原来宽敞的农家院,三间小屋已被盖起了四层小楼替代。有人把老房东喊来见面,依稀还有当年精干的模样,就是背也驼了,脸上又多又深的褶子刻着苍老二字。要不是主动报上姓甚名谁,说啥他也认不出我们这群来客。</div><div><br><div> 清晰地记得,住房对面隔条路是座老油坊,很古老的那种。房梁垂着粗绳,浑圆的大木头杠子占了大部分空间,油腻腻的凳子锃光瓦亮,光线透过窗棂,照在靠墙堆满的一层层油饼上,斑驳昏暗。这一切都变成了幻影。油坊原址已是水泥建筑。奇怪的是,走在上面,却仍能闻到一阵阵扑鼻的小磨香油味儿。</div><div><br> 出了村子,又去当年经常游泳的水库转了转。水小了很多,不知道还有没有鱼。反正当年我是钓到过一条二尺长的大鲶鱼,记忆犹深。</div><div><br> 有幸这次住宿的地方离老鹳河很近,晚上几个没有喝多的老友说去河边怀旧。约摸一个时辰他们就回来说,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河滩、柳林,小码头。一条现代橡皮坝横栏河中,拦断了河流,也拦断了记忆。当年的渡船和船上艄公的吆喝声已成为河面上淼淼烟波。</div><div> </div><div> 我多喝了几杯,没有随他们去。一是一路上盘山弯道开车,操心,累了;二是酒桌上好友说出了当年捉青蛙的糗事,被罚酒,头晕。</div><div> 当年虽然食堂伙食还算不错,但年轻人总想搞点野味,打打牙祭。老师傅们有几位有猎枪,出去打野兔子。我们没有猎枪,就晚上拿上手电筒,顺着水渠捉青蛙。半夜下来也是大半水桶的收获。有一晚上,哥们三个悄悄地出村,打枪地不要。辛苦没有白费,逮到半夜,颇有收获,大家决定让我把青蛙拎回我的住处,待到第二天他们买酒再来找我。<br> 我这人毛病大,好瞌睡,加之上山干了一天活儿,早就想躺在舒适的硬板床上进入梦乡了。正准备入睡,青蛙不干了,咯哇咯哇叫个不停。这是要集体暴乱啊!扰的我是辗转反侧,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眼看已是大半夜,这可如何是好。坐起来喝口水,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顺手把一暖瓶水倒入桶里,顺手盖上一个锅盖。只听桶里扑通了几下,大合唱顿时寂静下来。于是安心上床睡觉。第二天上午,哥们儿来收拾青蛙,掀开锅盖,一股臭气差点熏他一个后空翻。</div><div> 晚宴时,房东老乡备下来丰富的丹江全鱼宴,啥鱼都有。酒过三巡,这哥们儿提起当年捉青蛙趣事,我是无言以对,自知心虚,笑谈之余,罚酒三杯。<br></div></div>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次日一早,一行人驾车冒雨前往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见过暴雨,没见过这么大的暴雨。有一阵子,如注的雨帘,让人只能看到前车的双闪灯。无奈,只好停在路边,等雨小了再走。</p><p class="ql-block"> 丹江水库渠首,目前妥妥地成了网红打卡地。没有特殊证明,大坝是上不去了。我们还算来得早,在渠边桥头的石刻碑前拍照留影,欣赏渠首风光。不大一会儿,这里就集聚了大量的车和年轻人。从拉起的横幅内容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来看,多是和今年建党一百周年活动有关。</p><p class="ql-block"><br></p> 熙熙攘攘 络绎不绝的游客 来这里都要合影留念的 丹江水库一角 看到水湾处的小舟了吗 <div>今天中午就吃它了</div><div><br></div> 来时就有人说,到丹江水库游玩,水库的鱼是必吃的。去大观园时,路过一家农家乐,看表已到正午,于是停车吃鱼。<div> 老天继续下雨,雨点噼里啪啦打在玻璃钢瓦上,仿佛战鼓频催。鼓点声中,一条四十多斤的大鱼成了我们的美食。一鱼四吃,米饭管够,说实话,农家饭馆的手艺还不错。</div> <p class="ql-block">当年共同爬山的姐妹又一次携手风雨中</p> 公主6号游艇,你懂得 <p class="ql-block">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拿来比喻此时的丹江水库正合时宜。</p><p class="ql-block"> 大观园景点诸多,楚凤楼,范蠡雕像,王莽脚印,刘秀手印等都承载着渊源厚重的楚文化。也有玻璃栈道,滑道,观音佛像,世纪龙等现代人工景观。我还是觉得泛舟水面,浏览自然风景最为惬意。</p><p class="ql-block">  雨中的丹江水库,水天一色,渺无边际,群山迷茫,若隐若现。水面碧波千倾,山清水秀。荡漾在绿波之上,人如画中行,山似水上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小游艇上,导游告诉我们,昨天大领导来丹江水库,坐的游艇是公主6号。开游艇的司机也证明导游此话不虚,有视频抖音为证。于是,有人怀着崇仰的语气说,咱们下船后也去那艘大游艇上合影吧,众声附和。