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伟人足迹走安化梅城寻初心

凤丫

<p class="ql-block">一条游学路,一段伟人史。一百年前正处于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新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不断探索、追寻家国天下和个人立身处世之道的大计。这一群体中就包括了一个湖南伢子——青年毛泽东。他身无分文却怀揣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初心,踏上了游学与社会调查之旅。追随伟人足迹👣我们一行以“我走过你来时的路”为题,专程到安化梅城参观学习,接受灵魂洗礼,传承红色基因。</p> <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毛主席青年时期分别于1917年夏和1925年夏两次到安化游学与开展社会调查,深入了解安化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在安化播下了革命火种🔥</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青年时期两次到安化游学都是借宿在文庙武庙并存的位于梅城的安化一中。现任安化一中校长李拥军老师热心的志愿承担了义务讲解员。李校长饱读诗书通晓古今博学多才,他饱含深情侃侃而谈详细讲述了毛主席两次游学安化的故事。随着他的娓娓动听的很专业的演讲,我们感觉就是上了一堂高水平的励志演讲课,深受教益。</p> <p class="ql-block">安化文武庙古建筑群位于梅城镇城西安化一中校园内。由文庙、武庙、培英堂和安化简易师范旧址组成,文庙武庙培英堂均坐西朝东,占地7000多平方米,这是省内唯一一处文武庙同处一地的古建筑群落。</p><p class="ql-block">安化一中为省级重点示范学校,文武庙建筑群处在校园中央,组成一个群体,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大操场对比映衬,越显古朴厚重,与校园氛围十分和谐。</p> <p class="ql-block">1917年7月底,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青年毛泽东,为了解民情熟悉社会,同时也为锻炼自己胆量,邀请当时已从一师毕业正在长沙市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油纸伞一个布书包,带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到达梅城后,他们调查民情,拜访学人,游览名胜,感受一方文化,参观了孔圣庙,培英堂、北宝塔,凭吊了东华山农民起义军墓地,并登上东华阁眺望全城。毛泽东住过的厢房仍保留在梅城文庙中。1925年6月,毛泽东第二次到梅城,在文庙、培英堂点燃了安化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指导了安化的党团建设和农民运动工作。受其影响,安化英杰才俊刘肇经、卢天放、姚炳南等共产党员,将红色思想的种子播撒于梅山大地,用生命点燃了革命薪火的历史传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19]22号)文件中,明确梅城(安化)文武庙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安化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壬子年。文庙采用宫殿建筑形式,分为内外两庑,外院为泮池、櫺星门,内院为大成门、大成殿、亚圣殿和左右厢房。建筑面积1324平方米,布局规整紧凑,木雕、石刻十分丰富且精美。大殿宏伟空旷,屋架为穿枋梁架结构,歇山顶,盖金黄色琉璃瓦,木柱最大直径60厘米。毛泽东于1917年和1925年两次到安化游学社会调查和开展革命活动都住在文庙大成门南厢房。</p><p class="ql-block">武庙建筑面积1238平方米,与文庙并排而立,大门两侧置精雕细刻,石鼓上立石狮,建筑风格同文庙。</p><p class="ql-block">培英堂始建于1888年,是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后安化创建的第一所新学堂。由大门,南北厢房、大殿组成,建筑面积1116平方米。解放前安化地下党支部、农运会总部曾设于此。革命先驱谢觉哉曾在此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安化简易师范旧址建于1939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两层砖木结构,木柱穿层支架,小青瓦屋顶,青石台阶,四面走道环绕,双木楼梯,上下两层各辟5间教室。安化简易师范旧址一直被安化一中作为教室使用,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文庙半月池</p> <p class="ql-block">文庙南院城墙</p> <p class="ql-block">青年毛泽东曾在此讲课,要求学生们既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注重调查研究,提出“实践出真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5年毛泽东亲自指导建立中共安化第一个支部</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韶山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后,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走出乡关,先后到湘乡、长沙求学。在读“有字之书”的同时,更注重读社会这本更加厚重的“无字之书”,通过“游学”方式的社会调查,进一步增加了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坚定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p> <p class="ql-block">安化游学期间,毛泽东与萧子升曾经三次到安化劝学所拜访所长夏默庵先生。前两次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登门时夏老先生出了一个对联上联:“绿杨树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想为难毛泽东一行。毛泽东稍加思索回答道:“春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闻言大惊,立刻请进门深谈。临别时,夏老先生还亲自送他们到门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悄悄地告诉你:我亲家的亲生母亲是这位夏默庵老先生的嫡亲曾孙女,夏老先生的嫡亲曾孙夏兴隆是我安化三中读书时的初中同学。现在我同学家里还恭恭敬敬的挂着夏老先生的画像呢!)</p><p class="ql-block">毛泽东7岁就读韶山冲私塾时曾经写了一首超有气派的《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树底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同学夏兴隆赠送给我的珍贵礼物:夏老先生的仅存诗联。这是夏老先生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此次安化游学,毛泽东在梅城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调查,浏览了城内外众多名胜古迹,然后告别梅城前往仙溪,借住在同学贺梯家,次日离开安化。(我很高兴的告诉你们:这个贺梯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深受当地人敬仰爱戴的地方绅士,他的子孙个个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的一个亲外孙简人卫是省委宣传部的帅哥大才子,也是我的好老弟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毛主席的经典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问世,其中三次点名表扬了安化的农民革命运动。</p> <p class="ql-block">站在安化一中校园门口的校训前,看那红墙绿瓦的文庙、巨柱飞檐的武庙、庄严肃穆的培英堂、古朴沉稳的安师楼,我仿佛听到了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声声回响:那是孔子的谆谆教诲、关云长的铮铮誓言,更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心中有理想,肩上有责任,脚下有力量。不负时代重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