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中美在越南战场正进行着激烈的交战,我们的国家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威胁,一条重要的战备铁路—京原铁路的就紧锣密鼓地开建了,到1970年的5月时,在繁峙县境内京原铁路沿线的各个村落里,入驻了大批穿着绿色军装没有其它军人标志被人们称作铁建连的战士,我们村各户人家闲置的房屋都有铁建战士入驻,当然也包括我们家的东耳房。</p><p class="ql-block"> 到1970年年底时,也就是差不多在半年的时间内,我们村南面的京原铁路路基工程就奇迹般的全部建设完成。高大宽阔的铁路道床,就像一条巨龙一样伴随着滹沱河的走向由东向西蜿蜒而去。</p><p class="ql-block"> 突然有一天,村里不再有成群结队早出晚归的铁建战士,就像他们悄悄的来一样,他们又悄悄地奔向了下一个战场,他们带着我们村民的恋恋不舍和深厚的情谊离开了,给我们那代人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记得铁建连入驻我们村的前几天,我们村的村支书许宝平(我的七老爷爷)就组织了村民把各自家里的闲置房屋收拾整理的窗明炕净,还组织了许多村民把村里的庙院收拾得干净整洁,把东庙改成适合做餐厅的样子、西庙加装了门板改做成了生活库房,原来圈羊的南面戏台铲除干净后铺上干草当做了临时住房,由于我们村子不大,需要入驻的铁建人员过多,大队的饲养员室及离村较远的西河湾任家小院也住满了铁建战士。</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的东耳房不大的炕上,就入驻了三名男战士,隔壁我三爷爷的院里住了四五名女战士,每日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就集结并出发了,有抗着红旗的,有提铁锹的,有拿箩筐的,也有推平车的,他们这是要到我们村南面不远处的铁路工地上干活去,每天天黑了才回来。整齐的队列,严明的纪律,同经常入驻我们村的野营拉练的正规部队几乎无异,我们村的人也一直把他们当作正规子弟兵一样看待。</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的冬季,我们院里奶奶家养的猪已经卖掉,我去猪圈撒尿时,意外发现堆积着土木灰的垃圾上有个白白的圆圆两边齐头的东西,当时非常好奇这是什么东西,心想着拿尿冲开看看,正要比划时,临时改了主意才没有冲,跑回家后就急忙把这事告诉了妈妈。</p><p class="ql-block"> 妈妈听我诉说后就说话了,估计是铁建连扔出去的馒头,你拿回来妈妈给你拔了皮热热吃吧,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个五岁的孩子与馒头间的多个第一次就这样诞生了:第一次听到世界上原来还有馒头这种东西;第一次看到馒头原来是白白的圆圆的齐头的;第一次明白世界上原来还有馒头这种最好吃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大营火车站在一片轰隆隆的爆破声中日夜紧张地施工中,一个小山头被炸平了,好奇的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爬在大营站北面的小树林里偷偷观察着,一直耽心着会不会有石头飞过来砸到头上,第一次感受到雷管和炸药发出的这种声音太震撼了,比过年的爆竹要响很多。</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们村的街道主路中间靠近水井那块搭起了一个戏台子,街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热闹场面,到处都是从附近村赶来看热闹的村民,人群熙来攘往,彩旗处处招展,一打听才知道铁建连文艺队来慰问演出了,小心挤过去,看到台上的演员正唱着跳着,这可是俺第一次看演出活动,感觉特别新鲜和好奇,一句“感谢我们的铁建连呀”的唱词让我记下了,并且一记就是一辈子,直到现在,还时不常的把这一句哼唱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再次出现热闹情况,应该是1973年1月1日的京原铁路开通仪式上,现场完全像宋丹丹比划的那样,那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啊!南北两山的人,都赶到了大营火车站,都想看看传说中的火车长啥样。一辆黑色的蒸汽机车喘着粗气冒着黑烟,停留在大营站货场的一个股道上,特别威武霸气,一声长笛一股白烟之后,那辆蒸汽机车缓缓驶过了围观的人群,机车的轰鸣声没有掩盖住人群中发出的阵阵惊叹声:火车好大吆!</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大营火车站所在的我们村就热闹了起来,特别是每天固定时间到来的两列绿皮车到站时间段,迎来的送往的人络绎不绝,接站的三轮车川流不息。一股文明之风也默默的从遥远的京津冀传来,革命老区的人们从此走上了方便快捷快速发展的幸福之路。</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在砂河上学时,二十多公里的路要走大半天时间,到我去砂河上学时,乘坐火车仅仅需要十几分钟,票价还是五毛,好像还从来也不用买票。这条铁路真给我们建好了,所以善良而又富有感恩的心的村民们,常常会回想起或诉说起当年的那些铁建人来。</p> <p class="ql-block"> 我加入铁路工作后查阅相关资料才得知,当年入驻我们村的铁建156名战士原来差不多都是太原各中学的初中毕业生,个别为高中毕业或小学毕业生(老三届),他们在太原简单培训后,就被编入中国铁建第1师第1团的11连,分为三个排,其中第三排全部是女战士,他们是一路乘坐大卡车来到我们村的。</p><p class="ql-block"> 他们使用最原始的铁锹、箩筐、平车等施工工具,一点一点的将土用手提肩抗等方式堆积起来,再用夯子压实,再一层一层的重复,直到达到设计标高要求。由于他们出发时没有带来夯土用的那种笨重的工具,战士们就到很远的山里用平车拉来石头现场加工做了几个才完成了夯土工作,他们发扬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短短半年时间,就完成了我们村前路段的全部土方工程,从我们村转战太原的古郊线的镇城底车站时,一伙稚嫩的中学生已锻炼成为钢铁一样的真正战士。</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网络上铁建文化的日渐兴起,网络上的铁建传奇故事引起了每一位建设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的广泛关注,那个争先为国出力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多次被人歌颂,一大批铁建连战士也纷纷回到了他们曾挥汗如雨的战场,寻访故人,寻访曾住过的屋子,追忆那些多次出现在他们睡梦中的美好的青春时光。</p> <p class="ql-block"> 我这次返回家乡,远远就看到一辆红色大巴停在我们村口,走近时发现车上下来二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自下车后,就激动地大声喊着:“西三泉,我们铁建战士又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村头农闲中的中老村民闻讯后迅速围了过来,有村民看到了一副熟悉的面孔后,甚至还喊出了一名铁建战士的名字,完后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并合影留了念。</p> <p class="ql-block"> 几个女战士,急急忙忙的向他们印象中的满斗家走去,参与铁建并在网络上很火的作家曹保义先生快速走向了他曾住过的我们大队饲养院,一路不断地打听着曾和他睡在一个炕头的我们村放羊人大廷的情况,现场被一片亲情和友情的强烈氛围紧紧包裹了。</p><p class="ql-block"> 铁建战士们看过各自居住过的院落后,二十多名铁建战士不约而同地集体向他们曾经的食堂也就是我们村的庙院走去,整修过的庙宇大致还保存着当年的模样,引起铁建战士们久久驻足不舍得离去。</p> <p class="ql-block"> 铁建战士也来到了大营火车站,知道他们是这里的建设者后,大营站年轻的站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合影时这一刻的美妙感觉,我想肯定会深深地印在每一位战士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献给每一位参与共和国和我的家乡建设的铁建人,谢谢你们这些为我的家乡建设出过大力流过大汗的战士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你们。西三泉是我永远的家,也永远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再次回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