</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的水面游玩,在欢声笑语、斜风细雨中回到了码头。未及下船,一眼就看到了那艘大游艇,只是“公主6号”的字已被一块白布遮挡起来,白布被雨水浸湿,字迹隐约还是透显出来。一群人兴致勃勃前去拍照,却被工作人员及时拦住,不让靠近。可以看到,大游艇里人影幢幢,不知在忙什么。兴致打了点折扣,但不影响心情。大家随意给游艇拍几张照片,说笑中上岸走人,随后乘景区游览车出大观园,驾车返回驻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丹江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1973年竣工。我们是1978年因为地质物探普查来到这里工作。除了毛堂、寺湾、荆紫关几个工区,丹江水库也去过几次。印象最深的就是库区卖鱼,像卖猪肉一样,一条一条的用刀拉下来卖。</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鱼真多,每当老鹳河发大水,当地老乡就去用炸药炸鱼。导火线截得香烟过滤嘴长短,点燃后迅速扔到水面,炸鱼效果极好。</p> 当年的同事专程从北京赶过来参加聚会 白浪镇 历史名镇 荆紫关 鄂 豫 秦 一脚踏三省的界石 现在的界石和亭子 说起荆紫关,就要说说白浪镇。白浪镇,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东与河南淅川荆紫关毗邻,南与湖北郧县白浪镇、南化塘镇交界。街上立有三省界石,正所谓“一脚踏三省,鸡鸣惊三边”。现在是一个人气爆红的旅游景点,界石上盖有亭子,与周边卖土特产的,旅馆、客栈毗邻,一棵老柳树遮盖住亭子的一角,增添些许生机。<br>  几十年前我们来的时候,界石、亭子都很小,看上去有点土气。但是,那个时候的界石从老照片上看,顶部被摩挲得绿莹莹的,该不该是一块玉石?起码像是蛇纹岩,只是现在已难以考究。<br> <p class="ql-block">三十几年前的界石和亭子(此图片来自网络)</p> 当年风华正茂的女物探队员 如今依然英姿飒爽 “聚德轩”差点看成“全聚德” 老眼昏花了 哈哈 荆紫关老街名吃“八大件” 在此午餐 老屋老匾老商号 唤醒荆紫关的记忆是从码头青石条开始。当年站在码头的青石条上,丹江水蜿蜒流淌,河滩很宽阔。顺着河,有一些屋子的后墙支柱插在水里,有些像水上人家的房子,也有些吊脚楼的影子。去河对面白浪镇靠的是摆渡,当年去看一脚踏三省的界石就是坐船过去的,那时候还没有修桥。<br>  我们当年住的街,现在叫明清一条街。听当地老人讲,荆紫关明清时期是三省通衢的水旱码头,人来车往、生意兴隆,不光是商号林立、商贾云集、街道繁华,还有不少烟馆妓院。<div>  我们物化探小组吃住都在公社招待所,当然现在也是找不到影踪了。记得招待所食堂伙夫做的一手好粉蒸肉。我曾亲自询问怎么做的,有什么秘方吗?他告诉我:要用十香料把糯米炒熟,然后在石臼里捣碎,再和肉拌匀上笼蒸即可。话虽然记下来,只是我从来没有实践过。说说算一遍吧!<div><br>  如今徜徉在荆紫关明清一条街上,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家门前的对联很有讲究。当年我们在这里的时候,改革开放不久。别的地方还都的充斥着文革语调的宣传标语,这里却到处可见传统文化底蕴很深厚的对联。这些文字和书法,让我们这些学识不深、见识不多的年轻人甚感惊奇。记得当时街上有一家裁缝铺,对联是:一寸布一寸线物尽其用,不自高不自大量体裁衣。一家药铺,对联是: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人间无病痛。还有很多其他的对联,这次一起来的一位老同事还能背出来。至于说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关门等古建筑的楹联,由于用词用典深奥,当年读书少、年轻的我们就解读不了啦!<br></div></div> 明清一条街悠闲的人们 平浪宫。左书:风平,右写:浪静 山陕会馆大殿 当年的药铺 ,已成危房 明清一条街门前大多都摆有石头,不知何意?这一方丹江石引起老地质专家的兴趣 <p class="ql-block">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过隙,光阴似箭。虽然这次带队大哥两次走岔路,给大家带来不少笑料谈资,但终究是欢聚一堂,欢歌笑语。故地重游,叙友情,看风景,学知识。趁我们身体状况还允许,再多聚几次,莫留遗憾。</p><p class="ql-block"> 人生,没有时光倒流,四十年光阴一瞬间,我们只是山一程水一程的赶路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原创:闲云野鹤【刘耀】</div><div>2021年5月18日于郑州</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